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人间良夜静 于 2021-7-26 10:13 编辑
当前,基层党组织作用“减弱”、党员先锋意识“淡化”等问题,一定程度上成为社会治理的制约。如何破解激发社会治理活力的时代命题,需紧紧围绕治理创新和服务升级开展“一网格一支部”建设,全面推行“支部建在网格上”,提升基层网格党支部阵地保障水平,构建党员群众家门口的组织生活圈、红色观念圈。现基层治理的“组织三问”有一下几个表现: (一)基层党组织作用“弱化”。有的党支部对组织建设的方向把握不准,支部研究不深不细,即使研究了,在实际工作中也缺乏指导性、科学性和操作性。 (二)党员主体地位意识“削弱”。主体意识比较弱的党员,缺乏党内主人翁意识,对党的事业的责任感不够强烈,其作用的发挥也是勉强的、被动的、有限的,容易出现“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不求有功 ,但求无过”的消极态度。 (三)为民服务意识“淡化”。有的基层党组织在服务基层群众方面意识淡薄,虽然能够开展在职党员进社区、共驻共建、结对帮扶等服务活动,但也只是刚开始组织活动的时候参与一下,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服务活动并没有长期坚持下来,服务效果不明显。 对此建议: (一)打造党组织服务“经纬线”。基层要以“网格党支部”形式,把党支部建设与网格化社会治理相融合,将党员下沉至网格,以解决党组织覆盖不到位、党员作用发挥不明显、资源整合利用不合理等问题。用“网格长引领、网格员主管、党员志愿者协理”为管理形式,配强网格力量,来推动党建引领基层善治,完善区域化党建体系和工作格局,为切实培养基层党员服务意识,打造坚实“线体”。 (二)扣起党组织服务“灵活结”。网格支部党员志愿者们以网格日常巡查走访服务为契机,了解收集居民群众对加强文明之风和改进基层治理工作等方面的意见建议;通过面对面交流、“座谈式”协商的形式,以尊重民心、体察民意、反馈民情为出发点,坚持‘协商于民、协商为民’的工作目标,让基层居民参与社会治理,共同来杜绝不文明之风。参与感将激励广大居民“主人翁”意识的转变,加强对基层党组织、党员的监督检查,成为良好治理“新转折”。 (三)织就党组织服务“精密网”。基层治理落在网格中,变“单打独斗”为“群策群力”,让党员志愿者变身“红色动力小马达”,“服务网”铺天盖地罩起来。党员志愿者们通过有组织、常态化地在基层网格开展环境维护,小广告铲除、垃圾清捡、私拉乱接整治等精细整治活动,争做文明宣传员,向身边人宣传文明生活的意义及方式,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宣传文明和谐的思想价值观念,带动更多人自觉成为文明使者,让网格治理看得见、摸得着,民生事情问得人、办得到,将“民生事”一网兜到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