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汉、沔、沮、夏、沧浪五水的关系 我国水系复杂,有些水系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为改变、地理变化,已经消失或正在消失;有些水系因地域辽阔、流域形态而取多名;有些水系由于人为改造而改了新名,其中汉水、沔水、沮水、夏水、沧浪就是一个例子。如果探讨清楚了这五水的关系,对我们阅读东汉以后的历史、了解战争态势与战争变化格局,有很大的帮助。所以笔者在写《资治通鉴帝王史》汉献帝时代的三国前,觉得有必要先对这五水的关系说清楚,以便读者在阅读三国与南北朝史时,解读出更多的历史内涵。 一 汉、沔、沮、沧浪四水典籍说 翻开《古代汉语字典》532页,你会看到“沔”字的解释是:“沔的本意为水名,在陕西省西南部,又是汉水的别名。”(见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出版发行。二○○五年一月北京第一版,二○○八年4月北京第四次印刷) 根据以上《古代汉语字典》中沔字的说法,沔水在今陕西省汉中市勉县汉江上游,也是汉江的别名,说明沔水就是汉水,汉水就是沔水。笔者认为这一说法有问题。 《说文解字注》中说:“沔水。出武都沮縣東狼谷。東南入江。武都沮縣、二志同。今陝西漢中府略陽縣是其地。有沮水出焉。前志沮縣下曰。沮水出東狼谷。後志沮縣下曰。沔水出東狼谷。水經曰。沔水出武都沮縣東狼谷中。酈注曰。沔水一名沮水。引闞駰云以其初出沮洳然。故曰沮水。是則前志之沮水。水經、說文之沔水。皆云出沮縣東狼谷。實一水也。前志曰。南至沙羨南入江。過郡五。行四千里。過郡五者、武都漢中南陽南郡江夏也。”(见许慎段玉裁【1735—1815】注。中州古籍出版社。【卷十一】【水部】沔第522页) 《说文解字注》中所说的“沔水。出武都沮县。”是指治所在今甘肃省陇南市西和县洛峪镇的武都县(与武都郡同城,也可理解为武都郡),沮县治所在今陕西省汉中市勉县茶店镇。东狼谷位于今陕西省汉中市略阳县沮水西源、白河下游支流五狼河。东南汇入汉江。原文“武都沮縣、二志同”,是指武都县和沮县两部《县志》记载相同。今陕西省汉中府略阳县(指段玉裁时代的略阳县,治所在今陕西省汉中市略阳县)就是东狼谷所在地,沮水就是从这里发源的。以前的《沮县志》下面说:“沮水出东狼谷。”后来的《沮县志》下也说:“沔水出东狼谷中。”南北朝时期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郦道元在《水注经》中说:“沔水一名沮水。引阚駰(今甘肃省敦煌市人,南北朝时期北魏著名地理学家、经学家)的话说‘其初出沮洳然’,故曰沮水。是则前志之沮水。郦道元在《水注经》中引《说文》中的沔水,都是说沔水出沮县东狼谷。实际上是一条河流。”前《沮县志》所说的,南至沙羡县南汇入长江。 当年的荆州江夏郡沙羡县治所在今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金口镇。由于建安十三年(208)的赤壁大战,曹操与孙权将荆州江夏郡瓜分了,孙权把东吴的江夏郡治所移到沙羡县。晋武帝司马炎太康年初期,重新设置沙羡县,治所移到夏口城,也就是今武汉市武昌区黄鹤楼下的夏口城。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所解释的“南至沙羨南入江。”就是以西晋的沙羡县治所夏口城为坐标。因长江在武汉段由于流向弯曲的关系,形成南北走向,汉江位于长江西面。所以苏东坡站在武昌黄鹤楼蛇山上有“江汉西来,高楼下、葡萄深碧”的词句。这正好说明段玉裁所说的沔水在沙羨县南入长江——指的就是今武汉市汉阳区江堤乡汉江入长江的泄洪口。 《说文解字注》中所说的五郡,就是指武都、汉中、南阳、南郡、江夏五郡。武都郡治所与武都县同城;江夏郡西汉治所在今湖北省孝感市云梦县,东汉移到今湖北省武汉市新州区西,三国魏迁至今湖北省孝感市云梦县西南;汉中郡西汉治所在今陕西省安康市西北,东汉迁到今陕西省汉中市东;南阳郡治所在今河南省南阳市;南郡治所在今湖北省荆州市区。四千里指的是汉江过五郡,从汉中市到武汉市汉口入长江的总长度。 《说文解字注》中说:“引阚駰云‘以其初出沮洳然’,故曰沮水。”其中的“沮洳”,意思是由腐烂植物埋在地下形成的泥沼,这里指沼泽低湿之地。沮水的形成就是因出自沮洳而得名。这让我们联想到了古代“云梦泽”。 云梦泽 (Yun-meng Lakes )又称云梦大泽,我国湖北省江汉平原上的古代湖泊群的总称。南以长江为界。先秦时这一湖群的范围周长约450公里。后因长江和汉水带来的泥沙不断沉积,汉江三角洲不断伸展,云梦泽范围逐渐减小。魏晋南北朝时期已缩小一半,唐宋时解体为星罗棋布的小湖群。此后有的小湖逐渐淤平,有的则有扩展,洪湖就是在清中叶以后迅速扩展形成的大湖。如今,云梦泽古代湖泊群,已消褪为一些相互分离的湖泊。 湖北省荆门市地域文化专家李勋明先生在《 古云梦泽水系演变概说》一文中说: “古云梦泽大致位于现在的江汉平原。范围在长江中游的枝城以东、蕲春以西、大洪山、荆山以南以及湖南华容县以北的区域。如今江汉四湖地区的大小湖泊以及武汉附近的大小湖泊便是云梦泽的遗迹。云梦泽从形成、发展,到消亡,全过程历时约7000年”。 李勋明先生在文中所说的:“如今江汉四湖”,是指长湖、三湖、白露湖、洪湖四湖,由此可见,云梦泽的地域面积之广阔。笔者以四湖中的长湖为例,大家就知道其不俗的尊容。 长湖,是宋末由古云梦泽变迁而形成的长条状河间洼地大湖泊。位于荆州、荆门、潜江三市交界处,是湖北省第三大湖泊。流域成雨面积3240平方公里,整个长湖面积122~150平方公里,库容2.71亿立方米。历来上接沮漳河水,下以内荆河为出水道,且与长江、汉江、江汉运河、西荆河以及江汉平原上多个湖泊相通,在荆州洪湖市新滩镇内荆河(古称夏水)汇入长江。 笔者举出云梦泽与云梦泽中长湖的例子,是说明古代江汉平原水系庞大而复杂,在洪水发作的夏季,沔水被夏水覆盖,夏水由于在夏至节前后形成的仓促潮水而称沧浪水,与汉江混为一体,如同海洋。这样,我们就能理解江汉平原上汉水、沔水、夏水以及沧浪水为何一直成为说不清界线的原因。 笔者在百度词条搜“沔水”显示: 古水名,即现在的长江第一大支流汉江,发源于秦岭南麓。流经沔县(现勉县)故称沔水,东流至汉中始称汉江(有别于古汉水);自安康至丹江口段古称沧浪水,襄阳以下别名襄江、襄水。汉江流经陕西、湖北两省,在武汉市汉口龙王庙汇入长江。河长1577千米,流域面积1959年前为17.43万平方千米,位居长江水系各流域之首;1959年后,减少至15.9万平方千米。 以上沔水“自安康至丹江口段古称沧浪水,襄阳以下别名襄江、襄水”。《水经注》中说:“武当县西北汉水中有洲名沧浪洲。”当年武当县就是今丹江口市。说明汉江从今陕西省安康市到湖北省十堰丹江口市与汉江并存的沔水,这段沔水称沧浪水,故而,我们将这段沧浪水也称汉江。笔者认为,这是在混淆汉江与沧浪水的关系,其实应该说只有沔水,才可能产生沧浪水;沧浪水又称夏水。如果我们把“自安康至丹江口段古称沧浪水”的沧浪水单独理解为汉江别称沔水,与一些历史文献就对不上号了。 古人对沔水的解释是:“流经沔县(指陕西省汉中市勉县的别称)故称沔水”。汉朝人也是严格按照沔水与汉水的地域这样定位的。如汉献帝的建安二十四年(219)正月,《资治通鉴》记载说:“备自阳平南渡沔水,缘山稍前,营于定军山。”意思是刘备从汉中市勉县的阳平关(位于勉县武侯镇莲水村,是古代勉县县城所在地的东关),沿山稍微向东南移了六公里,到今天勉县县城南五公里的定军山。这里的沔水就是指勉县上游的汉江。同年七月,《资治通鉴》又记载说: 秋,七月,刘备自称汉中王,设坛场于沔阳,陈兵列众,群臣陪位,读奏讫,乃拜受玺绶,御王冠。因驿拜章,上还所假左将军、宜城亭侯印绶。立子禅为王太子。拔牙门将军义阳魏延为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以镇汉川。 以上原文的意思是说,219年初秋七月,刘备自称汉中王。为了上告苍天,他在沔水北岸(沔阳)设祭坛布置广场,组织军队排列阵容,群臣陪同列位,司仪向天帝宣读祭拜奏章,刘备跪在祭坛下,接受了天帝授予的汉中王印玺绶带,然后刘备戴上王冠。为了给汉献帝一个交待,刘备派使者乘驿站的快车,将奏章送呈许都(位于今河南省许昌市建安区张潘镇古城村),归还以前献帝刘协授给刘备的左将军、宜城亭侯的印绶。立儿子刘禅为王太子。提拨牙门将军魏延为镇远将军,兼汉中郡太守,镇守汉川。汉川指的就是汉江,也就是指当年的汉中郡治所所在地今陕西省汉中市东。这说明沔水与汉江在刘备时代就是按照“流经沔县故称沔水,东流至汉中始称汉江”。 由于以上典籍中对汉江与沔水界定不清,笔者浏览了一下网络上的“沮水”。 沮水发源于今陕西省汉中市留坝县紫柏山西北部至光华山以西,开始称名正河,向西南流入勉县境内。沿途河网密布,河道蜿蜒曲折,串连陕、甘两省,接纳两当、徽县、凤县、留坝、勉县、略阳等河流,南流至今陕西省汉中市勉县土关铺乡沮水村入汉江。 从网络沮水词条沮水之源来看,说明汉江三源(即中源漾水、北源沮水、南源玉带河)的北源沮水,沿途河网密布,这与今丹江口市水库、江汉平原云梦泽的水网如出一辙。从今天的地图来看,汉江三源的中源、南源与汉江上游的沔水无关。所以《说文解字注》认同沔水就是沮水,沮水是由腐烂植物埋在地下形成的泥沼,也就是今天所说的湿地。然而,我们对勉县土关铺乡下游的汉江是否能称为沔水典籍中没有定论,所以我们不能说汉江就是沔水,沔水就是汉江,而今天从陕西省安康市到湖北省江汉平原上与汉江并存的沔水,成为了历史之谜。 为了证明汉江下游另外的沔水与汉江并存,我们看看下面的史料。如,《资治通鉴》齐和帝萧宝融的中兴元年(501)二月记载,梁武帝萧衍说:“汉口不阔一里……吾自围鲁山以通沔、汉。”萧衍所说的鲁山就是今武汉市汉阳区的龟山,位于汉江入长江口,也是上面所提到的武汉市江汉区龙王庙汉江汇入长江口的南对岸。这里汉江江面宽度正如萧衍所说“江口开阔不到一里”。如果按照“沔水”词条“流经沔县故称沔水,东流至汉中始称汉江”就无法说通了。因为萧衍所说“吾自围鲁山以通沔、汉”,指的是沔水和汉水,是存在于今湖北省襄阳市汉江下游的沔水,而不是陕西省汉中市勉县土关铺乡沮水村上游的沔水。有人会说,就不能理解为从汉江上溯到陕西省汉中市勉县土关铺乡沮水村的沔水中去吗?我的答案是否定的。因为诸葛亮在建安十二年(207)十一月,在著名的《隆中对》说:“荆州北据汉、沔。” 意思是荆州以北有汉水和沔水,并不是勉县上游的沔水,也不是指汉江别称的沔水,而是确确实实存在今陕西省安康市到今湖北省江汉平原段与汉江并存的沔水。今陕西省商洛市到今湖北省十堰丹江口市江段,在历史上也曾称丹水,丹水因盛产丹鱼而得名。丹水向西沿汉江又波击到陕西省安康市一带,所以《说文解字注》中有“凡漢中下云旬水入沔”之说(原文“旬水”指今洵河。位于陕西省商洛市西南部和安康市东北部,源出西安市长安区西南角、海拔约2887米的麦秸岭东南侧的甘沟脑,上源称沙沟河;西南流经宁陕县、镇安县、旬阳县,在旬阳县城东南注入汉江地带的沔水)。而丹水与沔水、沧浪水、夏水又有关联;江汉平原上的沔水、夏水与沧浪水一脉相承。如,《汉语词典》对沧浪辞条解释之一:古水名。有汉水、汉水之别流、汉水之下流、夏水诸说。南朝齐人刘澄之在《永初山川古今记》中又有:“夏水,古文以为沧浪,渔父所歌也”之说。 为何笔者认定除了汉江上游的沔水,还有一条从今陕西省安康市到江汉平原长江出口、与汉江并存的沔水呢?下面《资治通鉴》的史料就证明了这一点。 征虏将军始平石越帅精骑一万出鲁阳关,京兆尹慕容垂、扬武将军姚苌帅众五万出南乡,领军将军苟池、右将军毛当、强弩将军王显帅众四万出武当,会攻襄阳。夏,四月,秦兵至沔北,梁州刺史硃序以秦无舟楫,不以为虞。既而石越帅骑五千浮渡汉水,序惶骇,固守中城。越克其外郭,获船百馀艘以济馀军。长乐公丕督诸将攻中城。序母韩氏闻秦兵将至,自登城履行,至西北隅,以为不固,帅百馀婢及城中女丁筑邪城于其内。及秦兵至,西北隅果溃,众移守新城,襄阳人谓之夫人城,桓冲在上明,拥众七万,惮秦兵之强,不敢进。丕欲急攻襄阳,苟苌曰:“吾众十倍于敌,糗粮山积,但稍迁汉、沔之民于许、洛,塞其运道,绝其援兵,譬如网中之禽,何患不获。而多杀将士,急求成功哉!”丕从之。慕容垂拔南阳,执太守郑裔,与丕会襄阳(《资治通鉴》太元三年四月)。 以上史料意思是说,378年二月,前秦王苻坚计划灭东晋,他派征虏将军石越率领一万精骑出鲁阳关(位于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鲁山县让河乡平高城村),京兆尹慕容垂、扬武将军姚苌率领五万人出南乡郡(治所在今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西南丹江水库内),右将军毛当、强弩将军王显率领四万人出武当县(治所在今湖北省十堰丹江口市西北关门岩北)。378年初夏四月,前秦军队抵达沔水北部(指今湖北省十堰丹江口市与河南省南阳市西南网状水系的沔水。“国学大师网络字库”中,查字典,春秋时代的“沔”字,就是网状象形字。事实上从陕西省安康市到湖北省江汉平原,只要是网状水系,都称为沔水),东晋梁州刺史(东晋此时的梁州治所临时设在襄阳城)朱序认为,秦军没有舟船,就没有在沔水(指今丹江口水库一带)设防。等到前秦征虏将军石越率领五千骑兵从鲁阳关(位于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鲁山县让河乡平高城村)南下到汉水(指今襄阳市汉江),襄阳城(位于今襄阳市樊城区)里梁州刺史朱序十分震惊,连忙固守襄阳中城。秦军将领石越攻下了襄阳外城,缴获了一百多艘船,用来在汉江上接运其余的秦军。长乐公苻丕率领部将攻打襄阳中城。朱序的母亲韩氏听说秦军将要到达,亲自登上城墙察看城墙是否坚固。他来到襄阳城墙西北角,认为这里不够坚固,就率领女仆以及城里的成年女子一百多人,在城墙里边又斜着修筑了一道城墙。等秦军到达后,西北角的城墙果然被攻破,晋军转移到新城墙上防守,襄阳人称这段城墙为“夫人城”(位于今襄阳城西北角。1982年,襄阳市人民政府修复城墙垛堞,建纪念亭于城上,内塑韩夫人石雕像,作为旅游景点)。 东晋荆州刺史桓冲在荆州临时政府所在地上明城(位于今湖北省荆州松滋市北老城西一里处)拥有七万人,由于害怕秦军的强大,不敢前来进攻秦军。苻丕想急攻襄阳中城,苟苌反对说:“我们的兵力十倍于敌人,储备的粮食堆积如山,只要逐渐把汉水、沔水(这里沔水,指今河南省南阳市以南、淅川县到新野县沿汉江一带的网状水系)一带的百姓迁徙到许昌、洛阳,阻塞他们转运的通道,断绝他们的援军,他们就如同坠入罗网的小鸟,还怕抓不到朱序吗?何必要以伤亡将士为代价,而急切地求取成功呢!”苻丕同意了。京兆尹慕容垂攻下了东晋的南阳郡,抓到南阳太守郑裔,与苻丕在襄阳会合。 以上史料说明,从今陕西省安康市到今湖北省十堰丹江口市,的的确确存在一条与汉江上游不同的沔水。 那么,笔者为何说沔水存在由云梦泽演变形成的江汉平原呢? 为了让读者认同江汉平原上与汉江并存的沔水,让我们去考证梁武帝设置的沔阳县与楷化后的沔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