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梅姓氏志》前言
信息来源: 《黄梅姓氏志》 作者: 县志办 发布日期:2021-06-08 17:21
姓氏文化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地方志和国史构成中华民族历史大厦的三大支柱,被视为珍贵的文化遗产。基于此,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黄梅县档案馆按照“黄梅县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要求,编辑出版《黄梅县姓氏志》。
中华姓氏源远流长,纷繁多彩。“姓”,起源于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氏”由“姓”衍生,起源于父系氏族。秦朝统一天下以后,逐渐“姓”、“氏”合一。据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统计,中华姓氏多达11969个。其中单姓5327个,复姓4329个,三字以上的姓氏2313个。目前,仍通用的姓氏约3050个。这些姓氏的得姓由来多达十数种,其主要有“以国名为氏”“以封邑名为氏”“以乡、亭名为氏”“以居住地名为氏”“以先人的字或名为氏”“以官职名为氏”“以职业技名为氏”“以谥号为氏”“以部族名为氏”“因避难而改姓氏”“因避讳而改姓氏”“少数民族汉化改姓”等,其来历意味深长,文化内涵丰富。
黄梅为姓氏大县之一,且具有悠久的历史。远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境内即有人类栖息、繁衍。据考古发现,全县有古文化、古村落遗址105处。其中旧石器时代遗址1处(为黄冈市境内唯一遗址),新石器遗址38处,商、周遗址66处。这些人类栖息地,遍布县域中北部的山丘、河港、湖汊,成为先民聚族而居的见证。然而,在那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却没有留下先民们姓氏的文字墨迹。据2000年黄梅县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黄梅有姓氏440个。其中单姓438个,复姓2个。从已征集到的125个姓氏谱牒记载,黄梅最早的姓氏为梅姓,乃本土姓氏之一。相传,东周敬王时(前519-前474),居黄梅山的梅姓人,因连年干旱,后分迁于今濯港、大河等地的白花畈、蔡山梅城、新开柴垏上等地,依湖、港而居。秦、汉时,有于、许二姓分别自江西建昌、南昌迁入梅地。隋、唐后,迁梅姓氏逐渐增多。据不完全统计,唐代有8个姓氏迁梅,分别是方、商、唐、万、王、魏、吴、项姓。宋、元时期,有61个姓氏迁入。明、清时期,由于实施“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的人口迁徙政策,共有44个姓氏迁梅。民国至新中国成立后,又有9个姓氏迁入。这些迁梅姓氏,70%以上来自江西,其他则主要来自山西、河南、安徽、江苏、浙江、福建、广东、河北和湖北武穴、蕲春、麻城等地。历千余年迁徙繁衍史,古老的黄梅今已发展成为人口过百万的大县,并焕发出勃勃生机。
纵观各姓氏始迁黄梅,大凡有以下几种缘由:一是为官黄梅或在周边为官致仕后择梅地而居。如南宋江西浮梁人程晃任黄梅县令,江西都昌人石三寿任黄梅教谕,均定居于黄梅。另有唐代浙江淳安人商万春任宿松县令,元代江西奉新人向德润任太湖县令,致仕后均择梅地而居。二是避战乱、避诛杀而迁徙或隐居于梅。自东汉时起,为避战乱迁入的有于、许、唐、万、孙、杨、游、詹、周、祝、汤、童、宛、蔡、伏、高、黄、柯、鲁、帅等众多姓氏。避难隐居于梅的有,唐代御史京兆尹王鉷,宋代岳飞之子岳震、岳霆,元代左维才,明代瞿大成等。三是拓荒于梅而落籍。如宋末元初江西浔阳人卢谷瑞,明代江西九江人安浒、湖口人崔连堂等垦荒创业于今孔垄;明代江西鄱阳人毛保禄、湖北蕲州人顾献忠、戴文云等垦荒创业于今小池。四是游学教授于梅而徙居。如唐代江西弋阳人方仁二,宋代江西洪州人黄彦三,宋末元初江西临江人廖荣六,明代江西江右人查汝昂等,均因在黄梅游学设馆授徒而安居。五是联姻迁梅。如元代蕲春人柳熙春,明代江西浮梁人何荣三,清代河北大兴人邵承湜等。六是商贾于梅而落籍。如清代江苏南京人常明杰一行五人来梅经商,遂定居于今蔡山和孔垄。七是随军屯驻等因素而安居于梅。如骈、仇、阮、薛、宁、刁、娄、林等姓氏。从迁梅姓氏中,我们既可以领略到诸先祖费尽周折、几经流转、生根黄梅、繁衍生息的艰辛,又可以感受到古往今来祖先在政治、经济、教育、文化等领域的成就,还可以了解到先辈们的生存状态和立身处世之本。
《黄梅县姓氏志》是黄梅风物丛书之一,是一部全县姓氏源流集成。我们期许读者在开卷之际,能一睹黄梅姓氏文化的纷繁,并为您打开姓氏探源之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