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山东省青岛市 2021-7-29 12:14:3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黄冈发展“网红经济”观察
黄
黄冈日报
2小时前
黄冈日报记者瞿慧一通讯员周勇方曦
[编者按]
呼啸而来的短视频和直播造就一大批“网红”。围绕网红生发的商业链条和盈利模式浮出水面,被称为“网红经济”。我市抢抓机遇,多措并举壮大网红经济。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加快推进大别山网红直播基地建设。本报记者深入走访,观察这一新业态在黄冈的发展现状,探寻网红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之路。
5月起,“千人直播助农团”活动在全市多地拉开帷幕,直播间搬到了田间地头,助力农特产品“飞”出大山;
6月11日,黄冈市网络直播协会成立,标志着我市网络直播行业从“野蛮生长”走向规模化、规范化发展;
7月8日,全省优秀网红文旅座谈会在罗田县举行,论道网络新业态下的“诗与远方”。
这个夏天,一场场活动见证了红土地上的“网红热”、“创业热”、“发展热”。一个个“乡土网红”,已成为助力文旅农融合发展、助推乡村振兴的生力军。
“乡土网红”是怎样红起来的,又将如何反哺“乡土”?记者从三个故事中寻找答案。
化流量为能量——
“鄂东老男孩”为三农代言
“哈喽,朋友们大家好,我是鄂东老男孩,有个老乡说她家煮面炉坏了,我现在赶过去看看。”7月25日上午,在罗田县河铺镇,文刚对着镜头说出这段开场白。
文刚今年39岁,身高不到1.4米,是一个“袖珍人”。在网上,他有一个响亮的名字——“鄂东老男孩”,在抖音、今日头条、B站等社交平台拥有300万粉丝。2020年,被评为今日头条百大人气创作者、网易号短视频年度人气创作者。
他初中毕业后自学电器维修技术,成为走村串户的电器维修工。2017年,看到自媒体三农领域的快速发展,开始用视频记录下乡维修的日常。因内容优质,得到自媒体平台的流量扶持,动辄播放量过100万,最多的一条达到2700万。
“老男孩乐观善良,笑容爽朗、纯粹。”“视频里呈现的是原汁原味的农村生活、家乡面貌。”“老男孩维修技术顶呱呱,什么疑难杂症都不在话下,还给网友科普家电维修知识。”粉丝在视频下的一条条评论,道出了“鄂东老男孩”走红的原因。
2020年,文刚开始触电直播带货。他坦言一方面是处于生计考虑,下乡维修收入微薄,自媒体平台给创作者的流量分成断崖式下滑,“电商和广告收入能让我自给自足,不给社会拖后腿。”另一方面,想借助自身影响力推介农特产品,“我本身是农民,又是三农领域的自媒体,有粉丝基础,我不卖农产品谁来帮我们卖?”
罗田河铺镇的红莲型杂交水稻基地、麻城市龟峰山脚下的茶园、罗田燕儿谷景区的茶梅;香喷喷的板栗炖鸡、口感纯正的老米酒……如今,加入省市电商协会后,越来越多的黄冈美食美景在文刚的视频中“露脸”,不少本地节会邀请他“站台”。在直播中,更是为麻城美玉热干面、大别山绿茶等产品带货。他还受广西、宜昌、潜江等地邀请,推广芒果、青砖茶、小龙虾等农产品。
“希望把流量变成能量,多卖点农特产品,让乡亲们不为滞销发愁。“文刚说道。
寄乡愁于乡味——
返乡大学生每月带货50万元
如果说鄂东老男孩的爆火,得益于短视频“风口”。那么,“江校长美食推荐”的走红,则离不开本地的扶持。
“江校长美食推荐”的运营者叫江明,一个30岁出头的麻城小伙子,毕业于宜宾学院影视编导专业。
2020年,江明因疫情滞留在家,看着老妈天天刷抖音、拍抖音,就想着自己也试试。拍啥好呢?封闭在家出不了门,就拍老妈做菜吧。视频上传后,一口地道的麻城方言、母子间幽默的对话和香喷喷的家常菜,圈了不少同城粉丝。
当年年底,江明收到来自麻城市电商办、网信办的“橄榄枝”,邀请他参加“麻城好网货”网络选拔赛,和50名当地网红PK,为地标优品带货。因粉丝定位精准,推荐的产品物美价廉,他获得直播销量20万元的好成绩,获比赛第一名、奖金一万元。比赛告捷,更坚定了留在麻城创业的信心。
在电商办、网信办等部门的扶持下,他组建了团队,和朋友一起注册成立海豚科技(麻城)有限公司,并免租金入驻电子商务创业园。同时,参加全省各级网信、电商部门组织的各种培训活动,学习充电。
“今天要跟大家分享一个肉糕最传统的做法,我专门跑到白果镇望花山村,找到76岁、做了52年肉糕的刘师傅……”今年1月,“江校长美食推荐”记录肉糕制作过程的视频,点击量近千万,31万余人点赞。
政府帮一把,自己拼一把。从此,他和团队更多的把镜头对准家乡的特色美食,如麻城菊花宴、吊锅、老米酒、软萩粑、火烧粑。这些视频不但让人垂涎欲滴,更勾起游子的乡愁。许多人在视频后留言“流口水了”“好想吃”。于是,江明和团队顺势开了抖音网店,上线45款麻城特色产,包括麻城福白菊、茶油、木子店老米酒、龟山岩绿茶等地标优品。
“通过短视频引流和直播带货,这些产品销量还不错,每月平均销售额达50万元,高峰期时有80多万元。”江明告诉记者,爆款产品要满足颜值高、质量好、价格优惠三大条件,下一步要寻找更多优质的本地产品,甚至团队自己去开发产品。此外,拍视频逐步改方言为普通话,吸引更多外地粉丝,扩宽销售市场。
从单干到组团——
“武东团队”助力城市创文
“河南加油,郑州加油!”7月23日晚,市网络直播协会在滨江公园举行义演募捐活动,郑武东身穿演出服,呼吁市民踊跃捐款。
郑武东是一家手机实体店的老板。去年疫情期间,得知大别山区域医疗中心需要人手搬运设备,他立即赶过去当志愿者,并在顾客微信群里召集大家前去帮忙。在黄冈“小汤山”改造现场,数千名志愿者逆行而来,齐心协力、昼夜鏖战,郑武东深受感动,不时拿出手机拍一些志愿者工作时的小视频,发到抖音等新媒体平台上,传递着黄冈力量。这些正能量小视频让他的抖音粉丝一下涨到3000多人。
感受到网络的力量,去年4月16日,郑武东成立直播团队“武东团队”,拍摄一些情景短剧,传递正能量。
在一段只有35秒的情景剧中,郑武东演主角,正在街头行走的他看到一人乱扔垃圾,不听劝阻,他走上前默默将垃圾捡起扔进垃圾桶,得到路人点赞。另一条视频中,马路上的一下水道井盖被打开了,一盲人正往下水道处走过来,郑武东赶快把井盖盖上,并扶着盲人安全通过……这些视频没有台词,但传递的文明理念获网友好评如潮。
截至目前,郑武东拍摄抖音视频100余条,不少内容是围绕黄冈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来策划的,传递黄冈人的真善美,其抖音号粉丝达88万。
除拍摄视频外,郑武东还带领团队积极参与市网络直播协会的活动,和其他乡土网红一起深入罗田、英山等地参与公益活动。
“有了直播协会,我们这些网红达人有了组织,能很好地组团发展,一起传播正能量。”郑武东说,下一步,将主动创作生动形象、群众喜闻乐见的作品,宣传黄冈山水人文和地标优品。
[记者手记]黄冈需要更多正能量网红
近年来,随着短视频和直播的兴起,黄冈涌现了一批乡土网红。
除了本文采访的三位,还有记录农村生活的黄梅85后村姑“乡野八妹”、被誉为“特产西施”的丁海玉、讲述乡村故事的“聚心湾”……
乡土网红茁壮成长,背后有利好政策在撑腰。市区建设大别山网红直播基地;麻城市出台《支持“网红经济”发展的实施方案》,帮助开辟网红直播间,配套房租等优惠政策,成功打造大别山网红学院等5个网红孵化基地,针对“网红”开展网络宣讲、业务培训和跟踪服务;蕲春县出台《电子商务产业“十四五”发展规划》,统筹电子商务产业协会、蕲艾产业协会、电子商务培训中心等优势平台和行会资源,专门服务网红经济,并投资900万元搭建蕲春网红基地。此外,市委网信办联合市委统战部指导成立市网络直播协会,着力培养造就一批“土生土长”的高素质网红主播,引导网红达人坚持正确导向,做真善美的守护者、正能量的传播者。
深入了解,就会发现,“乡土网红”的走红并不是来自低俗恶搞,而是以直播短视频等为窗口,从田间地头、种养吃喝等日常生活中,深挖黄冈大地中的诗意故事,展现黄冈的风土人文,充满正能量。乡土网红根植乡土,已成长为乡土文化的传播者、乡土特产的推介者。
黄冈的高质量发展,需要培育更多的正能量乡土网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