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自
- 重庆
- 精华
- 0
下士

- 积分
- 60
IP属地:重庆市
|
执道者德全,德全者行全,行全者神全,神全者圣人之道也
原创:熊春锦 德慧智
道德人生最幸福,德才兼备最快乐!
传播:国学丨文化丨亲子丨教育丨中医 | 健康
传递:爱地球 | 爱万物 | 正能量
道生法。法者,引得失以繩,而 眀曲直者殹。
这个“道生法”,不仅仅只是一个单纯的道生法,“道生之而德畜之”,世间有相的万物、无相的万物,都是道生之而德畜之。
道生德养万物,遵循着一个无私无欲的规律和法则,主宰着万物的生化。道动即生,自然界至高无上的一级法则就诞生在其中,虚无生万有,用“一”就足够。人类依据大道的一级法则,制定出国家社会最符合、最接近道性规律的人间二级法则,律条制度,就是道生法中的“常法”。依据非恒道之法而产生最符合和接近其本质的常道之法,既是“道生法”,也是一阴一阳谓之道的自然规律性。
故執道者,生法而弗敢犯殹,法立而弗敢廢殹。故能自引以繩,然后見知天下而不惑矣。
法的生成,能够引领“得”和“失”规范到一个正确的鉴别标准上来,从而明白、准确地判断是非、对错、曲直,而不离道的基本法则,不会因为判断鉴别的失误而离道失德。
所以已经验证和全面把握了道的人,用其慧观和智观,依据道法而生成和制定的方法、法令、制度,就绝对遵循恪守不敢背逆违反;依据道而确立制定的法,也不敢人为地废弃破坏其法。
而且对于这个“法”的解释,“法”与“德”之间的关系,《庄子·天地》当中有这么一段话,非常值得我们借鉴。《庄子·天地》当中是怎么说的呢?“执道者德全,德全者行全,行全者神全,神全者圣人之道也。”
《管子·法法》:“圣人能生法,不能废法而治国。”能够天人合一的圣人,知晓道法并且依据道法而制定常法,绝不会丢弃最符合和接近自然规律的法令制度进行治理国家。
所以,执道生法者,以法作为守道与离道的标准和行为准则,然后以道法观察了解有相世界的一切,也就不会迷惑颠倒了。
《通玄真经·道德》这一章里面,也谈到了:“闻而知之,圣也;见而知之,智也。圣人尝闻祸福所生而择其道,智者尝见祸福成形而择其行。圣人知天道吉凶,故知祸福之所生;智者先见成形,故知祸福之门。闻未生圣也;先见成形智也。无闻见者,愚迷。”
这是《通玄真经》里面的一段话,对我们来了解、掌握《黄帝四经·道法篇》当中的这一段话,也是挺有意义的。就是说什么叫“知见”,“闻而知之,圣也”,就是说通过自己的耳朵,在上坐当中的“闻”,而了解世间万物的动静,那么就是一个圣人。也就是老子所说的,不出户、不窥牖而知,不见而知,不闻而知。而需要见而知之的人,就作为智能型人才了。“闻而知之,圣也”,就属于慧智共运型的人才;“见而知之,智也”,那就是纯粹的智能思维。所以,圣人就“尝闻祸福所生而择其道”。
我们慧性图文思维的人,圣人们,常常是在问题还没出现、产生之前,就择其正确的方向和路径来办事;而智者呢,是常常见到问题已经成形了,出现了苗头而择善而行,选择自己认为正确的路径去执行。圣人知天道的自然法则,所以知祸福所生的原因,站在更高的层面上,提前观察到了无相、形象它的问题所生的原因。智能的是先见成形,故知祸福之门。就是说,左脑纯粹智能的观察,是一定要在形象当中去产生见知的。“闻未生圣也”,只有在没有产生之前、事物还没有出现之前,而知道它的可能出现和发展方向,那样才是真正的圣人之治的图文思维。“先见成形,智也。无闻见者,愚迷”。如果既不能闻,也不能见,那是真正的愚迷。这样的现象,在我们的社会当中也是比较常见的。
配图:玉至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