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自
- 重庆
- 精华
- 0
下士

- 积分
- 60
IP属地:重庆市
|
《老子》说:“绝学无忧”
原创:熊春锦 德慧智
道德人生最幸福,德才兼备最快乐!
传播:国学丨文化丨亲子丨教育丨中医 | 健康
传递:爱地球 | 爱万物 | 正能量
“构建和谐社会”,都知道构建和谐社会就要构建和谐家庭、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构建和谐的人与社区的关系,等等。但是,基本上很多的人都没有谈到一个关键的问题,这个关键的问题实际上就是在我们每个人自己身心内部——就是如何构建我们自身身心的和谐、精气神的和谐、心性命的和谐,对于每个人自己身体内的和谐,可以说很多人没有提到。
但是这一点,在国外、国际上有些大家是提到过的。比如说,贡布里希他是当代最有洞见的美术大家。他是奥地利人,诞生在奥地利的维也纳。他就提出个观点:“世上没有大写的叫‘艺术’的东西,只有艺术家本人”。我觉得他这一句话是一句经典。那就是说,你要创造独特的艺术,那你自己就必须具备一个独特的艺术性格、艺术内涵。因为奥地利也是同样使用德语,他在这里所说的“没有大写的叫‘艺术’的东西”,他就是指的名词、德语的名词第一个字母都是大写。这句话也可以翻译成:世上没有‘艺术’这个名词,而只有艺术家本人。
关于艺术的其他的一些著名论述,可能大家都了解,在这里就是简单地提一下,比如说荣格就曾经说过:“艺术不能是太个人化的东西,只有超越了个人的层次而引起群体在心灵上的共鸣才能称其为‘艺术’。”同样觉得这段话也是非常有见地的,就是说与我们中国传统的道德理论可以说不谋而合的。就是说,你如果是一个自私的人,你的心灵不开阔,不能做到老子所说的“见素抱朴,少思而寡欲”,心纳万物,与万物心灵共鸣,那么你就不能登上“绝学无忧”的殿堂,你的艺术人生、艺术生命就不能达到极致。
因为艺术“惟心会而不能口传,可神通而不可语达”,艺术的确是每个“艺术家本身自在心灵的外在表现”。内在的道德的能量和品格、艺术的素养越强,那么你外在的表现能够获得共鸣的范围也就会越宽广。“艺术是人对美的广泛而深层的探索,是在人类智慧和能力的领域之内对美的理解和创造”,“艺术的功能就在于志道、明德、抒情”。这些观点,都是比较贴切艺术的灵魂。
从中国的道德文化史五千年来有文字记载的——近代根据考古学的发展,已经发现中国的文化史可以追溯到八千年了。从这个八千年的文化史当中,美学可以说伴随着中国文化的诞生而诞生了。在古代,如果用道德的理论来概括,中国美学所追求的最高理想是实现作者心灵和作品的“天人合一”状态,这一点在中国的国画里面表现得尤其突出。当然,现代已经进入了一个中西文化大融会的阶段、交叉融会的阶段,给我们带来的一个契机就是如何运用好我们本身的国学来打造我们自己的精神灵魂,用国学的精神营养来提升我们自己每个人心灵当中的品质和能量性,去实现身心内在的“天人合一”和作品的“天人合一”状态。
中国美学对审美象意的把握方式,是“体之于身”的直觉、灵感和慧识;在西方,是指的直觉和灵感。但是在中国古代,由于有系统的修之身的培养方法、实践的理论和方法,所以中国人在古代是培养稳定的慧识,而不是昙花一现式的、闪现式的以及梦寐当中或者偶然地灵机一动触发的那种直觉和灵感。这一点,东方和西方是存在着比较大的差异的。西方从古希腊的亚里斯多德开始就主动放弃了主动开发慧识的这一修身方法。这一点,在与众多的画家和其他的艺术家在进行交流的时候,他们也承认,凡是真正进行道德实践,在身内进行心身实践的人,那么他的直觉、灵感要比一般的人要稳定得多,容易开发得多,艺术创造力的生命期也长得多。
无论是在德国,还是我国内的那些画家和其他门类的艺术家,他们都有这个体会。像在武汉的时候,就有一个画家创作的灵感就涌上来了,他创作了一幅非常具有近代中西结合特点的画作,在台湾曾经获过奖,他就感觉到中国的传统文化对启迪自己的灵感和直觉非常有帮助。他后来根据提升慧识的方法一直进行了经典的诵读,去主动提升和开发自己比较稳定的慧识。中国美学对审美象义的把握方式,的确是一种“体之于身”的直觉、灵感和慧识,而并非单纯的西方逻辑分析。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