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取消除武汉外其他地区落户限制# 此消息发布后,迅速冲上了热搜。 
近日,湖北省发改委印发《2021年全省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工作要点》,深度放开放宽城市落户限制,取消除武汉市外全省其他地区落户限制,进一步降低武汉市落户门槛,实行省内户口迁移一地办结机制。根据《工作要点》,湖北省将进一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以城市存量农业转移人口为重点,全面取消不合理落户限制,实行基本条件准入制度,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全面融入城市。 
而多地陆续出台落户新政策降低落户门槛,释放出了怎样的信号?
湖北:深度放开放宽城市落户限制 当零门槛成标配,提高户籍含金量乃当务之急。 1、推动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覆盖非户籍常住人口 湖北省将推动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覆盖非户籍常住人口。完善以居住证为载体、与居住年限等相挂钩的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机制。扩大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学位供给,动态调整、合理调配教师编制数量,落实全国统一的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做好社会保险关系转移续接。积极对接养老保险全国统筹信息系统建设。完善异地就医结算机制,基本实现异地就医备案和门诊费用跨省直接结算“跨省通办”。 2、有序解决大城市住房突出问题 支持人口净流入的大城市以需定供筹建公租房,发展共有产权住房,增加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解决困难群众和农业转移人口、新就业大学生等新市民住房问题,鼓励探索利用集体建设用地建设租赁住房。规范培育发展住房租赁市场,完善长租房政策。 3、提升农业转移人口就业技能 持续推进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等农业转移人口的职业技能培训。支持企业特别是规模以上企业或吸纳农民工较多企业开展岗前培训、新型学徒制培训和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并给予培训补贴。结合促进农民工返乡就业创业和承接产业转移,开展岗前培训、新型学徒制培训和岗位技能提升培训,按规定给予培训补贴。结合农村劳动力就业创业需求和承接产业转移需要,大力开展针对性就业创业培训。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武汉市没有全面放开落户限制,但落户“门槛”有所降低。湖北省将推动武汉市全面落实取消进城就业和居住5年以上和举家迁徙的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稳定就业生活的新生代农民工、农村学生升学和参军进入城镇的人口等重点群体落户限制条件,改进积分落户办法,确保社会保险缴纳年限和居住年限分数占主要比例。 
记者注意到,在取消落户限制之前,湖北省公布了第七次人口普查的数据。湖北省目前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3632.04万人,占比为62.89%;而全国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90199万人,占比为63.89%。 全面放开落户限制,一方面是顺应国家发改委提出的“城区常住人口300万以下城市落实全面取消落户限制政策”,另一方面和湖北城镇人口比重低于全国水平有关。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教授盘和林表示: 解除落户限制对于人口增长放缓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吸引外省人员本地落户,吸引本省在省外人口回流安居乐业。此次一系列政策的主要目的还是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提高城镇人口比重,次要目的才是应对人口增长放缓问题和老龄化压力。
多省份开放落户限制,提高人口流动效率 今年年初,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行动方案》明确提出:除超大、特大城市外,在具备条件的都市圈或城市群探索实行户籍准入年限同城化累计互认,试行以经常居住地登记户口制度,有序引导人口落户。4月13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又发布《2021年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重点任务》(←点击阅读),在放宽户籍限制、发展城市群都市圈、建设特大城市以及推进县域发展等方面做出了今年的工作部署。这些顶层设计的层层推进,彰显了国家对户籍改革的坚定决心。 我们不难发现,在湖北之前,多个省份出台了户籍改革政策,有针对性地破除劳动力要素流动的体制机制性障碍,有效打通市场要素循环的堵点。 青海省 6月16日,记者从青海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了解到,青海省将全面放开城市落户限制,持续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促进农牧业转移人口全面融入城市,享受到各项基本公共服务,推动落实城市(镇)落户“零门槛”, 提升农牧业转移人口技能素质,高质量推进补贴性培训。 山东省 山东省户籍新政4月引发关注。据报道,“十四五”时期,山东省将按照“宜城则城、宜乡则乡”原则,全面放开城镇落户限制;允许符合条件的入乡返乡创业就业的高校学生、退伍军人,以及拥有农村宅基地使用权的原进城落户农村人口回农村落户。山东是国内首个宣布进城农民可返乡落户的省份。 江西省 今年2月,江西省出台《关于促进劳动力和人才社会性流动体制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全面放开城镇落户条件,全面取消城市落户限制。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一步发挥城镇化促进劳动力和人才社会性流动的作用,全面落实支持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财政政策,推动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与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挂钩。 河南省 去年,河南省发布《2020年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城乡融合发展重点任务》提出, 要全面取消除郑州市中心城区之外的其他市县和省辖市落户限制 ,争取全年农业转移人口进城落户200万人左右;推动郑州中心城区落实在城镇稳定就业生活的新生代农民工和建档立卡农村贫困人口、在城镇就业生活5年以上和举家迁徙的农业转移人口、农村学生升学和参军进城的人口等重点群体“零门槛”落户政策。 
中原地产首席分析师张大伟表示: 解决落户限制,有利于人口的合理流动,增加城市化的人口红利,扩大消费。
广东省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李宇嘉表示: 从过往经验看,深度放开放宽城市落户限制,吸引的主要是能留在城市工作和生活的年轻人。年轻人从农村向城市转移,会让当地有效生产的人口结构发生变化,提升城市生产效率,带动当地整体生产产值的提升。
而省内人口流动带来的红利,在各个市县之间的表现形式、分布状态并不相同。每个城市须进一步研究,更好迎接放开落户带来的人口流动冲击,更加充分获得人口流动带来的红利,特别是对一些普遍性的规律需要注意把握。 01 对于省会或重要的区域中心城市,要实施大都市圈战略。核心是加快建设现代化的大都市圈,提高大都市圈人口集中、经济集聚规模、公共服务配置的均衡性水平。 02 对于人口多但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的城市,要让城镇化与乡村振兴战略协同发力。其核心是以就业为引领,促进城乡居民多渠道增加收入,提高生活质量。 03 对于多数城市来讲,需要实施提升城市品质的战略,以此吸引人口。其核心是不再追求盲目铺摊子,而是要在经济、生态、社会、治理等方面提高发展的质量。 李宇嘉指出,深度放开城市落户限制以后,劳动力人口从农村和落后的地区进入到城市和先进的地区,城市和先进地区的人口结构发生变化。对当地生产效率,城市的集聚度和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是有很大的帮助,反过来也会反哺落后地区和农村县乡镇的经济增长,从全省和整体上看,这种人口流动会提高效率。 
政府更需注重留人 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 在放开落户限制这一话题上,近年来许多专家学者都提出要推动在城市就业生活的农民工作等重点人群的落户。然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不仅要搭建好横向流动的“桥梁”,还要竖立起纵向发展的“阶梯”。户籍“解绑”的背后,意味着需把基本公共服务与居住地、常住人口挂钩。 华南城市研究会会长胡刚认为: 吸引人才之后的后续服务至关重要,建议政府在这方面加大力度,对外来人口更公平对待,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高端智库首席专家,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蔡昉表示: 振兴消费的主要生力军就是中等收入群体,要培养城市中就业生活的务工人员。我国有2.9亿农民工,其中有1.73亿是进城的,进城里又有1.35亿基本住在城市,这些人有望成为中等收入群体。很多人的收入已经成为中等收入群体,但是社会保障等等还不够,还有不稳定的因素,给了户口,其中相当多的人就变成中等收入群体。
城市落户新政策不能忽视留人,要警惕千篇一律“抄作业”式引才,不能滥用政策来降低门槛,带来恶性竞争。此外,城市还需提升产业能力,实现事业留人。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马亮认为: 每个城市需要有自己的特色和差别化的安排,结合当地的产业基础和优势所在吸引人才。从长期看,需要让人才来了后发挥更大价值,实现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使人才和城市得到双提升。

人口是激发城市活力 和区域发展的关键因素 人们关心的不是 户口簿上“城镇”或“农业”字样 而是能否带来实际好处 解除人们另择城市 转换“赛道”的后顾之忧 充分赋予个人发展的选择权利 才能真正体现政策惠民的应有之义 来源丨新华社、央视网、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湖北日报、江西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