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湖北汽车工业学院 实践主题:实地探究宅基地改革开发,助力乡村振兴事业 作者:饶倩 摘要:宅基地的公平取得、有偿利用、自愿退出和科学规划是土地供给侧改革赋予新时期我国农村宅基地制度优化的主要任务。推动农村宅基地布局结构调整和土地供给迈向中高端的关键是坚持和落实“一户一宅”制度。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推动现行宅基地制度自我优化的关键是必须建立定额使用、超额认缴、依法取得、合法占用的宅基地利用制度,而核心是通过构建市场化的自愿退出机制与逐步扩大的宅基地“两权”来有效维护农民权益。当前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盘活利用农村宅基地存在一些现实困境,包括宅基地使用权流转存在法律制度障碍、宅基地使用权回收制度缺乏可操作性、宅基地有偿退出政策难以落地实施、村庄规划长期缺失及相关制度配套不到位等。盘活利用农村宅基地对于激活农村土地要素、盘活农民“沉睡”的土地资产、保障国家发展用地需求意义重大。面对如今改革开放的背景,要如何推动宅基地制度的创新与发展,一直都是一个社会热点话题。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闲置宅基地改革、美丽乡村建设、脱贫致富 正文 调研背景介绍 乡村振兴大背景农村宅基地作为集体建设用地中占比规模最大的组成部分之一,是目前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化解土地利用粗放难题和人地关系矛盾的重点攻坚领域之一。党的十九大报告和《全国农村经济发展“十三五”规划》中都明确将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视为未来一段时期激活农村经济发展动能、破解城乡两元结构和发挥集体经济优越性的关键环节,为国家统筹构建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奠定基础,也为积极探索土地公有制条件下土地增值收益在国家、集体和个人间的共享机制和持续壮大集体资产实力贡献经验。 实践目的及意义 ①实地考察当前农村经济发展与宅基地改革发展状况,以总结近年来乡村经济发展的原因。分析各个调研地经济发展改革所拥有的优劣势,与其他地区作比较,并调查当地政府为保障当地农村改革与经济发展所采取的措施,总结经验,吸取教训。 ②从自身专业角度出发,对调研村镇农业经济发展提出具有实施价值性的观点和意义,总结经验,为其他地方农村经济今后的发展提供思路和规划。 ③让大学生深入基层,在这个过程中,聚焦社会热点开阔视野,体验不同的生活,学习了解相关的国家政策,同时与不同的人群进行沟通交流,锻炼自我克服困难,提高综合素养能力与社会实践能力。 调研地背景情况 宅基地是农民安身立命之本,“三权分置”改革触碰农村利益的最敏感区。作为全省12个试点县市之一,钟祥市对标改革试点工作的要求,在石牌镇横店、客店镇南庄两个试点村探索出宅基地有偿使用制度、宅基地自愿退出机制等具体路径和办法,被省农村农业厅和自然资源厅评为全省试点工作优秀单位,排名第一,为“三权分置”改革试点工作贡献了钟祥智慧。 一、调研过程 关于宅基地改革利用的思考 ①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丰富的后备资源 改革的根本目标是要健全和维护我国基本的土地制度,平等保护两种所有权,建立起适合我国市场经济要求的各种土地要素有序流动、平等交换、合理利用的土地市场。 ②宅基地改革保障农民的财产利益,助力乡村经济发展 改革的出发点是要维护好农民集体的土地权益,使农民的宅基地权利得到切实的保护,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 ③改善居住环境需要宅基地制度改革 人居环境的改善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一环。改变农村居住环境,实现“生态宜居”目标,不仅需要对村庄进行科学规划,还需要对宅基地的取得、退出、流转及违法建设违规流转处理等系列宅基地制度改革跟进,通过拆违、退出、整治、重建以及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从根本上改善农村的居住环境。 实地调研收集当地宅基地利用情况 在进行实地调研以前,团队成员通过网络收集了有关于石牌镇横店村宅基地改革的相关内容,并且与当地的村委会取得了联系,对横店村的宅基地改革情况有了初步了解,经过讨论,队员们一致认为,该村具有极高的调研价值,7月11日,在石牌镇横店村党支部书记孙汉林的带领下,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心夏乡”人团队对横店村进行了走访调研。对几位农户进行采访时,他们向小队提出了自己对于村中闲置宅基地利用的看法与建议。据村书记所说,横店村从2020年11月份开始拆旧复垦工作,目前已经完成了一部分,但是还有少数人一直不愿意腾退。他语重心长的说道:“说实话,前面都是小坡小坎,难啃的‘硬骨头’都在后面,真正的困难其实才开始。但不管有多难,我们也要干下去。否则,怎么向支持我们工作的乡亲们交待?绝不能让老实人吃亏,让狠人多占多得。”成员们都对村书记认真负责的态度敬佩不已,成员们也对一些村民进行了采访,过去很多农民都觉得宅基地是祖上传下来的,是自己的私有财产,现在通过开展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试点工作,横店村老百姓逐步树立了宅基地所有权属于村集体的概念,节约集约用地的政策也深入人心。在宅基地改革的推进最缺少不了的就是村民的支持,转变农民思想观念是改革的关键,也是改革得以顺利推进的根本保证。团队还采访了一位爷爷,2019年,他为支持儿子返乡创业,将20亩耕地全部改种了红薯,成为全村第一个红薯种植大户。不久前,让大伙更意想不到的是,眼下手头正紧的他第一个向村里上交了老宅有偿使用费2万元。 感悟与收获 观察国情,感悟民生 本次的调研地点在钟祥市石牌镇横店村,该村因为“三权分置”改革被多次报道。在小队成员调研过程中,可以看出如今村中人居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善,很多村民都搬进了村委集体新建的社区,大家时常坐在一起下棋聊天。并且团队在这里看到了许多返乡的年轻人,他们和采访过的爷爷的儿子一样都是回家创业的,通过承包土地,进行规模化种植以及发展旅游民宿。 2. 结合实际,出谋划策 通过走访调研,小队成员已经大致了解了村里的宅基地改革利用情况。结合走访调查村民对于宅基地改革的一些意见,小队成员与村书记也进行了一个交流说明,为将来横店村的宅基地改革开发给出了一些建议,希望可以为乡村经济的发展贡献一点力量。 3.通过观察,给出建议 钟祥市石牌镇大力实施节约集约用地,通过迁村腾地,集中开发利用,提升土地的“含金量”,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壮大了村集体经济,也带动了农民增收致富。 ①开发宅基地,改善村貌,建设基础设施 石牌镇横店村有380户1320人,耕地面积4444亩。在过去,村民居住分散,房屋整体较差,村容村貌落后。横店村实施迁村腾地,集中土地1500多亩,可将部分宅基地用于横店村新社区和文化广场建设,其余土地可以进行流转,或者进行规模化种植,当地地理位置优越,生态环境良好,可以种植黄桃和葡萄,不仅可以获取流转费还可以增加村民的就业机会。 ②推动乡村旅游,完善农家乐 石牌镇有文字记载的历史长达2000多年,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还是全国闻 名的“中国豆腐之乡”,有3万人分布于中国乃至国外的不同地方制作豆制品;在进行乡村建设的过程中,各村能人创意百出,在全镇广泛挖掘“豆腐文化”。为突出“荆楚豆香、桂竹情长”等历史文化和地名文化,许多村都新建豆腐工艺造型雕塑以及仿真文化墙,再现豆制品制作从磨豆煮浆到点卤成型的工艺流程,彰显了“世界长寿乡、石牌豆腐郎”的文化元素。横店村也很注重挖掘“诗人文化”。横店村围绕诗人余秀华旧居做文章,拼铺了1处“诗型广场”、摆放了1台电影放映机模型、修缮了1座四合院、装饰了1间“乡村诗会”、新建了1家民宿、平整了1处采摘园。全面挖掘“历史文化”。这里保留着传统的古老的味道,建筑都比较复古,并且风景宜人且秀美,并且石牌人不光会做豆腐、豆干、豆皮,还能以豆腐为主料烹制各式各样的美味佳肴。在石牌老街附近的贵宾楼内,以豆腐为原料制作出80多道美食,村里的人居环境很好,有发展农家乐与民宿经济的特色优势,在这样一个环境,能够让人远离城市的喧嚣,认真的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让人的身心得到放松。 ③引进新技术,激发新活力利用闲置宅基地 当地村民都掌握着极好的豆腐制作手艺,可以利用宅基地建设家庭工场、手工作坊,并且进行产业升级,形成产业链,增加财产性收入。团队走到村镇集市上,发现在这条街上,有很多卖豆腐的商铺,但是通过队员的采访了解到,他们很多都是手工制作的,每天起早贪黑,手在冬天的时候容易受冻。那么进行产业升级,用机械设备代替手工制作就很有必要。豆制品设备加工制造是近年来石牌豆腐的衍生产业,可以利用宅基地建设厂房,制作销售豆制品加工设备。 不仅可以增加就业岗位,并且通过销售机械设备也能有不错的收益。 数据分析:在农村,宅基地面积普遍都很大,石牌镇横店村有380户1320人,耕地面石牌镇横店村有380户1320人,耕地面积4444亩。209户入住新社区的村民将老宅基地腾退复垦后,可新增耕地约800亩,全村耕地面积将增加15%,通过团队成员回收的一百分调查问卷,我们对具体的数据进行了分析:在横店村宅基地百分之五十六处于闲置状态,原因主要是因为大部门村民外出做生意,宅基地无人居住;超过百分之三十都不愿意退出宅基地机制,很多人主要是不满意村里退出宅基地后的安排,虽然政府承诺让他们入住新社区,但是一些村民习惯了独门独户的农村大院,难以适应社区生活。同时通过问卷显示,不愿意退出宅基地的村民有一半的村民选择上交宅基地有偿使用费,他们说宅基地的所有权属于集体,免费使用肯定是不好的,但是要他们退出是不行的,宁愿交钱也不能退出。盘活利用农村宅基地对于唤醒大量“沉睡”的农村土地资产,提高节约集约用地水平,推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5 .总结 只有闲置宅基地,合理盘活利用,财富在本地创造,农村才能“活”起来,让内部产生流动性和向上发展的机会,乡村振兴才有可能性。宅基地,只有赋予财产属性,农民靠合理盘活利用,才能获得一定的财产性收入。比如:流转利用、置换上楼、平移归并、货币置换、股权置换等多元化政策,让农民自主选择最符合自身利益的政策产品。不拘形式,因地制宜,多种方式盘活利用闲置宅基地,是当下的趋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