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知识:古人对1岁到140岁的称呼是怎样的?增详版
序言中华传统文化不仅历史悠久,蕴藏丰厚,而且组成元素庞多,涉及到政治、思想、精神、生活、信仰等领域的各个方面。仅仅是对人的年龄,就有许多不同称谓,而对不同人的不同年龄,又有不同的称谓,且大多都有历史上的典史出处,一直沿传至今,蔚为大观。
1古人对1岁到140岁的称呼是怎样的?增详版
现在人们说年龄,都是很直接的1岁、10岁、20岁……,简单明了,却貌似少了一点“韵味”;那么古人对于年龄,又是如何称谓呢?有些称谓现在还能听到,但有些已经很少有人知道。
幼年 度:小儿初生之时。初度:是指生日之时。出自《离骚》“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后称生日为“初度”,谓始生之年时。汤饼之期(会):指婴儿出生3日。“汤饼佳期”指:旧俗寿辰及小孩出生第三天或满月、周岁时举行庆贺宴会的日子。小孩出生三天,请公婆或产婆,用艾叶水给小孩洗澡,称“洗三朝”,故称“汤饼之喜”。(汤饼 [ tāng bǐng ] 释义:1.水煮的面食。《释名·释饮食》:“蒸饼、汤饼、蝎饼,金饼、索饼之属,皆随形而名之也。”《初学记》卷二六引 晋 束晳 《饼赋》:“玄冬猛寒,清晨之会,涕冻鼻中,霜凝口外,充虚解战,汤饼为最。” 宋 黄朝英 《缃素杂记·汤饼》:“余谓凡以麪为食具者,皆谓之饼,故火烧而食者呼为烧饼,水瀹而食者呼为汤饼,笼蒸而食者呼为蒸饼。”《儿女英雄传》第二八回:“羹汤者,有'汤饼’之意存焉。古无'面’字,凡麺食一概都叫作'饼’。”2.指汤饼会。 清 胡鸣玉 《订讹杂录·汤饼》:“生儿三日会客,名曰汤饼。” 清 唐孙华 《贺王冰庵太守纳姬》诗之二:“明年汤饼应呼我,带醉题麞一笑哗。”参见“ 汤饼会 ”。佳期 [ jiā qī ]释义:1、情人约会的日期、时间)
赤子、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赤子:刚出生的婴儿。颜师古注:“赤子,言其新生未有眉发,其色赤。”襁褓:代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2 赤子、襁褓
牙牙:象声词,婴儿学语的声音,指1岁。(牙牙学语:形容婴儿咿咿呀呀地学大人说话的神情。出自:唐·司空图《障车文》:“二女则牙牙学语,五男则雁雁成行。”翻译:两个女孩咿咿呀呀地学大人说话,五个男孩像大雁一样排成行。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清袁枚《祭妹文》:“两女牙牙,生汝死后,才周晬耳。”周晬,指婴儿周岁。)
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指2—3岁的儿童。(孩提:幼儿时期。《孟子·尽心上》:“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也。”赵歧注:“孩提,二三岁之间,在襁褓知孩笑,可提抱者也。”韩愈诗中就有“两家各生子,提孩巧相如”句。)
3 孩提 苏汉臣 《婴戏图》绢本设色 18.2×22.8cm 天津博物馆藏
始龀(chèn):男孩8岁,女孩7岁。根据生理状况,男孩8岁、女孩7岁换牙,脱去乳齿,长出恒牙,这时叫“龀”,“龆年”或“髫年”。《康熙字典》: 【亥集下】【齿字部】 龀 【唐韵】【集韵】【韵会】初堇切【正韵】初谨切, 瀙上声。【说文】毁齿也。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龀。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龀。 又【广韵】【集韵】【正韵】 初觐切,音衬。又【集韵】丑忍切,音辴。义 同。 从ऎ, 音化。【六书正譌】别作齓,非。 《说文解字》: 【卷二】【齿部】龀 毁齿也。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龀。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龀。从齿从七。初堇切 龀:(chen,第四音节)chèn 儿童换牙,脱乳齿换恒齿.“始龀”:刚换牙,指七八岁小童。
4 始龀 《说文解字》: 【卷二】【齿部】龀 毁齿也。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龀。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龀。从齿从七。初堇切
九龄:9岁。黄口:本指雏鸟的嘴,借指儿童;古代户役制度称小孩为黄,隋代以不满三岁的幼儿为黄,唐代以刚生的婴儿为黄。后来,十岁以下儿童皆泛称为“黄口”。发展意义为无知的年轻人,用以讽刺他人年幼无知。亦作“黄颔小儿”、“黄口小儿”、“黄口小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