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段时间,一位家长在自己的短视频中表明:“我就退出家长群怎么了?”在他看来,老师要求家长批改作业、辅导功课,让自己承担了老师的责任和工作,因此怒退家长群。事情表因是不满老师要求家长批改作业,实则是因家庭与学校教育责任区分不明。在视频下各种评论中,可以看到,部分教师和家长对家校共育的理解仍停留在表面。个别家长认为,把孩子送到学校,教育孩子的责任就是学校和老师的,自己可以完全不管。个别教师把分内的工作分给家长,如让家长代替自己批改学生作业,长此以往,部分家长成为了一支“编外教师”队伍。理解与行为上的偏差,都会造成家长与教师之间的责任边界趋于模糊,导致家校合作停留于表面,家长群沦落为老师发号施令的“一言堂”、疲于应付的“加班群”,成为家长晒娃炫富的“攀比群”、夸赞老师的“马屁群”……对于部分家长和老师来说,“家长群”反而成了日常“压力群”。 日常工作中,一些家长本身工作节奏快、压力大,却又不得不紧盯着“家长群”,生怕漏看了信息,影响孩子的学习。正如一位家长在留言中“吐槽”:“本来上班的压力就很大,手机上还得看看老师又发了什么通知,有时候顾不过来,就被说成不关心小孩,挺委屈的。”学校里,班级学生多,水平情况各有不同,老师的时间精力有限,频繁回应家长询问和要求,就像每天有开不完的“家长会”,耽误了工作,扰乱了日常生活,班主任心也累。可以说,家长群变味儿,全因家校共育的关系不顺、家长与老师的责任分工不明确。 首先,将微信群、qq群等人们工作当中常用的通讯手段与老师与家长的沟通平台区分开。不是所有的事情,都在群内告知;其次,家校共育,家长与老师的有效沟通只是最基础的,更多元的智慧型能开展家校之间的多元互动,避免了群内的单一“工作”安排。最后,学校和家庭,在面对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应有初步的沟通,如果只是以命令的方式,让家长为孩子的家庭作业或者其它相关内容负责,使学校责任更多的转嫁到家长身上,是学校教育的失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