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浙江省杭州市 2021-10-27 13:51:0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同一片区间交流基本是没问题的,片区范围在古代属于同一府(相当于今地区),以前闽东各地的小孩,到了六七岁(还不会普通话),虽没听说过福州话,但语言天分还可以话,就会听懂闽剧(福州话说唱),要学对方的话,还是容易的,只是一般会带点口音,省内各大类方言间,估计能互相听懂一两成,互相学也不是太难的。因为在古代(解放前),是没有普通话的,只有少数有机会读书将来要考科举做官的,或许还有出远门做生意的,才有学官话,也就是北方话,相当于普通话,读书人也会用汉字或文言文交流。普通人在本地区内走动,就靠口音相异的同一方言交流,要不然解放前不同地方的人怎么交流?所以,同一方言区内,你和完全不会说普通话的老人交流,他们基本是能听得懂的,年轻辈的会普通话,变得矫情,反而说听不懂或不愿听懂。至于隔个三五公里的不同村子,少数话音有丁点差异,交流起来当然不在话下。
方言式微的原因,除了城市化进程,让乡土文化逐渐没落之外,也是因我们没有认识到自己民族文化的价值,百年来我们因为落后而自卑,就像当年我们恨不得马上要把历尽沧桑的破败城墙拆掉,盖西式建筑和工厂一样,如今对方言等“土”的东西,基本还是如此。
另外,我们太功利了,因为海外讲广东话、闽南话、福州话的华人多,讲这些话的人有钱,它们就保留的好些,对于偏僻落后、穷乡僻壤地区的家乡话,则不好意思讲,一二十年前还好,老乡见面都说家乡话,女的也是如此,要不人家觉得你不真诚,飙普通话,是否不愿认老乡,有外乡人在场,有必要就翻译给他听下,也不存在排斥、隔阂啥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