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李勋明 于 2021-2-23 16:23 编辑
清同治版《荆门直隶州志叙》中关于清末荆门自然人文的记述
荆门知州恩荣
荣自丙寅七月奉檄知荆门,甫三月而民以兵告,督团筹费,设防守卡,昼夜巡逻,势岌岌。殆赖诸绅与诸民同心协力,贼不得度汉水一步。越明年四月,贼北窜,幸安堵。而民以旱告,设坛虔祷,甘霖未徧,谷不尽熟,有饿者。民又以饥告,开仓平粜,设场为粥,补救万一,幸无饿莩。
岁戊辰,时旸时雨,年谷丰成,于是始得进绅民于庭,属之酒而慰其劳苦,咨以事政之得失,且询曰:“荣才薄,忝宰剧邑,值时事多艰,赖诸君协助力,俾无颠坠。今奉宪札,重修州乘,诸君其匡我所不逮,勿坠前人功而传讹于后世。”有进而言曰:“水通江汉,山连巴蜀,扼唐邓之咽喉,跐荆襄之腹胁,荆门之形胜也,是宜志。”有进而言曰:“叔敖相业,马良文誉,三孙科甲,二朱理学,荆门之文物也,是宜志。” 有进而言曰:“吴源夫妻节标史策,贞恪父子功纪旗常,荆门之节义也,是宜志。”荣谢曰:“是皆然,然前志详矣。所望于诸君者,欲告我以民间疾苦,俾知政有先务,将以见于实事而后笔之书,并以诏后之宰斯邑者,非徒务观美、博著述虚誉已也。”有离席而言曰:“荆门瘠邑也,东南多水,西北多山,山多忧旱,水多忧涝。自小江湖下至新城,百有余里,胥滨汉水,一遇汜滥,堤溃垸决,膏壤化为沮洳,庐舍荡于波涛,此水乡之所苦也。其西北一带,山重岭复,田少石多,凿塘筑堰未敷灌漑,雨期偶愆,禾苗立槁,山水冲发又虞崩压,此山乡之所苦也。其环城三四十里,山皆童秃,无材木可伐,无煤炭可凿,涧水一线,流清而浅,不生鱼虾芦苇,舟车不通,百货皆匮,衣食日艰,此城市之所苦也。抑又有甚焉者,自咸丰甲寅以来,屡遭兵燹,水旱虫荒饥馑洊臻。地当孔道,兵勇往来,络绎骚扰,甚或驱牲畜,攫衣帛,火屋庐,而棰楚其老穉。又以地旷赋繁,司牧者催科,不暇理余事,顽健痞恶之徒往往武断乡曲,鱼肉良善,为地方害。此皆近岁之所尤苦,而志中所不能载,亦修志者所不能悉知而不可不知者也。”
荣乃愀然避席而谢曰:“志者,所以志一邑之利弊,使后人得所考循而兴除之。山川夸其盛,人物艳其名,何与于斯民之利赖?志所已载者,皆为陈迹,而所不能载者,始为要图。吾不能悉载于志,吾恶敢不悉知于心,以施于事,急为除疾苦而兴乐利乎?”志成,书其语于简端,以补志之所阙,且以告后之加意民事者,勿泥于陈迹,勿忽于要图。
同治七年岁在戊辰秋八月
进士出身前吏部考功司主事知荆门直隶州事襄平恩荣
注:根据州志叙,清朝末年“环城三四十里,山皆童秃”。荆门山地在一九六五年前多为茅草之山,然而近40多年多来,由于气侯变化,现在倘若盖茅草屋,已无处有茅草可割。原住在城西西堡山、圣境山、天坑上的人居己全部迁到山下。白果树沟,龙滩沟等沟壑中的长流溪水消失,山体上不少泉流古井也已全部干涸。四十多年的气候变化之快,值得我们认真研究思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