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的旅游业,多年以来一直萎靡不前,令人十分不解。
根据今年五一的数据(不包括武汉),襄阳旅游人数227万,省内排名第六,不到宜昌、十堰的一半,比黄冈、荆州也差了一大截;旅游收入6.5亿,位列第五,而十堰、宜昌、黄冈、荆州的收入分别是:37亿、30亿、23亿、17亿。差距有多大,一眼便知。
这个数据,令许多网友感慨:襄阳还是发展工业吧,旅游带着做就行了,襄阳旅游不行,没有拿得出手的、能玩一两天的景点,不够吸引人。我觉得,这是数据给大家的一个错觉,襄阳旅游绝对是一个可发展的朝阳行业。我来给大家分析分析,同时也希望有关部门能够参考一下。
要说整体历史文化的厚重感,湖北省内,襄阳说第二,没人敢说第一(武汉也就是近二百多年才起来的)。我想我说的这一点,熟悉历史、文化的人都不会反驳吧?
按理说,有深厚人文历史的加持,襄阳的旅游也应该在省内名列前茅,至少能跟宜昌、十堰一争长短。
有人认为,湖北有两大旅游巨头,襄阳难以超越。宜昌有三峡,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在加上三峡大坝,自带流量很难超越。十堰有武当山,明代举全国之力修建,自古在湖北乃至中部各省民众心里就有十分神圣的地位,襄阳超越的可能性也不太大。
那么,襄阳拿不出能力压武当山、三峡的景点,是否说明襄阳只能望其项背了呢?绝对不是的。
襄阳旅游景点分散,人文名胜众多,外地人过来,玩一两天还真没办法都看遍了。唐城、习家池、古隆中、米公祠、真武山、岘首山、襄阳古城等等,每一个都具有厚重的历史人文气息。但事实上,除了本地人之外,大部分外地人不会来襄阳玩,这问题就大了。
襄阳应该找一个合适的景点,作为襄阳的旅游“龙头”景点,以此吸引外地人来襄阳游玩。然后,再以这个龙头为源,将游客引流到其他“小景”。只要游客能一次玩两三天,基本上慢慢地外地人就会过来。
龙头景点的选择有:唐城、古隆中、襄阳古城。近些年,政府大力发展前两者,而近乎忽略了后者的发展,这恰恰是襄阳今年巨量资金投入旅游,旅游业却不见起色的弊病所在。
唐城是现代建筑,说白了就是一个影视基地,地方小不说,吸引力有限,省外人根本没必要跑到这里来看一个旅游基地。古隆中,我说实话,这地方根本不用大力发展和宣传,保持一个“古”字就好了,现在的做法有点过了。古隆中应当如诸葛亮的为人一样,低调淡泊,宁静致远,散发幽香。试问教员的故居,有大操大办,大型扩张,大肆宣传吗?这有影响他的知名度、热度吗?显然没有。
所以说,我认为襄阳与其打造所谓的各种奇怪的“古镇”,不如狠下心来,下点力气,把古城区改造成丽江、平遥、大理、徽州古城这样的面貌。把襄王府、昭明台、北门码头、夫人城、仲宣楼等重点区域好好还原一下,古城区不要过于注重商业,要注重人文气息和历史厚重感。
襄王府可以扩建完善一下,当个小型博物院,北门码头可以通航到对岸,搞古典一点,这样两个城区就活取来了,大家游玩古城后,可以坐船到樊城区的米公祠,以及各种灯红酒绿之处,吃喝玩乐,岂不美哉?
襄阳古城内,应当全部免费,不宜收费。贪那点三瓜两枣,没有意义,旅游的大项开支永远不是门票。
做好襄阳古城的同时,把旅游交通线路做好,显眼处,多放一些襄阳旅游景点分布图和简单介绍、推荐线路等,让大家自主选择去哪里玩。
城南唐城、习家池、岘山片区的集中开发做得很不错,不过这一区域的登山绿道应该花点心思。另外,岘首山上的冯安邦将军之墓,应当花点资金修建气派一点,这样再加上羊杜二公祠,以及唐宋名家作品碑刻,可以打造成襄阳的文化风骨所在之地。
最后,襄阳的名胜古迹,人文景点,比起省内除武汉的所有省市都要多,是在没必要再花重金修建所谓的“古镇”,哗众取宠,劳民伤财。咱襄阳人自己,应当搞清楚襄阳的文化何处,把钱花在刀刃上,将襄阳打造成洛阳、西安、杭州这样的,真正的人文旅游名城。
襄阳旅游必须以古城为核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