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食疗
《黄帝内经》指出:“饮食者,热无灼灼,寒无沧沧。”《金匮要略》也说:“服食节其冷热。”说明既不能过食生冷、瓜果,也不能食温度过高、辛温燥热的食物。前者易损伤脾胃阳气,引起少食腹泻、腹痛,或妇女月经不调等;后者易肠胃积热、伤阴劫液,引起口渴咽干、胃脘灼热或腹痛、便秘,也是诱发食管癌的重要因素。 饮食有节。饮食有节或饥饱适当都是指饮食要适度,不能过少也不能过多。它是保证合理膳食的重要内容之一。一般来说,当食欲得到满足时,热量需要即可以满足,表示人体健康的标准之一的体重也可以维持正常。进食过少引起消瘦,进食过多引起肥胖,无疑都是不好的。 我国古代对饮食过多给人带来的损害十分注意。《黄帝内经》说,饮食“勿使过之,伤其正也”。首先是“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再则可引起某些疾病。对于饮食营养过于丰富造成的严重后果,《寿世保元》指出:“恣口腹之欲,极滋味之美,穷饮食之乐,虽肌体充腴,容色悦泽,而酪烈之气,内蚀脏腑,精神虚矣。”如何掌握好饮食有节《饮膳正要》说得好,“善养性者,先饥而食,食勿令饱,先渴而饮,饮勿令过。食欲数而少,不欲顿而多”。 食疗养生误区补错方向。有些人自觉身体虚亏,便常用补益药如人参酒、黄芪淮山羹、参芪精之类,以为有益无害,其实这类食品对阴虚的人(面色苍白、惊悸不安、低热、盗汗、口渴、舌红少苔、失眠多梦)来说是不可用的,用了反而消耗阴津,使症状更加重。上述诸补益食疗养生制剂对气虚的人很有作用,这类人动则气喘、头昏自汗、大便稀薄、内脏下垂(胃下垂、肾下垂、子宫下垂、脱肛),用上述补益药就对症了。所以,必须对症进补。有些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大都出现肺阴虚的症状(咳嗽无痰或痰少而稠,有时咯血、潮热盗汗、手足心热、口干咽燥),如用了偏于甘温的红人参,反而使病情加重,应该用西洋参、沙参以益气养阴清热,对于此类阴虚咳嗽,用鲜地粥、蜜饯百合来服用,是有益的。 补益过头。老年人大多消化弱,脾胃虚弱,此时如服用了多量的龙眼肉、熟地、阿胶之类滋腻之品,将使脾胃消化能力减弱,饭量减少,出现腹胀、腹泻等症状。所以滋腻太过,也是进补中常易出现的错误。如老年人如确实阴虚,要用熟地、阿胶之类,也应小量,不宜过于滋腻。服用适量冰糖黄精汤、一品淮山之类也是个良好的选择。鹿茸确能补精助阳,是著名补阳药,如骤用大量,就会出现鼻子流血、眼红、头晕等上火症状。所以要掌握一个度,从小量开始。 想当然进补。有些人认为维生素是补品,多用无妨。比如鱼肝油含维生素A及维生素D,人体在维生素A缺乏时可得干眼病及夜盲症,维生素D缺乏时可导致佝偻病,但实际上从食物中摄取维生素A已足够生理需要,只有在得了慢性肝炎、胰腺炎、腹泻时才会出现维生素A的缺乏。此时,一方面应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另一方面适当补充维生素A。如盲目长期大量服用,可致中毒,出现头痛、恶心、呕吐、毛发脱落、皮肤瘙痒,维生素D长期大量服用,可致低热、烦躁、厌食、肝脏肿大、肾脏损害、骨骼硬化等。其他的维生素类药品,也不宜盲目用来作为补药,如维生素C长期大量服用,可致肾、输尿管、膀胱结石;维生素B1大量盲目服用可致头痛、烦躁、心律失常、浮肿和神经衰弱。 滥用“药物食品”。近些年来,“药物食品”流行起来。这些“药物食品”一旦滥用,危害很大。它能使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遭到破坏,甚至致病。如“人参软糖”、“鹿茸软糖”、“人参奶粉”、“人参饼干”等。人参有促进性腺激素分泌的作用,鹿茸一般用来治疗阳痿。还有些“药物食品”(如一些饮料)含有咖啡因等兴奋药物,大量使用,干扰人体的生物节律,有害健康。还有的人自制“药物食品”。如有人认为甘草是有益无否的良药,加上其甜味很可口,于是便把甘草泡水当茶饮,这是十分危险的。这种“甘草茶”服久了会产生类似肾上腺皮质激素样的副作用,使血钠排出减少,钾排出增多,导致高血钠、缺钙性抽搐。更有甚者,久服甘草可导致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一旦出现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有的患者就需要终生服用强的松之类的肾上腺皮质激素才能维持生命。 不辨宜忌。在进行食疗养生的过程中,辨清食物对不同人的宜忌十分重要。比如吃鱼,许多人认为人人皆宜,其实不是如此。鱼所含的鱼油主要是二十碳五烯酸,具有抑制血小板凝集的作用,对防治冠心病和脑血栓形成大有益处,可是,因其降低了血小板的凝聚性,可引起各种自发性出血,包括脑出血。有研究表明,因纽特人以鱼为主食,他们几乎没有人患冠心病和脑血栓,但脑出血却成了他们重要的死亡原因。所以,有脑出血倾向或已经有过脑出血史的人,不宜盲目大量进食鱼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