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译董必武致袁溥之亲笔信“雜诗一首寄溥之”解开尘封百年的历史之谜
文/卧马先生(李敦彦)
近年来因为楚文化的历史文化研究问题闹的不少文字官司缠身,没想到经过认真研究,居然破译了不少像记载楚国楚武王陵、楚文王谏臣鬻拳生事的《霸王坟楚简》中考古专家误释为“贤子乘”的“鬻(育)拳”,谷国记载谷伯赢绥的《危子矰壶》铭文中被考古专家误释为“危子矰”的“赢绥种”,随国被考古专家错释为曾候得、曾公求的曾候导、曾公猬、《曾候舆编钟》中被考古专家误释为“左右”的“差差”、“糖夫人”误释为“鱼夫人”、“妳加”误释为“芈加”,晋国记载晋文公称霸践土会盟的《霸伯尙盂》铭文中最关键的“践”字被考古专家误释为“敢”字,倗国墓确载夏姬的《姻卣》被错释为“肃卣”、黎国墓“献候壶”被误释为“黎候壶”、《晋公盘》中“开辟不分”、“异孔不辨”、“剿考为烈”,《晋姜鼎》铭文中记载“晋殤叔”的“殤”字被考古专家误释为“扬”字,及近来闹得满城风雨的“权杈之争”等等盛传古今乃至跨国的文字悬案,揭开了楚国、谷国、随国、晋国、霸国、倗国、黎国等许多未解的历史大谜,甚慰。
没想到,昨天又接到一桩百年前的近现代未解文字谜案。
董必武:“雜诗一首寄溥之” 资料图
昨天上午袁冲乡文化站长发来两张董必武手书寄给袁溥之的五言杂诗,说用于“革命老区袁冲乡美丽乡村郝岗村文化长廊”。因为图片清晰度不够,加上繁体的手写文字,一时难住了不少老河口人,王站长诚邀我帮忙释译不胜荣幸。因为此信是关系到革命前辈董必武和袁溥之的亲笔信,感觉责任重大不敢丝毫马虎,经过一再放大和处理,除少数字迹笔画看不清之外大多数文字基本能辨。
董必武:“雜诗一首寄溥之” 放大处理图
初译“雜诗一首寄溥之”为:子與讬無關,讬死恨未已。子與朱绝交,不欲再掛齒。公私甚分明,情義應如此。绝交係私事,出恶聲可耻。先氏有寳训,吾辈躬践履。因私涉及公,昭實斯爲美。既非说短長,不非恶聲比。棤词防過甚,避嫌及滋累。莫撫創痕悲,莫畏腐儒毁。雲雨翻覆乎,滄桑乃爾耳。胸襟要開拓,鑽研析義理。素其位而行,心如古井水。俯仰天地间,何慚人與鬼”。九月二日草董必武。
因为是此信属于私人珍藏的纸质手书信札流传不广,网上也查不到任何关于这封董必武手书寄给袁溥之雜诗相关的任何相关的信息?从袁冲乡文化站王站长与老河口不少看过此信的专家都认不清信上的文字来看,至今这封信写的啥应该还是个未解的历史之谜?
由于文字是手写的繁体字,增加了不少辨识难度。初看,以为是董必武书录古代五言诗寄给袁溥之的?细读“子與讬無關,讬死恨未已”根本不知道董老诗中“讬”指何人、所讲何事?没想到这信还真难住了我?为此,我首先是反复核对新译出的杂诗文字,确认文字甄别辨识无误后,开始大量查阅袁溥之、董必武等所有相关文字史料,从中寻找解开董老这封近百年的书信之谜的蛛丝马迹。
细读袁溥之1920-1933年早期革命经历和入狱被判死刑的人生磨乱,终于对号入座的都一一找到与董必武“雜诗一首寄溥之”信中“子、讬、朱”人物、分手、绝交事件等对应的答案。
1933年 袁溥之
袁溥之:1920年考进武昌女子师范学校。叔父袁书堂开始引导其走上革命道路。1922年经陈潭秋等人介绍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因参加学生运动被学校开除。1923年进入安庆女子中学读书,同时兼做团的工作。1924年,董必武在武汉秘密从事建立和改组国民党的组织工作,袁溥之和叔父袁书堂一直在他领导下帮助其开展工作。1925年,钱介磐和陈潭秋也在为国民党湖北省党部筹组工作日夜奔走,正逢袁溥之从武昌女子师范学校毕业,她立即加入到了此项工作中。7月,经钱介磐介绍,袁溥之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是年年底,在共产党的推动下,国民党筹备在广州召开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何香凝提出"二大"代表中要有女代表。中共湖北省委决定派袁溥之出席(湖北出席国民党"二大"的七位代表:董必武、刘伯垂、钱介磐、向忠发、蔡以忱、谭芝仙、袁溥之),并要她准备有关湖北妇女运动的材料。1926年4月,中共湖北省委在武汉的长江上召开代表大会。袁溥之当选为中共湖北省委妇委书记,并立即主办了《湖北妇女》刊物,促进湖北的妇女运动。
1927年1月,受中共派遣,带领50多名学员赴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政治系学习经济地理。1928年8月,袁溥之在莫斯科同东方大学的中国留学生朱代杰结婚。董必武和钱介磐刚好从日本到莫斯科,特地赶来参加了婚礼,并送了束鲜花致贺。同年12月,袁溥之从中山大学毕业,朱代杰还在列宁学院学习,袁溥之此时已经怀孕,如果她要求留在莫斯科是有理由的,朱代杰也要她提出这个要求。但袁溥之急于回国参加革命,到医院作了人工流产,手术十来天后就启程回国了,临行前,因为保密,也没有向丈夫告别。
朱代杰在五卅运动中是上海学生会干部,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朱代杰在莫斯科卷入了反对王明一伙的斗争。1930年,王明的同伙再翻旧账,以"托派"嫌疑的罪名开除了朱代杰的党籍并将他遣送回国。朱代杰回河北永年教书,从此意志消沉,不愿再参加革命。袁溥之便与他分手了。
1929年1月回到上海。2月,受中共中央组织部指派,袁溥之到安徽省委组织部工作。抵达安徽省委驻地芜湖后,刚接上组织关系而尚未开展工作即遭国民党逮捕,后被关押到安庆监狱。在清华大学法学院院长吴之椿出面营救下,袁只被判一年半有期徒刑。但因从苏联集中营释放回国的彭克定(国民党右派,同为赴莫斯科中山大学50学员之一)的控告,功败垂成。军事法庭庭长刘馥是湖北人,知道袁溥之的底细,在审问中威胁她说:"若再不供出共产党组织就要枪决!"袁溥之仍一言不发,做好了牺牲的准备。军事法庭果然宣判袁溥之死刑。但吴之椿一直为其四处奔走,阻止了死刑的执行。1932年9月,国民党迫于舆论,把袁溥之的死刑改判为七年徒刑,在安庆"模范监狱"监禁。1933年8月,国民党当局在社会舆论压力下,给政治犯减刑三分之一。当年8月,袁溥之出狱。袁溥之出狱时,正值王明在党内大搞清算,袁溥之一时未能跟组织取得关系。
认真核查反复研究之后认为:杂诗中的“子”当是指袁溥之。杂诗中的“朱”当是指1928年8月袁溥之在莫斯科同东方大学的中国留学生朱代杰结婚的朱代杰。
查汉字讬(託)tuō同“托”④讬⑦。发现杂诗中的“讬”同“托”,当指1930年,王明的同伙再翻旧账,以“托派”嫌疑的罪名开除了朱代杰的党籍并将他遣送回国。讬当指“托派”嫌疑罪名。
杂诗中的“子與讬無關,讬死恨未已”句,讲的是袁溥之与“托派”事件无关。“讬死恨未已”的“讬死”是指与“托派”事件无关的袁溥之因为受到“托派”事件连累入狱并判死刑之冤一直让人无法接受。
杂诗中“子與朱绝交,不欲再掛齒”讲的是,因为朱代杰回河北永年教书,从此意志消沉,不愿再参加革命。袁溥之决定与朱代杰分手。
研究认为,董必武这首杂诗,当写作于1930年朱代杰,在莫斯科卷入了反对王明一伙的斗争,1933年8月国民党当局在社会舆论压力下,给政治犯减刑三分之一。当年8月袁溥之出狱时,正值王明在党内大搞清算,袁溥之一时未能跟组织取得关系的出狱之后。
董必武这首寄给袁溥之的杂诗,主要是因为袁溥之与朱代杰分手和“托派”事件发生后受到入狱判刑连累之冤屈,致信安慰袁溥之不要为她与朱代杰分手和遭遇不白之冤的事儿耿耿于怀和太过自责,反而还赞其“公私甚分明,情义应如此”和“俯仰天地间,何慚人與鬼”。整篇诗歌内容,与袁溥之和朱代杰结婚分手,因为“托派”事件入狱、被判死刑、在社会舆论压力下出狱的经历,与董必武、袁溥之的早期革命经历和生平事迹记载相符。
特如实记录考证董必武寄给袁溥之的“雜诗一首寄溥之”亲笔信的考证过程,谨供参考。
2020年12月25日 于湖北老河口 卧马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