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乡村是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也是建设数字中国的重要内容。近日,由中央网信办信息化发展局、农业农村部市场与信息化司指导,农业农村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编制的《中国数字乡村发展报告(2020年)》(以下简称《报告》)发布。《报告》显示,网络入户是发达国家数字乡村的基本特征。数据资源日趋成为农业决策、科学研究、生产经营等重要依据,数字化网络化加速农业现代化进程,数字化技术不断成为影响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因素,以绿色可持续为理念发展数字化农业,农业信息化产业企业为其数字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这些国际态势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据2020年3月CNNIC发布的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0年3月,我国网民规模已达9.04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64.5%,这意味着互联网 已成为城乡居民日常生活的基本设施,乡村治理的数字化转型也将成为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基本趋向。面对全球数字化治理的深刻变革,数字化与乡村治理相融合发展大势所趋。 
伴随全球数字化进程的加快,尤其是世界各国开展数字政府建设以来,数字治理理论与实践逐渐由单纯的作用于政府管理创新向基层社会治理各领域渗透,数字技术日益成为社会治理创新的关键要素,基于我国数字发展现状,也不断涌现出一批用数字化赋能乡村治理的典型案例。 一、湖南省新化县油溪桥村探索村级事务积分考评管理 作为曾经的省级特困村,湖南省新化县油溪桥村积极探索村级事务积分考评管理。以积分考核管理为主要形式,通过登记、审核、公示、讲评、奖惩等各个环节,使得村里大小事务都能通过积分制得到有效处理、生动体现,村民根据积分多少参与村级集体收入分红,从而有效地组织引导村民参与村庄建设、产业培育、文明创建等各项事务。党员干部根据积分管理考核,“小积分”激发了主体活力,实现了基层治理与村级发展的互促互进,赋予了乡村社会治理新动能。 
(一村民家外墙上悬挂的各种“乡风文明牌”) 二、上海市宝山区利用移动互联网创新乡村治理方式 上海市宝山区运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分析等现代信息技术,探索建立“社区通”网上工作系统,党员干部和村民实名认证,书记当“群主”、党员为中坚、群众为“铁粉” ,干部群众便捷互动,群众需求精准把握,群众问题快速处置,网上网下践行群众路线,提升了党建引领下服务群众的精准性、实效性。依托“社区通”,宝山区一体推进党建引领下的“自治共治德治法治”,积极打造城乡社区共同体。优化参与结构,城乡社区参与人员从少到多,从老到青,大量“上班族”参与到城乡社区治理中,注册用户中,50岁以下群体占比达60%。“自下而上”议事协商,建立“提出议题—把关筛选—开展协商—形成项目—推动实施—效果评估—建立公约”的议事协商操作链,持续打造城乡社区共同体。 
将有关居委会换届的会议和公告发布在“社区通”平台上, 线上线下互补, 一改往常只有阿姨丫叔参与的现象, 引来了很多年轻人的参与。
(图片来源央广网) 三、浙江德清县探索数字乡村“ 一张图”模式 德清县乡村治理数字化平台立足场景数字化、管理高效化、服务在线化、应用便捷化,运用人工智能、时空地理等信息技术,聚焦乡村治理中的人、财、地要素,以发现问题智能化、处理过程自动化、事件管理全流程为核心,构建覆盖乡村规划、经营、环境、服务等乡村治理数字化平台,统筹推动数据资源整合汇聚、辅助决策,动态掌握乡村生产、生活、生态发展态势,加快实现“数字乡村一张图”,呈现未来乡村社区发展新愿景。 
(德清数字乡村“一张图”大屏展示) 数字乡村建设推动着乡村治理向开放式,协同性,精准性和前瞻性的数字治理模式转型。数字治理是对传统乡村治理体系的重构。随着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AI人工智能、AR虚拟现实等先进科技应用于乡村治理体系,乡村治理将日益智能化,数字治理将成为乡村治理体系的生力军。数字乡村治理的发展以云平台为载体,以大数据为依托,以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目标,这既符合新时代乡村治理的特征,又是建立共建共治共享治理体系的客观要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