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的规划、命名、更名隐含着城市发展和成长的历史,每一条道路,都浓缩着一段历史;每一次命名,都见证着城市的发展。近年来,市民政局坚持规划引领,牢牢抓住地域特色和人文历史要素,在挖掘潜江传统文化上下功夫,在道路命(更)名中充分体现文化传承和区域发展特点。 “随着我市城镇化建设的快速发展,一批待建、在建和已建成的道路亟须正式命名,为此,市民政局近日拟定对我市14条道路和1条河流进行命(更)名,部分道路和河流重新启用老地名。除了向历史致敬、挖掘历史文化价值外,无不彰显了水乡地名的特色。”市民政局区划地名科科长肖黎说。 潜江因潜水得名,先秦典籍《禹贡》有“沱、潜既道”,《尔雅》有“水自汉出为潜”。明朝《万历承天府志》记载:“潜江即汉水分流,始入曰芦洑河,经县界东南流,入沔阳界;又自排沙渡东流为深江,入沔阳界;南流为恩江,十三里许复与潜合,县令敖越所开。”同治九年(1870年),筑芦洑口,芦洑河水流骤减,日渐淤塞,改称“竹市河”。今竹市河整修一新,恢复“芦洑河”古名,以彰显潜江历史文化的久远。 在高新区道路命名中,北起红梅路、南止火车站广场的站前四路(规划名),根据《康熙潜江县志》记载:“豹台湖在县东十五里黄汉垸,湖中有台,豹隐焉,因名。”此路东线曾有豹台湖,此次故命名“豹台湖路”,启用历史老地名,彰显水乡地名特色。 北起红梅路、南止紫月路的站前二路(规划名)在洛江河源头,根据《康熙潜江县志》记载:“洛江河在县东四里。芦洑河流至排沙渡一里,复分一支,经深江站入,有洛江渡。”故命名“洛江路”。 北起红梅路、南止紫月路的站前一路(规划名),史料记载:“明嘉靖元年(1522年)大水,危及县城,知县敖钺上奏朝廷,请破皇庄淤洲开挖新河以分杀水势,得允。第二年(1523年)春,开新河七百丈,分县河水南流十里,再汇入县河。县民感恩,命河为‘敖江’,敖钺以‘恩潜人者朝廷也’,取名‘恩江’。”近500年前的这段佳话,一直流传至今。20世纪70年代开城东河,利用了恩江部分河段。现命名“恩江大道”,以志不忘历史。 “给一条道路命名,就像给孩子起名字一样,要经过多方面综合考虑,慎之又慎。”肖黎表示,道路命名绝不是政府部门工作人员拍拍脑袋偶然得来,每一个路名的诞生,都离不开专家的论证和群众的意见建议。 记者了解到,下一步,我市将通过编制地名规划,对城市地名进行系统命名、更名,提高地名命名规范化、科学化水平,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对标准地名的需求。为此,市民政局根据《国务院地名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按照基层申报、实地考察、专家论证、社会公示的程序,拟定对园林、杨市、泰丰、周矶等4个街道及老新镇、竹根滩镇所辖区域内的14条道路和1条河流进行命(更)名,现予公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