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到2021年之后,国家明确指出将会深入推动农村宅基地改革,加强宅基地管理,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分置有效实现形式,并保障农村居民的宅基地使用权。为深入了解当下乡村村民们的宅基地利用问题,6月13日,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小队“心夏乡”人队来到湖北省十堰市郧西县天河口村,深入群众开展实践调查,了解有关宅基地的利用情况。 小队一早起来就踏上了前往天河口村的路。在行进过程中,小队发现,天河口村的村户布局十分不均匀,两家村户之间平均相距有一百五十米,更有未建造完成的房子荒废不修,常年没人居住的老房子破烂倒塌。如今,农村家庭里的年轻人大多都在外打工。老房子前,泥泞的道路坑坑洼洼,习惯了大城市繁华生活的年轻人,回家的次数也越来越少,所以在村中的大部分都是空巢老人。据了解,他们大部分都守着祖辈传下来的土地,大片闲置的宅基地并没有得到合理有效的利用与盘活。 “心夏乡”小队成员对当地的空巢老人进行了采访与调查。小队成员采访了当地的一位叔叔,据了解,这位叔叔守着祖上留下来的宅基地,已经在村庄中独自生活了四十余年。“现村庄里满山遍野都是荒废的宅基地,年轻人都出去打工,宅基地越来越荒废,年轻人越来越不愿意回来!”叔叔这样说道,“国家还要出台更有力的政策阿!能落到实处,我们这些老百姓才能有保障。”面对叔叔这样的感叹,小队成员对国家政策的落实更有了期待,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宅基地的更有效利用问题仍亟待解决。
继续前进的路途中,小队发现村庄外围有成栋的居民楼建筑,于是小队成员对一位奶奶进行了采访。通过与奶奶的谈话得知,这些居民楼是政府修建的居民安置房,居住在居民楼中的人是来自于不同的区域。奶奶说,由于他们原来居住的地方荒僻,大量的房租破败,宅基地闲置现象严重,于是政府将他们的宅基地回收,给予他们相应的补偿并修建了安置房供他们居住。奶奶说这样 也是一个不错的办法,原先走一个泥泞的小山坡才能约上邻里乡亲,现在只需要打开门就能看到一群伙伴。对于这些空巢老人来说,政府回收宅基地的做法确实给他们带来了心灵上的慰藉。 在调研过程中,团队成员通过对村民的采访以及对乡村地区部分的探访发现,乡村宅基地的利用存在着以下几点难题。 第一,农村经营性建设用地的分布过于零散,且往往与村庄民宅混杂在一起,不利于集中规划利用。满足城市生活的小型企业适合在城市及其周边布局,而农产品加工企业需要一定规模,三亩五亩的土地不好利用。天河口村的土地面积还算较大,但宅基地分布不均匀,建设用地的开发受到宅基地阻碍,且部分居民不愿意有偿退出宅基地机制,这就为天河口村中闲置宅基地的翻新利用增加了难度。如果翻新利用宅基地过于分散,则乡村整体建设不美观,乡村招商宣传难度也大大增加。 第二,农村建设用地与普通宅基地的边界不明显。团队成员调查了解到,十堰郧西县天河口村村庄的农民“自愿”把自己的宅基地退回给集体,集体便把这些宅基地自然而然看做经营性建设用地。这样就使得普通宅基地与建设用地的边界不容易区分。 第三,有许多农村闲置宅基地已经被占用,利用效率不高,但又难以收回。有的地方政府采取了一些措施,但因为补偿不到位或者遇到比较偏执的村民,效果不好,引起了一些冲突。有的村庄收回了土地,但也没有解决再利用的问题,使得多方面的利益都受到伤害。 实践团从实践地基本情况出发,采取了挨家挨户走访、与负责人面对面访谈、大范围发放调查问卷、亲身体验文化创建活动等多种形式,力求全方位、深层次地把握新基层文化创建情况。同时,形式上的多样化也为队员广泛接触社会、锻炼沟通交际能力提供了实践途径。加大新型政策体系构建,加快相关法律的制修订,以深化农村宅基地改革和集成农村综合配套改革的成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营造好制度环境,为乡村全面振兴持续释放改革红利。解决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宅基地利用问题,任重而道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