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霜降时节话“霜冻”
湖 sang gang
湖北网络广播电视台
6小时前

今年10月23日就是24节气之霜降了,“霜飘枝结泪,花落蝶含愁”的诗句对霜冻的描述,就是指发生在秋季或者春季,作物生长旺盛末期或者生长初期发生的冻害。它是指近地面气温或地温低于或接近0℃,作物表面温度在0℃或以下时,其植物组织中的液态水因此而冻结成冰晶。这对于喜温作物,会使其细胞原生质直接结冰,导致死亡;对于耐寒作物,会在降温中使原生质脱水至胞间结冰,而原生质在0℃以下不结冰,保持着过冷却状态,但若出现过强降温,因胞间冰晶反常膨胀,可造成细胞机械损伤,或胞水过多使原生质浓度过大,致使细胞内的三磷酸腺苷合成受阻,甚至中毒而死亡。同时,一般霜后常常增温急剧,因胞间冰晶迅速融化或蒸发,植株又会因生理失水而萎蔫。若升温比较缓慢话,水分逐渐渗回细胞内恢复膨压,则受害较轻。
霜冻的形成有三种原因,一是辐射霜,是在天气晴朗的夜晚,由于地面强烈的辐射冷却所致;二是平流霜,是冷空气的侵入,受冷平流影响所致;三是平流兼辐射霜,是冷平流与夜间辐射冷却共同作用所致。然而,若湿度大,在降温中近地面水汽达到饱和,会在地面凝结成冰晶,就是通常所见的“白霜”;若湿度很小,地面水汽达不到饱和,不出现冰晶,被称为“黑霜”。从表面上看,白霜似乎厉害,其实水汽在形成冰晶时,需要释放出潜热,加之其冰晶层有隔热的作用,使降温不剧烈,这样冻害反而减轻。而黑霜则不然,由于无水汽凝结,当然就无潜热提供,加之它是在暗中作祟,容易被人们忽视,往往危害严重。
中国气象局荆州农业气象试验站建议,为了防御以后霜冻危害,一般应选择抗寒力较强或生育期较短的品种,或调整好适宜播种期,提早成熟,以躲避霜冻的危害。若出现霜冻,主通过事先田间灌溉,增加土壤的热容量、导热率,使夜间土温下降缓慢,加之空气中水汽含量会增多,如在植物表层凝结,可放出潜热;还可在作物表面加覆盖物,既防外来冷空气侵袭,又减少地面长波辐射冷却;事前增施有机肥对冻害也有减逊的作用。过去常采取熏烟法,对贵重作物若必须采用,其燃烧因以不污染环境为度、易形成烟雾的植物废弃物,既能增加近地层温度,又能形成烟幕抑制辐射冷却。
不过24节气主要指黄河流域一带,在霜降期间,因我们湖北省属亚热带,现在尚在中秋,夜间气温虽常会降到10℃以下,但除个别地区外,大都还不至于低到0℃附近,因此还看不见霜,初霜期一般在11月份霜降后,省城武汉市的初霜日期在11月中旬,江汉平原在11月下旬,这里就即早提醒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