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梁红芳
婚恋难是当今社会的普遍现象,“大龄青年”“剩女剩男”“宅男宅女”“光棍节”……这些特殊语境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当代中国青年婚恋难的现实。有数据显示,目前假期“团圆”、“养生”和“脱单”等活动成为年轻人过节的“新宠”。对于想“脱单”的年轻人,能够带来新鲜感和刺激感的陌生人社交成为商家赚钱的新型商业模式。脱单盲盒、“脱单便利店”、脱单小程序、公众号、App等都属于陌生人社交产品,其本质上就是一个有处理个人信息能力的平台。一端连接男性用户,另一端连接女性用户。用户通过平台建立连接,形成有效互动。但随之而来的用户信息泄漏事件确层出不穷。平安脱单,谨防安全风险,加强防范意识。 对信息提供对象进行质量把控。爱情和婚姻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信息准确与隐私安全是保护这份美好的必要条件。《个人信息保护法》已明确规定了个人信息处理者应当对其个人信息处理活动负责,并采取必要措施保障所处理的个人信息的安全,否则将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商家应规范管理个人信息,诚信经营,尤其要保证消费者的个人隐私安全。不将客户的信息挪为他用,或者转卖给他人。 时刻保持警惕,发现异常要及时止损。青年恋爱的美好容易使人冲昏头脑,忽略了这种交往方式存在隐私泄露和财产安全的风险。“脱单”青年应有对未曾谋面的“恋爱对象”随时保持警惕的思想意识,一旦遇到对方提出转账、汇款等要求时,更应冷静判断。另外,消费者在发现自己上当受骗后应紧急报警,在公安机关和银行等金融机构帮助下,冻结被骗资金,防止财产被骗子取走,起到及时止损的作用。 网络不是法外之地,监管不能“掉线”。商品和服务上线,相应的制度规则和有效监管也要及时跟进。今年5月1日起施行的《网络交易监督管理办法》,对市场关注的热点问题作了进一步规范。对线上“脱单盲盒”服务,有关部门也应尽快完善监管规则,推动社交平台、网络平台协同把关,让互联网在法治轨道上健康运行”。网络的法治化治理,是在自由与安全之间找到一个最佳平衡点,筑牢网络安全和网络文明的法治基石。 加强法治宣传,提高网络安全意识和法治意识。通过分享信息安全事件实例、解读法律法规、讲解常见的安全防范工具等方式,引导群众树立正确的网络安全观,营造安全、健康、文明、和谐的网络环境。网络空间是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维护健康而有序的网络环境,我们每个人都应承担起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