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xxzuzhike 于 2021-9-24 10:03 编辑
今秋新学期是中、小学全面落实,中办、国办《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的第一个学期。 随着九月的到来,各地学生陆续报道,为这个实行“双减”的第一个学期拉开序幕。推进“双减”政策落实落地并非一蹴而就,需要步步为营,扎实推进,才能让中小学生回归素质教育。 一是:规范课业形式,让“双减”政策落下地。 减负,并非只是喊喊口号,“双减”政策不仅要减轻学生作业负担,更要减轻学生的校外培训负担。 校外培训机构不同于学校规范化的管理制度,在其监管和审查过程中难度更大、范围更广,情况更杂,在推进“双减”的过程中切忌“一刀切”。既要警惕“挂羊头卖狗肉”,又要避免一次性关闭所有校外辅导机构断绝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道路。这就需要规范授课内容和形式,在授课机制判别的边缘划清界限,建立动态化巡查机制,及时处理反馈改革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做到机构定心、学生开心、家长放心,切实有效的稳步推进双减的政策落地。 二是:精细教学内容,让学生切实学进去。 “双减”政策中,对课外作业量和考试作了严格规定,虽然作业量减少了,但知识量并不会减少。 在义务教育阶段课程难度相对较小,学生的学习能力正处于逐步养成的阶段,单纯的减少作业量不但可能会让学生理解不够通透导致基础不牢,还可能会干扰老师对于教学情况的判断。这就对于老师精心规划课程进度,优选作业题目,细化作业批改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颠覆“念书式教学”,打造更有沉浸感的课堂,提升学习效率;放弃“题海战术”,挑选代表性的题目作为课后作业,让学生思考掌握知识点的同时不至背负过大压力,在批改作业中针对性的指点学习方向,真正做到减负不减知识,才能推进“双减”落地。 三是:泛化课外内容,让素质教育展开来。 “双减”在减轻了学习压力的同时也解放了学生的课余时间,让课后学生能有更多的选择。 发展丰富课外活动和课外教学的种类和形式不但能够减小家长在上班之余照顾孩子的压力,更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学习热情。 素质教育倡导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即不仅是强调综合能力,更鼓励按照学生按照自身兴趣发展相关特长。引进多样化课后素质课程,如人文发展、自然科学、艺术创作等,全方位给予学生发展的空间。开展体育、手工、美术、劳动等课后社团小组,综合培养学生动手交际能力。推进课后课程向课后教育发展,做到德育教育相辅相成,课上课后融会贯通,校内校外统筹一体,切实减负的同时引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随着“双减”政策在全国范围内的逐步展开,学生的压力和家长的焦虑都能得到有效的缓解,但政策的落实不能操之过急,仍需循序渐进,摈弃“唯分数论”的思想,才能真正的“减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