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47年6月30日,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12.4万余人,一举突破黄河天险,兵分三路于8月下旬到达大别山,开辟了解放战争的伟大转折,揭开了全国性战略进攻的序幕。
野战军四个主力纵队,分别是:
杨勇司令率领的第一纵队
陈再道司令率领的第二纵队
陈锡联司令率领的第三纵队
王近山司令率领的第六纵队
8月27日,野战军主力前锋6纵18旅在旅长肖永银的指挥下从经扶(新县,下同)沿大河铺、乘马岗、黄土岗一线向麻城挺进,攻入麻城县城,国民政府麻城县长罗文郎带领县自卫队逃窜,麻城众多市民踊跃街头,欢迎大军进城。次日,经闵集进驻白果镇。31日攻克重镇宋埠,武汉南京震动。
9月2日,6纵17旅在旅长李德生指挥下从新县南下到达黄安县七里坪。次日,同在天台山地区持游击斗争的光山县游击队在黄安县七里坪胜利会合。随后攻入黄安县城,歼灭国民党第40师副营长和伪黄安保安队一部,获步枪1000余支。9月7日进驻麻城北郊王家畈,一举歼灭国民党军队100余人。9月8日,驻阎家河饶家大塆,后进驻三河口镇、白果镇。随后,转战黄陂、罗田、黄冈县等地。
10月2日,中原独立旅进入七里坪,次日围攻黄安县城,县长石物平等少数人潜逃。此役共歼俘国民党军队500余余人,及武器若干。该部兵分两路,西路军在河口镇歼灭湖北省保安第一总队百余人,缴枪100余支。东路军配合陈再道司令员率领的2纵队攻克麻城千年古镇歧亭镇,协同杨勇率领的一纵队歼灭黄陂县李家集国民党军队一个团,初步扫除了黄安南部边界地区的国军据点。
11月上旬,晋冀鲁豫军区副司员李先念随12纵从淮阳以东地区出发,率部进驻大别山黄安紫云区,受到了当地群众的热烈欢迎。
11月3日刘伯承、邓小平亲率直属部队由新县南下进入黄安七里坪,随后,东进麻城宋埠镇、黄冈总路咀等地。11月20日,又从宋埠南部进入黄安八里塆。部队休整两天后出发,经过詹店,于26日到达华家河地区同十纵、十二纵会合。
12月初,6纵主力在司令员王近山指挥下,经麻城转战到黄安。12月下旬,6纵一部在宋埠,共歼国民党军队3400余人,活捉了罗文郎。24日,6纵16旅奔袭广济城,歼灭国民党军青年军第二○三师1600余人。
1948年2月,刘邓大军主力转出大别山,北上准河、陇海路、沙河、伏牛山之间,寻机歼敌,革命战争复又转入游击战争阶段。
在1947年9月到1948年2月的半年内,刘邓大军在转战大别山的同时,加强了地方工作。发展了地方革命武装,实行了土地改革。1947年9月初,在麻城阎家河正式成立了中共鄂东工作委员会,下辖黄安、麻城、黄陂、黄冈、浠水、蕲春、罗田等县,鲍先杰任书记,刘建勋任副书记。
11月中旬,鄂豫区党委及军区在麻城福田河双庙关南冲成立,王树声任司令员,各军分区相继成立。黄安属三军分区,罗厚福任司令员,麻城属四军分区,张体学任司令员。
12月下旬第四军分区部队先后奔袭了黄冈以东的上巴河、浠水以北的团陂、关口、新洲西南的钱家寨、罗田以西的丁家套等据点,歼灭国民党乡保武装1000余人;第五军分区部队于12月下旬先后奔袭广济东南的童司牌、黄梅以南的濯港、蕲春,歼灭国民党军第一六四旅第四九○团2个连、江西保安团2个连及黄梅、蕲春2个自卫大队的大部。经过几个月的艰苦奋战,终于粉碎了国民党军对大别山的重点“围剿”,鄂豫解放区也随之建立并发展起来。
各军分区为了发展地方革命武装部选派部分队在和南下干部到所属各县,协助地方普遍建立了县大队、区中队地方武装,以保卫新生的民主政权和革命根据地。同时农村也开展了土地改革运动。
这次土改运动是按照1947年10月10日中共中央颁布的《中国土地法大纲》进行,没收地主的土地和一切财产,征收富农多余土地和财产,然后平均分配给贫下中农。针对当时的形势,提出的口号是“一手拿枪,一手分田”。麻东县首先在东义洲进行,到12月底全县已有81个村初步完成;麻西县先后在西张店、大河铺、乘马岗进行,黄安在七里、紫云、金牛先行试点,然后逐步全面实行。经过土改,广大群众的革命积极性得到了充分调动和发挥。他们像当年拥护红军那样,全力支援刘邓大军。
从1947年冬到1948年春,仅黄安七里、紫云、金牛区先后给刘邓大军粮100多万斤,布鞋2万双,棉衣1万多套,柴草约300万斤。七里坪“潘复兴”粮行老板潘大钊将库存粮食12.53万多斤全部献给了大军。与此同时,青壮年也踊跃参军。黄安七里坪、紫云、金牛区除直接参加野战军外,报名加入县大队、区中队的就有546人。
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是在国民政府对解放区重点进攻后的神来之笔,打破了国民政府进攻计划,扭转了人民解放战争的不利战局,揭开了人民解放战争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的序幕,加速了全国解放的进程,夺取了全国的胜利,建树了不朽的功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