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自
- 重庆
- 精华
- 0
下士

- 积分
- 60
IP属地:重庆市
|
《老子》“可非恒道,可非恒名”
原创:熊春锦 德慧智
道德人生最幸福,德才兼备最快乐!
传播:国学丨文化丨亲子丨教育丨中医 | 健康
传递:爱地球 | 爱万物 | 正能量
我们在文字上走近了历史,在内求法的文明走近了历史的时候,很多历史的现象就迎刃而解,你就会超越于物外,知道很多自然的真理。两千五百年以后我们抛弃了慧性的内文明,整个世界抛弃了,是在中国是以孔子为代表的智能教育文化,文化和教育开始诞生了。在西方是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扛起了这个智能文明开拓者的责任,为什么?那个时候没办法读懂自己的老师了。你看亚里士多德他理解柏拉图,跟了二十年因为他左脑的智能和大脑皮层的意识牢牢的将右脑的大门封闭死了,所以他留下了一句名言,吾爱吾师,但更爱真理。他要认识世界,就要另辟蹊径,因而就诞生了实证学,外求法的实证学。在中国同样孔子五次问道于老子,孔子的弟子问他你见老子的情况感受如何,犹龙也?他见到的是一条龙,无法真正的读懂他。所以他晚年还孜孜不倦的修《易经》,编修《易经》,他因为知道自己的老师和众多的先辈的文明是一个诞生文化的母体,你不能离开他。他所以才“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确定这样一个智能学习的模块和模式,这就是我们的历史。
然而我们应当如何去将初创于伏羲的易道文化,成形于轩辕时代的法道文化,以及成熟于老子的德道文化,这些根文化完全的吸收到我们自己的体内,去走进文明的母体呢。我们的祖先留下了唯一的一个方法,非常简单的方法,那就是经典诵读,这个经典诵读也就是老子的教育绝学。那么老子的教学绝学是什么呢?就是指的 “双可”型的经典诵读,藏在什么地方呢,就藏在帛书本的老子《道德经》的五千言之中,就在道篇的第一章之内,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这两句话这“可”就是隐含性的告诉了我们一个非常简单的教育方法,我们把他浓缩一下“双可”教育方法。
这个方法是运用了上善治水的原理来进行的,为什么?我们人体内70%都是水,只要你把经典的善性正确的文字能量通过视觉进入到体内,声音的能量通过声产生音,然后再发生乐的作用,进入到体内引起振荡,这样就达到了一个良好的教育目的,产生内文明的技术。这个“可”就是暗指前面恭恭敬敬的开口诵读,或者说开口呼唤,因为这一章当中在最后他用了一个“叫”,这个叫字其实都是对前面“可”的一个对应的应用,所以在帛书版中是一看就非常明白,老子的五千言他不是单纯的哲学论据,而是一本让我们的整个民族,让我们的后代能够开慧一致,实践出内文明的教科书和教材诵读版本。
配图:玉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