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用微信登录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搜索
查看: 29082|回复: 2

[今日老河口] 重磅 襄阳市襄城区龙王镇凤凰咀遗址考古发现疑是古邓国邓城遗址 组图

[复制链接]
来自
湖北
精华
3

549

主题

4696

帖子

5005

积分

上尉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5005

IP属地:湖北省襄阳市

发表于 湖北省襄阳市 2021-3-28 16:09: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卧马居 于 2021-3-29 15:55 编辑

重磅 襄阳市襄城区龙王镇凤凰咀遗址考古发现疑是古邓国邓城遗址 组图
文/卧马先生(李敦彦)
    自2021年1月28日破译襄阳沈岗墓“鄾子鼎”铭文,发现鄾子国国君大墓、发现襄阳樊城西北的邓城遗址当是邓国子国鄾子国的鄾国都城,符合《太平寰宇记》卷145襄州邓城县“鄾城”条云:“即古鄾子之国。邓之南鄙”。《方舆纪要》卷79襄阳府襄阳县“邓城”条附“鄾城”引《寰宇记》云:“鄾城在邓城南八里”等历史记载的樊城、鄾城、邓国、谷国的地理位置一致相符。特别是研读写于元嘉十四年1584年前南北朝盛弘之《荆州记》所记载的:“樊城西北,有鄾城。鄾城西北行十余里,邓侯吾离之国,楚文王所灭,今为邓县。邓城西百余里,有谷伯绥之国”后,综合不同历史记载分析研究认为,在襄阳、樊城、邓城遗址(鄾城)西北对应的地方,应该还有一座与《荆州记》记载的邓侯吾离之国的邓国都城?
    没想到,两月之后的2021年3月28日,《中国新闻网》一篇“湖北襄阳凤凰咀遗址发掘出一段古城墙和护城河”的报道印证我两月前的猜测,看后激动万分,实测北斗卫星地图,果然在盛弘之《荆州记》记载的樊城西北发现鄾城、在鄾城西北行十余里外的龙王镇凤凰咀发现当是邓侯吾离之国的古邓国邓都城遗址,更令我诧异的是,依此古邓城遗址西百余里正好对应的是谷城县冷集镇尖角固封山谷伯绥之墓以西谷伯绥之国的谷国。
襄阳市襄城区龙王镇发现古邓国都城遗址图
襄阳谷城古邓国鄾子国谷国都城遗址卫星图
2021年还原绘制“楚临国谷国阴国鄀国邓国申国鄾子国疆域示意图”
    襄阳市襄州区龙王镇前王、闫营两村的凤凰咀遗址,城址平面呈方形,面积14万平方米,加上外围附属聚落,总面积约50万平方米。在如此规模的古城池遗址疑是古邓国都城遗址外,初测凤凰咀遗址发现地,与古城东南1974年在湖北襄阳县襄北山湾楚墓出土发现“邓公乘鼎”、“邓公牧簋”等邓国邓公之墓邓国王侯贵族墓的城池、墓地方位布局吻合相符。与不同历史时期的历史记载吻合相符,应该不存在历史的巧合问题?那么多史学专家言之凿凿的明确记载一座座城池,不可能都全部都错?
    更让我没有想到的是考古发掘的湖北襄阳市襄州区凤凰咀遗址发掘出一段古城墙和护城河面积14万平方米平面呈方形的古都城址之外,还出土了较多小型玉器、绿松石饰件等属于屈家岭文化至石家河文化的大量陶器、石器和少量玉器。只有几厘米的小型玉器是没有玉器矿产资源的石家河玉器文化特色?这样的玉器文化是如何在石家河产生的?也是考古发掘以来一直令所有考古专家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
    在襄阳市发现与《荆州记》记载吻合对应的鄾子国鄾子城、古邓国邓城及谷国谷城,在古邓国遗址发现与石家河小型玉器相符玉器,印证古邓国、鄾子国与石家河的历史渊源有一个很重要的历史事件。即古邓国是公元前704年楚武王举行沈鹿会盟的会盟国之一,古邓国遗址北境是独山玉矿古今闻名,邓国之地发现与石家河相关联的玉石文化,从一个侧面正好能够印证,石家河的一部分玉器来源于参加楚武王沈鹿会盟的古邓国。如果加以科学检测玉石材质,即可科学验证石家河玉器与凤凰咀玉器是否材质相同、验证谁才是玉器源头?
    当然今天才发布的“湖北襄阳凤凰咀遗址发掘出一段古城墙和护城河”的新闻所披露的考古、历史文化信息太少。在发掘古城墙、护城河古遗址内出土发现有新石器时代的石铲、石斧、古陶器,不能证明古城一定就建于刀耕火种的新石器时代?古城池遗址是有可能建于新石器时代的古遗址之上?所以襄阳凤凰咀古城遗址,到底是新石器时代的古城?还是距今5200年至4200年属于屈家岭文化至石家河文化古城?还是与《荆州记》记载相符的3200多年前公元前1264年-前678年,商王武丁时,大封诸侯,丁已年的公元前1264年,另据"夏商周断代工程"公布的《夏商周年谱》推算为公元前1240年,在殷商时期,国王武丁封他的叔父为邓侯,公元前678年被楚文王所灭,故址在今湖北襄阳所建立的古邓国都城遗址?如果”襄阳龙王镇凤凰咀古城遗址被最终论定为“邓侯吾离之国的古邓国古邓城”遗址的话?将彻底终结邓国、邓城遗址、鄾子国、鄾子城地望之争?
    当然一切需要翔实科学的考古证据,一切有待考古专家进一步考古发掘和全面科学的研究论证。本文仅为个人最新研究发现,仅供湖北省武汉大学考古系、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襄阳市博物馆、襄州区博物馆等凤凰咀遗址考古发掘单位的考古专家及邓国、鄾子国、谷国、楚国历史文化研究专家参考。
         2021年3月28日  于湖北省老河口 卧马居



   勘探研究结果显示,凤凰咀遗址主体位于一高出四周台地之上,台地呈不规则椭圆形,东西最长约700、南北最宽约450米,面积约25万平方米。城址位于台地中部高地,呈一不规则方形,城垣与城壕二者间距普遍在10-15米,以现存地表计算,城垣顶部与城壕底部高差可达7米以上,具有明显的防御工事性质。

附录:湖北襄阳凤凰咀遗址发掘出一段古城墙和护城河
      《中国新闻网》 2021-03-28 原文链接:http://www.chinanews.com/cul/2021/03-28/9441960.shtml

    考古人员在遗址中发掘出的古城墙竖截面 杨东 摄

  中新网襄阳3月28日电 (胡传林)经过7个多月的考古发掘,湖北襄阳市襄州区凤凰咀遗址发掘出一段古城墙和护城河,还出土了大量陶器、石器和少量玉器。

考古人员在遗址中发掘出的护城河一角 杨东 摄


航拍襄阳市襄州区凤凰咀遗址 杨东 摄

  武汉大学凤凰咀遗址考古队带队老师单思伟博士27日介绍,本次发掘解剖了一段南城墙和护城河,确认了城墙和护城河的存在、结构和城址的兴废年代。
  凤凰咀遗址位于汉江中游,跨越襄阳市襄州区龙王镇前王、闫营两村,城址平面呈方形,面积14万平方米,加上外围附属聚落,总面积约50万平方米。根据对已出土的陶鼎、罐、杯、圈足盘、缸、鬶等文物分析,考古人员确定该遗址距今5200年至4200年,主体年代属于屈家岭文化至石家河文化。

考古人员正在整理陶器碎片 杨东 摄

  为配合凤凰咀遗址保护利用与遗址公园建设,从2020年8月起,武汉大学考古系联合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襄阳市博物馆和襄州区博物馆,对遗址进行考古发掘。
  通过勘探判断,遗址中城墙周长大约1500米,残留高度两三米,宽20多米。毗邻古城墙的护城河也颇具规模,周长2000多米,宽20米至30米,深度有七八米。初步判断,城墙修筑年代为屈家岭文化早期,距今有5000多年。

凤凰咀遗址中发掘出来的各种文物 杨东 摄

  “考古人员利用探方发掘法,目前已经发现一段宽约20米,高约1.4米的城墙竖截面,一小段护城河也露出端倪。”单思伟介绍,鉴于凤凰咀城址及周围附属聚落点密集,城内有大规模建筑遗存,尤其是高等级建筑居址,以及出土的较多小型玉器、绿松石饰件等,考古专家推测该城址等级较高。(完)

    参考:破译樊城沈岗墓鄾子鼎句鑃铭文发现邓城为鄾子国鄾城 解开三千年襄阳历史之谜系列
          图文链接http://bbs.cnhubei.com/thread-4782621-1-1.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3

549

主题

4696

帖子

5005

积分

上尉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5005

IP属地:湖北省襄阳市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襄阳市 2021-3-30 10:47:52 | 显示全部楼层

襄阳凤凰咀城址的确认与意义(需要拿出早期建城的确凿文物证据)

本帖最后由 卧马居 于 2021-3-30 11:58 编辑

襄阳凤凰咀城址的确认与意义(需要拿出早期建城的确凿文物证据)

2019-09-20中国文物信息网 向其芳http://kaogu.cssn.cn/zwb/xccz/201909/t20190920_4975019.shtml

    凤凰咀遗址位于汉江中游、南阳盆地南缘,在行政区划上隶属于湖北省襄阳市襄州区龙王镇前王、闫营两村,东南距襄阳城区约20公里,是南阳盆地新石器时代晚期一处重要的中心聚落。

  遗址于1957年第一次全国文物普查中发现,1980年代以来历经数次复查,2008年被公布为第五批省保单位。2015年至2017年,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武汉大学、襄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襄州区文物管理处对遗址进行了调查及小规模试掘,初步了解到遗址的基本规模,并通过局部勘探提出可能存在城垣的线索(详见《中国文物报》2018年2月9日报道)。2018年9至10月,为充实遗址保护规划依据,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襄州区文物管理处对遗址进行了全面勘探,进一步确认了城垣与城壕的走势、城址面积及堆积状况。

  凤凰咀遗址主体位于一高出四周3~12米的台地之上。台地呈不规则椭圆形,东西最长约700米、南北最宽约450米,面积约25万平方米。在台地的北部与东部,一条自然水沟(前王小沟)环绕遗址半圈并于东南注入排子河(小清河上游段),台地的西部、南部为低洼地。

0000 1.jpg   00000.jpg


    勘探显示,城址位于台地中部高地,呈一不规则方形。以城垣计算,长宽各近300米,除去四角内折部分,面积约7.5万平方米;以城壕计算,东西长约400米、南北宽约370米,面积达14万平方米。城垣系黄色黏土堆筑而成,其中以南段与西段保存较完整,宽25~30米,普遍高约0.6~1.5米,保存最好处(南段偏东)高约3.6米。城壕环绕城垣外围一圈,与城垣之间保持有10~15米的间距,宽约20~50米,深度距现存地表5米以上(南部偏浅,北部勘探8米深度未见底),沟内堆积丰厚,以易于辨识的灰色淤泥最为常见。根据城壕走势明显且形制规整的特征,推测多系人工开挖而成,并与外围低地的早期河流连通,形成完整的给排系统。

  在城址内部,以南部和西部的文化层堆积最厚,普遍厚度在0.6~1.8米之间,西部最深处可达3.2米。同时,该区域也是红烧土密集分布区,与北部文化层偏浅、红烧土基本不见形成鲜明对比,初步反映了城址内部的功能区划。

  在城址外围、紧贴城壕一周有附属遗址点6处,分别位于城址的东部(Ⅰ号)、东北(Ⅱ号)、西北(Ⅲ号)、西部(Ⅳ号)、西南(Ⅴ号)、东南(Ⅵ号)。其中,位于东部的Ⅰ号遗址点面积可达4万余平方米,文化层深度普遍在1.5米左右。位于东北部的Ⅱ号点在较薄的一层文化层上普遍有厚达2米左右黄土堆积,可能系开挖南侧城壕的堆土。其余四个附属点(Ⅲ—Ⅵ号遗址点)仅地表可采集零星细碎的陶片,不见明显的文化层堆积。城址与周边附属遗址的分布面积达50万平方米,反映了城址鼎盛时期的聚落分布状况。

  根据历次调查所获资料显示,屈家岭文化是凤凰咀遗址的主体。陶器纹饰流行凸弦纹、镂空等,器型多见双腹碗、双腹豆、高圈足杯、喇叭形杯,这些风格及器类组合属于典型的屈家岭文化因素。同时又具有一定的地域特征,如黑陶、红陶居多,多卷边鼎足、花边钮器盖、折沿瓮等器类,与江汉平原流行灰陶、黑陶,基本不见或鲜见卷边鼎足与花边钮器盖有所区别,而与同处汉江中游的郧县青龙泉、淅川下王岗等遗址同时期遗存的面貌表现出很大的相似性,所以凤凰咀遗址该阶段遗存应属于屈家岭文化青龙泉类型。根据城址内外所见遗物的主体年代,推断城址的年代属屈家岭文化时期。

  在此之前,长江中游的两湖地区经调查、发掘确认的城址多达20座,其中年代偏早的有澧县城头山、天门龙嘴、谭家岭、华容李家屋场,屈家岭—石家河文化时期的城址为17座(含城头山)。这17座城址中,除大悟土城地理位置偏北以外,其余16座均地处偏南的两湖地区。凤凰咀城址是迄今在南阳盆地首次发现的屈家岭文化城址,也是屈家岭—石家河文化城址中位置最北的一座。独特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城址发现的独特意义。概括说来,凤凰咀城址确认的意义有如下几个方面:

  确定了遗址作为南阳盆地区域文化中心的新举证 凤凰咀遗址核心区域面积达14万平方米,加之周边遗址,它的总体面积达50万平方米,是南阳地区迄今发现的面积最大、等级最高的中心聚落址。同时,遗址内文化层堆积丰厚,历经屈家岭文化至石家河文化前后长达近千年,表明这一中心的形成有着一个长程发展过程。进一步探研这一发展历程,无疑将完善该区域史前考古学文化谱系,加深对该区域文化发展态势及文明进程的理解。

  丰富了南阳盆地及长江中游地区史前城址的新内涵 就南阳盆地而言,凤凰咀城址是该地区继淅川龙山岗城址(详见《中国文物报》2013年3月29日报道)后新发现的又一座史前城址,但与龙山岗城址又有所区别。一则,龙山岗城址属于朱家台文化,年代早于屈家岭文化时期的凤凰咀城址;二则龙山岗城址未成闭合之势,防御洪水是筑城的首要目的,与凤凰咀城址完整闭合,突出军事防御有所区别。就长江中游地区而言,凤凰咀城址作为屈家岭文化时期地理位置最北的城址,与两湖地区的城址既有着相似处,同时又有着差异性。具体说来,依自然岗阜、河流而建,城垣系堆筑,是长江中游史前城址的共性。而海拔偏高、面积偏小,且城垣与城壕保持明确的间距,城壕选择高地而非就自然低地深挖表明注重城壕的防御功能大于城垣的防御功能等特征,与处于文化接触地带的大悟土城、安陆王古溜有着极大的相似性,而与地处文化腹心地带、面积偏大、分属不同层级区域文化中心的城址有所区别。总体而言,凤凰咀城址充实了长江中游史前城址的分类基础,扩展了对该区域史前城址出现背景与生成机制的探索视角。

  加深了对南北文化交流碰撞及中华文明进程的新理解 南阳盆地地处江汉地区与中原地区交界地带,自古以来便是南北文化重要的交流要道。已有的考古发现表明,该区域是源于江汉地区的屈家岭文化向北最早渗透并逐步形成主导控制的关键区域,基于这一区域,该文化在其晚期甚至扩展渗透到陕东南、豫南、豫中乃至晋南地区。凤凰咀城址的兴起正是与屈家岭文化鼎盛时期向北扩张的整体态势与南北文化频频碰撞交融的背景相关,是屈家岭文化向北扩张的重要控制节点,甚至是军事据点。它的发现对于理解屈家岭文化向北扩张的原因与路线是有一定帮助的。结合历史文献中诸多关于华夏集团与三苗集团频繁作战的记载、临近凤凰咀城址的宜城顾家坡墓地揭露的部落冲突的种种迹象和大致同时期南北地区出现的大量史前城址,进一步证明了不同人群、不同文化之前的冲突与战争的长期存在且作为文化交流的重要方式之一,在文明的诞生过程中起到了催化与激励的作用。

  凤凰咀城址所在的襄阳素称“兵家必争之要地”,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商周时期即为邓国封地,以周代邓城为代表的早期城址说明其作为区域中心的历史长达两千多年。凤凰咀城址的发现及确认,不仅将襄阳的城址发展史大大向前推进了两千多年,更是扩展了长江中游乃至中华文明进程比较研究的新视野。随着将来田野工作的深化开展,我们相信将有更多的成果来完善、提升遗址的学术价值。

                                                                  (作者单位:向其芳,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注:从凤凰咀城址的文化层,可以看出,考古发掘的凤凰咀遗址是一个平形台地,城垣系黄色黏土堆筑而成,其中以南段与西段保存较完整,宽25~30米,普遍高约0.6~1.5米,保存最好处(南段偏东)高约3.6米。城壕环绕城垣外围一圈为古城遗址无疑。平面以下的文化层部分应该当是城墙的基础部分,上部残存部分之外应该还有被损毁的城墙。层次分明的凤凰咀文化层证明,凤凰咀遗址的古城墙并不是一次性建成,古城墙应是建在早期文化层次以上,地表以上残存加损毁的城墙当是晚期所建,这样才真正符合后来者居上的文化层的堆积形成过程。

       分析:凤凰咀古城当是晚期建在古遗址上的一个古代城池。虽然凤凰咀遗址发现有石斧石铲古陶的新石器时代等早期文物,但生产生活工具落后的新石器时代早期文物不能够论定凤凰咀古城一定是新石器时代等早期所建。一定要说凤凰咀城墙是新石器时代等早期所建的话,需要用出土文物证据说话,需要拿出更多更符合新石器时代等早期大规模建设凤凰咀古城墙需用的工具等大量文物考古证据-----?

     不然的话:考古专家发现一个古城张口就说是五千年前的古城?在古城内假如发现亿万年前的化石,难道就说古城建于亿万年以前?显然是不可能的?所以没有确凿相符的文物依据很难以服众?没有确凿相符的历史文物证据谁信呢?

                                                                                            卧马先生(李敦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8

8699

主题

2万

帖子

3万

积分

上校

Rank: 10Rank: 10Rank: 10

积分
36790

IP属地:湖北省武汉市

发表于 湖北省武汉市 2021-4-23 10:26:58 | 显示全部楼层
考古新发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在本网BBS上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应当理性、文明,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