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超级医院”成为猛兽(健康中国) 健康时报特约评论员 李爱勤 《 健康时报 》( 2021年05月11日 第 01 版)
基层医院门可罗雀,“超级医院”门庭若市、一号难求……近日媒体报道的现象值得反思。“十三五”期间,国家已对公立医院规模有限制性要求,明确要求各地控制大型公立医院无序扩张。
去年,基于新冠肺炎重大疫情防控现实,有全国人大代表提出《关于有效放宽公立医院数量和规模限制的建议》,国家卫健委答复“合理调整公立医院的床位配置标准,支持部分实力强的公立医院在控制单体规模的基础上,适度建设发展多院区,发生重大疫情时迅速转换功能”。
现在,公立医院规模以“多院区”和防范“重大疫情”而放宽了管控,大医院可堂而皇之地开上中国医疗体系建设的快车道,然而问题依然存在。
一些超级医院“虹吸”基层优秀专家,制造了基层医院人才稀缺与断层。病人跟着技术走,大医院不自觉地垄断了医疗资源,病源的过度集中,导致新的“看病难”,也打乱了分级诊疗的节奏。“超级医院”在努力完成自身业务的同时,无暇顾及区域内医院业务指导,客观上影响了区域内整体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医院越大、高技术越集中,垄断性就越强,无序扩张的“超级医院”还会扼杀医疗服务差异化,阻碍医疗服务的良性竞争。
早在2016年,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就表示,在推进分级诊疗、30分钟基层医疗圈上,需要明确公立大医院的职能,限制其规模。
扩大医院规模,建设医疗高地,不是要在体量上一味地求大。医疗高地不是“超级医院”的代名词,应该拥有一流的医院管理、一流的重点学科、一流的技术水准、一流的科研人才,一流的研究及转化能力,不仅是安全与质量的风向标,更是医学科研的中心,是基层医院疑难危重症的坚强后盾。
缓解“看病难”,做好重大疫情应急,都是医疗的重中之重。国家卫健委在答复人大代表提问时,虽然明确要求“在控制单体规模的基础上”发展多院区,但并没有看得见、读得懂的“规模”估值,需要进一步解释。
“超级医院”不能成为行走的猛兽,让庞大的身躯“震慑”住基层医疗的良性发展。大医院还是要以攻关科研难题为主,以治疗疑难危重症为主。一院多区的形式扩张规模,其实隐藏着弊端。去年的新冠疫情防控,大医院的“多院区”并不匹配就地隔离等应急措施。加大对重大疫情的防控关键在“防”,通常说的“早发现”更多来自基层、来自疾控等公卫部门的体系支撑,而不是靠“超级医院”来预防和识别。
要更多赋能基层,完善分级诊疗,让大型医院成为基层医疗的依靠,而不是争夺患者与资源的对立面。作者系湖南省医院协会秘书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