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戏发源于黄梅县”还有几个问题待解 首先,需要区分两个不同的戏曲:黄梅戏与(黄梅)采茶戏。天仙配属于典型的黄梅戏。黄梅戏与(黄梅)采茶戏不是同一种戏剧。黄梅戏的唱腔音色通常较为圆润、平缓,而茶茶戏音调、音色、唱腔则较为高、尖、涩。采茶戏至今在九江、黄梅、武穴等一带民间流传甚广。如果说黄梅戏起源于黄梅县,那么,还有几个问题有待破解。 老黄梅人为什么不会唱黄梅戏?我今年年近60,记得小时候,农村老人们都不会唱黄梅戏。现在,民间80岁以上的老人,也一般不会唱黄梅戏,但很多老人却会唱采茶戏。“文革”期间,农村都有宣传队,那时的宣传队都是唱红歌、跳忠字舞的,不能唱老戏。毛泽东去世后,国家开放了,农村人开始唱老戏。那时,我年近70岁的爷爷会唱采茶戏,村里的年轻人就跟我爷爷学唱采茶戏。可以说,那时的老人基本上没有人(会)唱所谓的黄梅戏。约1978年后,村里人才开始唱黄梅戏,主要是学演电影上的戏。 为什么黄梅县60多年前的国有戏剧院不唱黄梅戏?60多年前,黄梅县就有国有戏剧院,叫“黄梅县采茶戏剧院”,唱的是采茶戏,而不是所谓的黄梅戏。黄梅县戏剧院唱黄梅戏,并将“黄梅县采茶戏剧院”改称为“黄梅戏剧院”,是在《天仙配》被安徽人唱出名之后,才有的事。如果黄梅戏发源于黄梅县,那为什么黄梅县原国有戏剧院却不唱黄梅戏,而唱采茶戏?是黄梅人不爱自己的戏吗? 黄梅发大水,黄梅人到安庆去讨饭?黄梅和安庆都在长江边,黄梅发大水,安庆不发大水?这可能吗?远的不说,1954年,长江流域发大水,黄梅下乡成泽国,当地人不是到安徽安庆去讨饭,而是向高处逃、向山区逃,主要是向江南地势较高的九江、阳新县逃,向黄梅地势较高的上乡如独山镇逃,并没有听说向安徽安庆逃的。所谓长江发大水,黄梅人到安庆讨饭就把黄梅戏带到安徽安庆的说法,既不符合事实上,从逻辑上也是经不起推敲的。 黄梅人唱戏讨饭?我自小至今,既没有看过,没有听说过黄梅人借唱戏讨饭的。我见过的那些唱戏讨饭的主要是安徽人,而不是黄梅人,黄梅人甚至没有出去唱戏讨饭的文化和习惯。 为什么没有任何关于黄梅戏唱腔的记载?没有任何历史文献记录记载历史上的黄梅人唱过的古戏曲,与今天的黄梅戏有相同的唱腔名称、曲调名称,类似“叠落金泉”“西皮”“二黄”等曲调、唱腔名称。只有历史文献上有此类记载,才足以证明黄梅人历史上唱过今天所谓的黄梅戏。 安徽演的《天仙配》,是由当时的黄梅籍安徽省委宣传部长桂林西组织排演的,当时是个政治任务。也许历史上《天仙配》的唱腔并不被称作黄梅戏,而是有其它较为混乱的名称。《天仙配》之所以被命名为黄梅戏,是否与桂林西的黄梅籍身份及拍板定案有关?黄梅人争黄梅戏发源地是否与此有关? 望有关方面和研究人员,继续努力,本着科学态度和作风,拿出令人信服的证据。
2021.10.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