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又见东湖杨柳青
家在大闸口的时候,住的是江景房,站在我家阳台上,可以直睹长江波涛拍岸的景象。入住之初,是上世纪80年代末期。那时居家环境不象现在这样,为房屋升值,派生出名目繁多的噱头。比如,学区房、景观楼、中心地段,核心商贸区等等。当时,房子是用来住的,只觉得江景房的唯一好处,是屋里敞亮和视野开阔。
正对我家楼房下面的江畔,原本是卸载砖瓦沙石的码头,90年代开始,码头开始转型,由原来堆放砖瓦沙石的岸边,转化成了周边居民休闲散步的空地。2000年左右,地方政府开始了统一规划建设长江沿岸的靓化工程。光秃秃的滩头岸边,栽树种花。原来的生产作业面,立马变成了游客流连忘返的乐园。
江畔的绿化,总体规划是按立体成林的思路进行。靠近水畔的第一层,栽种的是杨柳树,第二层是香樟树。杨柳是落叶乔木,樟树四季常青。最初种下的树苗,落光了叶子的杨柳显得格外纤细。特别是乌云压顶,狂风大作的恶劣天气。站在我家的阳台上看,羸弱的杨栁树苗,仿佛命悬一线的游丝,一阵大风过后,悉数会被腰斩。没料到的是,二、三年的光景,曾经脆弱的树苗,一下变成枝条婆娑,绿叶成荫的大树,它们整齐地竖立在江畔,真有“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意境。
杨柳喜水,种植在岸边,能起防洪固堤的作用。除此之外,杨柳在传统的文化习俗中,与送别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人文习俗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诗经●采薇》篇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的句子。诗是用戍边士兵的口吻,吐槽作战与驻防的艰难辛苦。这两句的意思说,离家戍边时,故乡的柳叶青青,枝条袅袅如烟。待到归家时,路上的雨雪纷纷,道路泥泞难行。很显然,杨柳在士兵的心中,成了回忆家的念想,成了乡愁与念家的信物和符号,杨柳由实体化为了抽象的概念。在后来的演化中,这种习俗又得到进一步充实、强化。
一是因为“柳”与“留”谐音,离别时摘支柳条馈赠对方,寓意友谊长存;二是,杨柳是适应性很强的植物,赠以此物,是希望远去的亲朋故友能随遇而安,这既是期待,又是祝福;三、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杨柳是最早迎接春天的物种,说明生命力旺盛,代表着积极向上的正能量。
正因这些因素,北宋的失意文人柳咏,明知“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但仍期待酒醒之后,看到的美景还是晓月高挂,杨柳轻飏。这说明,人对美好的向往是不以个人的毅意为转移的。
其实,杨柳岸有江畔与湖岸的区别,江水有汛期的变化,杨柳与水若即若离;湖泊水堰的水位变化相对稳定,水与杨柳始终保持亲密接触。本地是水资源丰富的城市,能有幸目睹江畔与湖岸杨柳的千姿百态。细细品味,韵意无穷。
现晒几张东湖岸边树影的丰姿绰韵,以飨读者。

下面是同学看了照片的解读,一并晒出来分享,供大家多一份感悟人生的思考:
第一张照片对我感触颇大,(柳树)不知何年,斜歪入湖,(面对既成事实)不是一拔了之,而是在湖中撑出两棍,成就今天一景。从栏围之,可谓待遇特殊,算东湖打卡一处?
记得第一次读到“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是在周总理的一个报告或讲话中。这一想肯定是四十多年的事了,但今天看到这张照片,看树梢上刚冒出的嫩芽和歪斜于湖中的树干顿时想起“病树前头万木春”了。
我们这个年龄的人,看到这景,想想这诗应该更乐观积极一些吧!
同学的解读包含了很深的生活哲学,人的一生没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允许我们做从头再来的彩排,因势利导,能使有遗憾的际遇化为靓丽的风景。且行且珍惜,珍惜是最好的回报与感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