本帖最后由 瓢一 于 2020-12-15 05:07 编辑
杨涟在常熟任知县,后来为朝廷正宫闱,劾魏阉,为史学界人士耳熟能详。本文讲述的是,杨涟为家乡做的一些事情。
杨涟何许人也?想必他的声名在民间并不一定十分广泛,但他却是应山历史上有史以来官至最高的原籍应山人。
杨涟授予过的官职 户科给事中、礼科都给事中、兵科左给事中、兵科都给事中、左给事中;太常寺少卿、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左副都御史等。
明朝为防内阁官员权力集中、过大,威胁皇权,故将权力分散下放(即革除丞相制),让六部权力既可以互相牵制又可以互相监督。各给事中虽位居七品,但实为皇帝在民间、官场上的耳目手足。体察民情,监察百官乃职责所在。所以即便只位居七品,大小官员均不敢怠慢与马虎。 至于这些官职相当于今天的什么职位,诸位去想。
万历四十五年,杨涟二娘病重,杨涟自进士礼部观政以来,相隔十年首次回乡。
自进士以来回乡,自然光耀门楣,乡人相见甚欢,家人相见甚悦。算得上传统观念上的衣锦还乡。 最早看见杨涟回乡的张老汉,喜极失态,顾不上招呼,高兴得奔走相告,招朋引伴,迅速向乡邻传播这一喜讯。那一些与杨涟相交甚好的发小、知己纷纷连走带跑汇集于杨家。 除了故交相逢,为杨二娘看病分忧以外,杨涟也为时下应山民生做了一点事情。
应山地处桐柏山南麓,淮河源头以南,属低山丘陵地带。素有“十年九旱”之称,传统农业完全“看天吃饭”,能不能有个好收成,一年能不能填饱肚子,得看天气的“脸色”。
时值应山大旱,长时间滴雨未下。正逢秧苗生长旺季需要雨水滋养的时候,却未见下雨。杨涟约了知县艾自修冒着炎炎烈日、踩着滚烫地,四下里察看灾情。时堰塘见底、河床露天、土地龟裂、缝可插手、秧稞焦黄、秧叶逢火即燃。
杨涟见此情形,心急如焚,千方百计,绞尽脑汁,唯望助应山百姓度过眼下的难关。
他建议知县迅速上报灾情,早做赈灾准备,靠近水源的稻田组织人力水车逐级提水,能浇一点是一点。
过了几天,他约起发小陈愚骑马前往德安府,寻求知府王家桢支持。一是上报应山灾情,二是请求朝廷免除应山捐税。
三个月内,知府四次前往应山。每次到来,知县艾自修都会请杨涟一同察看灾情。第四次来时,杨涟以待职身份写了一禀帖,让王知府一起呈上。
待到秋收时节,无水浇灌的稻田几无收成,全县稻谷收成,不及正常年份的一半。人们在日常里谈论最多的就是度荒,不少人吃起了树皮草根,甚至易子相食,有些老人不愿拖累后人,悄悄结束自己的生命。
他想起了自己在常熟任知县时度灾荒的事情,以及在常熟任上度灾荒的情形,结合应山实际情况采取办法。他先召集应山当地富商、乡贤、地主、义士还有应山官府里的人一起共商大义。采用捐、买、借、租等方式开启赈灾模式。
非常时期,物价关系人命。杨涟建议采取非常措施平抑物价,买粮、借粮、募捐,并且自己做了表率当场带头捐款。他建议所有捐助放赈,银米出入等详细信息均需登记造册,以备查核。
杨涟家人对杨涟的赈灾义事很是支持,自己卖掉祖传田产上百亩,得银数百两全部捐出买粮救人。加上身边的一些仗义之士同心协力相助,募捐所得尚算可观。
他们在县城四门与受旱严重地区张榜告示,搭棚施粥,每日三次。饥民相闻,欢呼相告,扶老携幼,抚残引弱,纷纷前来就食。
赈济期间,知府单骑省视,见刚到辰时,饥民已接踵而来,首尾相连,连湿地都坐满了人。见杨涟、陈愚、各自家属女眷等人,分工明细,秩序井然,赈灾情形进行得有模有样,心中甚慰。
开始时百来人,后续日常相约而来就食者万余人。原计划赈济两个月,后来赈济三个月余。救活应山人九千余口。
施粥进入尾声,朝廷批文终于下来,同意应山免捐税一年,但没同意放粮。
万历四十六年初,杨涟假期届满,遂告别一家老小返京。
万历四十七年七月,杨涟以拟授户科给事中身份为正使,出使册封堵阳王。堵阳离应山不远,因挂念好友刘玉磊家事儿,让副使先返京复命,自己却回应山了却心事儿。
七月初在京城刘玉磊托梦于杨涟,返回应山得知所托之梦属实,悲切之情油然而生。
杨涟约了几个好友,带上香蜡纸炮前往刘玉磊的村塆,发现刘玉磊家已易主,刘妻后再嫁亦被卖为奴。杨涟与同行好友听后怒火中烧,却被告知刘妻前夫不知所踪。
祭拜刘坟后,杨涟一行将刘妻赎回,暂安置在县城杨府,后被安排居住于张家塆。杨涟托人在其家隔壁赶建三间砖瓦房,家里日常家具、生活所需物品一应俱全。杨涟亲自送刘妻婆孙到张家塆,刘妻见了新家以及杨涟相赠的三亩良田,还有给刘妻之孙定亲,感激涕零。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刘玉磊及其儿子都是早婚,其孙也以早婚的形式定亲完婚。
当下,朝廷局势紧张,辽东战事吃紧,杨涟心弦一直绷得紧紧的。完成这几件心事儿后匆匆返京。
2020年12月14日 20:00 深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