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绘画在继承唐、五代、宋绘画传统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发展,标志就是“文人画”的盛行,绘画的文学性和对于笔墨的强调超过了以前的所有朝代,书法趣味被进一步引申到绘画的表现和鉴赏之中,诗、书、画进一步结合起来,体现了中国画的又一次创造性的发展。杜在《松壶画忆》中所言 :“古来诗家皆以善变为工,惟画亦然。若千篇一律,有何风趣,使观者索然无味。
3 钱选作品
《秋瓜图》元 钱选 纸本设色,纵63.1厘米,横30厘米。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此图精致典雅,与宋代小品画一脉相承,然而又透出一股书卷气,即所谓精工之极富有士气,精致而不艳丽,细腻而不纤巧,作者在追求一种清润淡雅的画格。画家在图中题诗一首:“金流石烁汗如雨,削入冰盘气似秋。写向小窗醒醉目,东陵闲说故秦侯。”表达了一个知识分子对隐逸生活的态度和自己的情怀。钱选的作品中,大多有自己的题诗和跋语,他运用笔墨表达自己的主观情绪,又结合诗意来充实画意,无怪黄公望说“知其诗者乃知其画”。这种诗、书、画三者结合的形式,被后来的文人画家广泛使用,形成中国绘画的传统特色。从这个意义上说,钱选在开创有元一代的画风上,是起了先驱作用的。从《秋瓜图》中可看出,其折枝瓜果画法在写生基础上更经过了艺术提炼,删繁就简,突出了画面的意境情趣。这个转变,除与钱选本人“天机”有关,也与元初花鸟画渐变简逸的时代风尚密不可分。画瓜的题材与瓜瓞绵绵、多子多福的吉祥寓意有关,显然可以符合市场的需求。但画家在画幅上方的题诗中,更提及“东陵瓜”的典故。秦朝的东陵侯召平,在秦亡后降为平民,因家贫,种瓜于长安城东以为业。由于他种的瓜味道特别甜美,遂被称为东陵瓜。东陵种瓜,钱选售画。对于在宋亡后摒弃儒士身分、转为地位不高、谋生不易的职业画家的钱选来说,想到这位生活艰困、因种好瓜反而留名的没落贵族时,或许亦有一种跌落红尘的同情共感之慨。 《王羲之观鹅图》元 钱选 长卷 纸本 设色 23.2X92.7厘米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此画为长卷,画面开阔。远景为平远山水景色,中景为一片宽阔河水,水面开阔平如镜,有几只白鹅正在河面上戏水,使谧静的河上略见生气:近处为村落,下面为坡石,坡石间和平地上,丛生松林杂树,树的后边为一座较大的屋宇水榭,水榭中站着两人,高者为此画主人公王羲之,正在凝视前方河面上戏水的鹅群,神情专一,仔细观看鹅群戏水的多姿多态。王羲之的身后为幼童,似乎也随着主人正在观看一群白鹅。在画面左侧,作者有一首七言题诗: “修竹林间爽致多,闲庭坦腹意如何。为书道德遗方士,留得风流一爱鹅。” 画卷隐居题签为乾隆御笔:“钱选《观鹅图》真迹,内府御玩。”下钤“神品”、“御赏”二玺。在画卷引首部分书有“山阴逸兴”四字,上钤 “乾隆御笔”玺。画心左上方有乾隆丙寅御笔诗:“墓高风有足多,独推书圣却云何。行云流水参神韵,笔阵传来只白鹅。”画心上部钤“稽古右文之玺”,上有“苍”字,与之配套的有内府五玺:“三希堂精鉴玺”, “宜了孙”、 《王羲之观鹅图》清丽恬静,画面布局松紧结合,一河两岸式的构图拉开画面,节奏舒适。近景处绿坡青石、苔痕河草清晰可见,远景处则林木笼烟,峰头相叠,缥缈连绵,意境深远。画面左方近岸绿坡青石临水画就,水草依据土坡走势散落,青石于土坡相叠回旋处耸立,有傲然的正面之状、有夹杂树木的卧石之姿、有半隐土坡的残石之形、有散落坡脚的细碎之态,形态多样,布局合理舒适,无刻画之嫌。循坡往上,树木丛生于绿坡之上,郁郁葱葱,闲亭掩映其中。树木错落有致,或散于土坡、或交错于青石间、或掩映于闲亭后,千姿百态。画中树木种类不一,夹杂生长。值得注意的是,此处的青绿敷色不同于晋唐工细的青绿技法,而是其自成特色的相对粗放的笔势运转。树叶有用重色点就淡墨罩染出树形的,有用浓墨勾画叶形再赋色的,有直接用色点在树枝上的,而且淡色罩染时并没有完全按照勾画的叶形进行,用笔十分自由;勾勒的叶形也是提笔信手而成,潇洒自若。树木浓淡相宜,赤青相间,层次感强。掩映于丛树中的白衣飘举的羲之和青衣拱手的书童正凭栏观赏水中嬉戏的两只白鹅,构成了全卷的画眼。王羲之神态自若,悠然自得,水中双鹅相顾回眸,自在嬉戏,并无被人打扰的聒噪,画境之清之静极甚,充满文人雅趣。闲亭后方有翠竹一片,摇曳生姿,用墨浓淡相生,将竹林的纵深感表达得恰到好处。 简要介绍:王羲之是中国的大书法家。 据说他很爱鹅,并自鹅颈的柔美劲道中悟出书法柔中带劲的创作灵感。 王羲之也是一个辞官退隐的名士,这对钱选来说,也是一个同病相怜且可借之述怀的人,所以钱选在画幅后面有感而发地题下这样的诗句:“修竹林间爽致多,闲亭坦腹意如何;为书道德遗方士,留得风流一爱鹅。 ”生命的激越过后,留下的也只是那不关痛痒的爱鹅的故事而已。 钱选此画用青绿山水的方式来表现,他的青绿山水师法赵千里,但由于钱选本身个性及其生活环境的关系,使他的设色转而清丽雅淡。 此画的右半部是清旷的湖水及一列黛青的远山;而画的左半部是王羲之在凉亭里观鹅的景致,亭台临水而筑,亭外有丛修竹和一些不知名的树丛,钱选用鲜艳的青绿色彩涂绘在轮廓分明的树丛上及笔墨勾勒清楚的石头和湖岸。 修竹和树丛的叶簇,钱选用一种规律化的方式表现,从而产生装饰性的效果。 画面的重点是在亭子里的王羲之和亭下湖水里的两只白鹅,但是他们的比例在画中又显得过小,所以钱选所要表现的其实是一幅山水画,只是他借王羲之的故事来填补画面的结构和强化山水意喻的深度,更重要的是钱选借王羲之来转化自我心胸的郁闷和面对山水的情致。
4 赵孟頫作品
赵孟頫之后元明清的美学发展,绘画、文学、书法三者已经无法分割。画家不可能没有诗文底蕴,文学的追求从主题喻意,到诗文题字内容,都不是传统只讲求技术的画匠所能应付的。在文人画美学主导下,“匠气”反而成为最低劣的品质,成为文人嘲笑的对象。书法对文人而言,是从小锻炼自己的基本功。“横平”、“竖”、“点”、“捺”、“撇”、“磔”,是书法线条,也是绘画元素。在书法上,赵孟頫用心临摹钟繇、王羲之、王献之、智永的经典作品,力求从魏晋人的作品中吸取营养。 赵孟頫临摹的拓本字帖,与钟、王、智永原写本的神采也已有距离。这样,赵的书法也只能是古人的影子,而不可能是古人的再现。加之晋人席地而作、悬空书写,与元代端坐高椅、据案书写的姿势截然不同,书写效果判若有别。这样,赵孟頫虽主观上追摹古人,而实际上却产生了一种貌似古人的新的书风。但宋末元初时,已没有东晋人那种以玄风为背景的风韵。赵孟頫一心尊古、规模古人点划的临帖方式,对明清以来的书学影响很大。至于他借鉴行书的笔法与小楷的结体来写大楷,创造出一种别于欧、柳、颜体刚性楷书的柔性赵体楷书,则因其适应性强,大可书写匾额,小可誊录殿试大卷,影响就更大,试看元代刻书一律通行赵体,就可知赵字的风行程度了。 赵孟頫重新界定了“书画同源”这一古老成语的全新理解,也清楚昭告了新文人美学以书法主导绘画的精神实质。以作品来看,赵孟頫的书法量多而质精,书风一直影响到元明诸家,在董其昌身上做了总结。到清代金石派兴起,传承了几百年的赵孟頫帖学风格才受到批判与怀疑。如果赵孟頫的绘画透露了他向往隐居,向往放逸于山水的心愿,开创了元代汉族士人“逸笔草草”山水的最早格局;那么,他的书法却相对之下有及多拘谨,有太多“优雅”、“唯美”、“姿态”的讲究。
“惟忠武侯,识其大者。仗义履正,卓然不舍。方卧南阳,若将终身。三顾而起,时哉屈伸。难平者事,不昧者几。大纲既得,万目乃随。我奉天讨,不震不竦。维其一心,而以时动。噫侯此心,万世不泯。遗像有严,瞻者起敬。”汉郡张栻赞;左上角有“赵氏子昂”朱文印。
《疏林秀石图》元 赵孟頫 76x40cm 《疏林秀石图》是颇能代表赵孟頫“古意”的作品。此画为立轴构图,全画的形象内容极为简略,画面不到二分之一的地方用淡墨枯笔信手勾勒、皴点结合而写出大小、深浅不同的山石数块。最近景地面上有枯木三株,地面及石后还点缀野草、修竹数丛。树枝上缠有枯藤,右上方是赵孟頫的题款,并铃有印章。右中是陈琳所题诗日: “浮玉滩前放舟去,山鸟鸣烟隔大树。碧澜堂上忆王孙,白石丛篁带秋雨。” 上左是丹丘柯九思的诗题日: 碧浪湖头三色苕,溪晚岫烟萝。一迳疏林秀石,水晶宫里显婆娑。 修养与提倡笔墨的书法趣味也如实得到体现。他在《疏林秀石图》后面的自题诗中还说:“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应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以书入画,并非是赵孟頫的发明与独创,早在唐代,吴道子那满壁风动的兰叶描,就是在观公孙大娘舞剑器,观张旭狂草书法所获得的妙悟。但赵孟頫却将书法与绘画的结合上升为理论并竭力提倡,最后终于被元代的文人画家们接受。赵孟頫一生都致力于“古意”,“师古”,在他的影响下,元代画家终于形成一股力量,打破了当时画坛上清一色马、夏画风的一统天下,使元代文人画有了新的发展,并自成一体。赵孟頫除了众多的山水作品传世,人物有《红衣罗汉》,鞍马有《浴马图》、《秋郊饮马图》等。由于他仕元,历来评论家对他褒贬不一,贬他的评论家总认为他的人品不高尚,而对人品的评价恰好又是古代艺术评论家们热衷的话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