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习考察陕西榆林时强调,坚持不懈开展生态文明建设、与时俱进发展农村事业,同人民站在一起、想在一起、干在一起的路子是对的,山沟沟能走出致富路、过上好日子,靠的是政策好、人努力、天帮忙。在稳中求进的总基调中我们要继续抓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工作,让老百姓真真的实现安居乐业。 做好思想文章,激发“想干事”的热情。要实现从政策“输血”到自身“造血”的转变,从被动帮扶到换发活力,拔掉思想上的“穷根”是基础也是关键,“思想关”不攻克,余关莫论。要坚持扶贫先扶志、“治贫”先“治愚”,加强思想教育和引领,不断提高易地搬迁群众的思想素质和文化水平,激发“想干事”的热情,把大家的思想带上脱贫致富之路,从根本上培育内生动力。要当好“贴心人”,走村入户要接地气、有情义,深入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所忧所虑,把加油鼓劲、振奋精神“润物细无声”地融在拉家常、话里短、交心声之中;要强化“文化扶贫”,把新思想、新理念、文化、科技、卫生、法律等知识送到群众“家门口”“心坎上”;要加强对“等靠要懒”“码牌”“不养老”等负面对象进行教育转化,引导他们坚定信心、崇尚实干,扎实配合、埋头苦干。 紧抓环保问题“不含糊”,生活必须带点“绿”。“先人留下浓荫树,后辈儿孙好乘凉。”近几年,通过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绿色中国”的行动已在华夏大地上悄然蔓延,克拉玛依肆虐千年的“狂沙猛兽”正在被驯服;渭水河畔,多年未见的白鹤现如今已稀松常见;塞罕坝从“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变为“河的源头、云的故乡、花的世界、林的海洋、鸟的乐园”,这一幕幕场景为经济发展保留了“生态家底”,更为地球带去了独特而宝贵的“一抹绿”。作为党员干部,要有“破”的勇气和“立”的底气,“破”就是要敢于突破传统观念的固化思维和破除生态环境的顽瘴痼疾,“立”就是要建立制度、定立公约,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改善环境守底线,实现绿水青山遍大地、金山银山滚滚来。 危中取胜,风雨无阻向前进。疫情“宅”住了我们的双脚,却“宅”不住创新的思想火花,更“宅”不住激情追梦的奋斗脚步。电商是新业态,是“宅经济”,能摆脱传统产销模式在时空等方面信息不对称的限制和约束,一些贫困地区产销难题或可迎刃而解。“直播带货”,给电商插上了“飞入寻常百姓家”的方便翅膀,既能“战疫”,又能“战贫”,是名符其实的“危中之机”、新形势下的新发展。恩格斯说,“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我们也常讲“塞翁失马,安知非福”“阳光总在风雨后”。经此一疫,生机勃发,脱贫攻坚,逆风飞翔。我们都做“直播带货”的点赞者、分享者、消费者,新业态就会快速成长为新常态,成为“战疫”“战贫”的中坚力量,成为拉动消费扶贫、引领经济发展的生力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