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乡土散文:碾馔飘香

中国乡村美文
06-17
已关注

碾馔飘香情悠悠
又到了春暖花开的时节,伴着春风春雨,春草春花,看着大片大片的小麦拔节生长,不禁回忆起小时候吃过的一种食物“碾馔”来了。
我小的时候,家乡有做碾馔的习俗。不过那时舍不得用异常珍贵的小麦,而是用被当地称作“亚麦”的一种麦子。与秋种夏收的小麦不同,亚麦是春种,生长期短,大约三个月,二三月播种,到五月底**初成熟收割。当时,每户都有少量的菜园子,以种植大白菜为主,插春天的闲空,在园子里种上几畦亚麦和豆类作物,略作口粮的补充。
在我的记忆中,我家只做过一次碾馔。母亲采集一些将熟未熟、籽粒饱满的麦穗,这样的麦粒灌浆充足,做碾馔正好。
母亲将采来的麦穗放在簸箕里揉搓,去掉麦芒和外壳,然后将剩下的麦粒放到锅里翻炒,我按照母亲的要求,负责在灶下烧火。母亲炒得很仔细,为了让这些麦粒受热均匀,不停地用铲子翻动着,直到麦粒炒熟。从锅里铲出来,再次放到簸箕里揉搓。原来麦粒还有一层薄薄的青皮包裹着,在锅里翻炒后,这层青皮容易脱落。待到搓去这层青皮,只剩下一颗颗晶莹的麦仁,食材准备工作才告结束。母亲为了让我尝个鲜,竟然费了这么多的事,现在回想起母亲那忙碌的身影,我还一阵阵心生感慨。

接着,我和母亲把这些炒熟的麦粒端到磨棚里碾磨,和磨面的道理一样,磨碎的麦子就在磨盘的周围纷纷洒落下来。不过由于没完全成熟的麦粒含水分多,故而落下来的不是面粉,而是断断续续的粉丝状的条条——这就是碾馔。石磨悠悠,碾馔从磨盘周围荡漾洒下,青麦独特的芳香缕缕飘散,撩人肺腑,沁心入脾。
母亲把碾磨好的碾馔抓起一些,攥成一个小团递给我,我咬了一口,嗬!嚼起来滑滑的,分外清香,还有些筋道,好吃极了,是顶级的美味!
没再做另外的加工,我们把做好的碾馔当做饭食,直接食用,感觉非常完美。当然,碾馔还有其他食用方法:可以凉拌,放上黄瓜丝、芝麻酱、蒜蓉等调料;也可以炒着吃,根据喜好,炒时还可加上鸡蛋等配料。这些,是我以后才知道的。
亚麦产量不高,磨成面粉口感不如小麦。即使如此,因耗用粮食较多,在那口粮匮乏的年代,人们把用亚麦做碾馔看作一种奢侈,所以并非家家每年都做,谁家做了,会分一些给邻居的孩子尝尝。
后来,遭遇了三年困难时期,人们再也舍不得浪费粮食来满足口舌之欲了,再加上石磨的消失、制作起来过于繁琐等原因,碾馔在家乡就渐渐绝迹,我也与碾馔再无交集。

有人说,碾馔是古代青黄不接之时,人们采摘青麦用来充饥,后来吃法逐渐改进完善,形成了这道精美的食品。这样看来,家乡的这道美食起源于贫困,又休止于贫困,是贫困限制了碾馔继续向前发展。每当我回味这道具有浓郁乡村特色的美食,心中不禁回忆起那个时期的生活情景。生活的贫困没有阻挡住人们对幸福的追求,这道食品也体现了人们的勤劳、智慧、朴实和不竭的创造力,想到这些,心中不免再次涌起悠悠的乡情。
现在,经过上下共同努力,全国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巨大胜利,农村生活焕然一新。诗经中说:“民亦劳止,汔可小康。”让广大的农村人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这个千百年来的朴素愿望一定能成为不太遥远的现实。在这个过程中,碾馔也许会以崭新的姿态重返家乡,填补家乡食品这一空白。或者进一步做大做强,形成一个产业,让城里人也能吃到它。这个梦想,能否成真,在冥冥之中,我期待着。
审阅:高蕊
简评:“让广大的农村人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这个千百年来的朴素愿望一定能成为不太遥远的现实。”本中这句话打动了我,我们一起期待这个朴素愿望早日实现。
终审:严景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