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勇
初夏时节,老家村子前田垄里的荷花陆陆续续地盛开了,粉红的、洁白的花朵,在绿油油荷叶的衬托下,显得格外地艳丽。微风一吹,形成一片此起彼伏的彩色波浪,一眼望不到边,真是让人心旷神怡,赏心悦目。 荷不仅美丽,而且浑身都是宝。它的莲蓬可以当水果食用,也可以晒干熬汤;荷叶、莲蕊能入药;藕带则被视为时令菜品,价格一直居高不下;最主要的,是泥水里生长的莲藕,人们把它挖出来洗净,或炒或煨或炸或凉拌,更是江南寻常人家餐桌上不可或缺的一道美味佳肴。 记得小时候,只有村里的水塘和远处的湖汊里才有荷。每到夏天,我和小伙伴们一起摘莲蓬,掏藕带,它是我们解馋的纯天然零食。冬季,我们也会带上干粮,结伴去湖汊里挖藕。莲藕挖回来后,父亲会把零散的挑出来留着家里吃,好一点的拿到菜市场上去卖,换一点现钱补贴家用。 望着这一大片的荷,我的心情却十分复杂。曾几何时,这里是村里旱涝保收的良田,是人们一年口粮的重要来源,也是大家一年复一年辛苦劳作的希望。我仿佛又看到了在淅淅沥沥的小雨中,人们披着蓑衣、戴着斗笠在田间忙碌的身影;也仿佛看到在那深秋时节的微风里,金灿灿、沉甸甸的稻穗不停地随风起伏翻滚……。 当下的农村,年轻人甚至六十岁左右的村民都外出打工了,在家的都是些老人和儿童,村里的田地基本上被闲置了。因此,村里的水田,绝大多数种上了荷或者挖成鱼池养上鱼虾;地里也都种上名贵树木或者柑桔等果树,偶尔才能见到几小块种植的农作物,也是自产自销,整个村子里几乎没有人家去种田种地生产粮食了,而且,附近村子的情况均也大致如此。于是,我在想,如果长此以往,若干年后,有谁还去种地呢?有谁还会种地呢?! 记得已故“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先生曾在接受中央电视台“面对面”栏目记者采访时,表示很忧心中国目前的“妇老农业”。他说:“现在国家还有钱买粮食,如果人家一卡你,不卖粮,那就麻烦了要饿肚子。这个是问题,是大问题。”这,也正是我所担忧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