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匏颈”古今谈 江腊喜 近读《晋书·杜预传》,勾起了我对“匏颈”的新认知。 医学上,把因缺碘而引起的甲状腺肥大增生,叫做甲状腺肿大。我的故乡武汉市新洲区则把甲状腺肿大称为“匏颈”。关于“匏颈”,我的故乡有些趣谈。我的故乡是一个山区与平原结合的地方,山区由于缺碘,推广加碘盐之前,“匏颈”患者相当多。小时候,常听到进山打柴的成年人回来笑话说,山里的小孩,见了来自平原的砍柴人,就笑着对其长辈说,你看,畈里人(山里人对来自平原地区的人的称呼)的颈那么小,我真担心一阵风就把他们的头吹掉了!我的故乡还有关于“匏颈”的粗俗歇后语。可一直到读杜预传之前,我不知道“匏颈”的“匏”字怎么写。 西晋著名儒将杜预,也是一位“匏颈”患者。晋武帝平定东吴、统一全国的三大助手是羊祜、杜预和张华。晋武帝想吞并东吴,就让羊祜经略与东吴接壤的荆州。羊祜在荆州,深为当地人敬重,而羊祜采取的种种措施,甚至感动了敌国的百姓。眼看伐吴的时机即将成熟,可“天不假年”,羊祜因病逝世。羊祜病重之时,推荐杜预代替自己。 以精通《左传》而著称的杜预,被人称为“杜武库”,意思是说,他的胸中像汉朝皇家储物的武库一样,储藏有各种各样的器物,学识相当渊博。晋武帝时,达官贵人中有“三癖”之说:晋武帝的女婿王济爱马,号称“马癖”;中书令和峤爱钱,号称“钱癖”;而杜预爱好并精通《左传》,故自称为“左传癖”。 接替羊祜担任镇南大将军以后,杜预即着手筹备布置灭吴之举,并三次上书,力劝晋武帝大兴灭吴之师。在杜预的筹备和指挥下(杜预时任西线指挥),晋朝的军队势如破竹,很快灭掉了东吴。 就在杜预担任镇南大将军、都督荆州诸军事的时候,杜预率兵攻打江陵,十分惧怕杜预的东吴人,得知杜预是个“匏颈”患者,为了从精神上摧毁杜预的斗志,就在狗颈上挂上瓠子,然后把狗赶往杜预的必经之地;又在大树长有瘤子的地方,刮去树皮露出白干,并在白干上写上“杜预颈”。可是,这种“小儿科”式的折腾,并没有取得任何效果,倒是城破之时,这些折腾之人悉数被杜预逮捕诛杀。 “匏颈”这种“古已有之”的现象,见诸记载的,至少可追溯到《庄子》之中。只不过“匏颈”这种现象在古籍中称为“瘿”。《庄子·内篇·德充符》中有“甕盎大瘿说齐桓公,桓公说之,而视全人:其脰肩肩。”的记载,意思是说,一个颈瘤大如瓮盎的人游说齐桓公,齐桓公十分喜欢他;再看看那些体形完整的人,他们的脖颈实在是太细太细了。由此可见,看惯了“匏颈”现象,看正常人却感到不习惯了,这大概是山区小孩笑话平原人“脖子小”的原因,虽是笑话,倒也与古人“契合”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