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湖北省 2021-12-13 10:09:02
|
显示全部楼层
升天塔的历史渊源
李勋明
位于荆门大桥广场上的升天塔始建于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距今三百六十余年。按照明清时期全国一些城市景观布局,其功能为镇锁荆门城市水口的地理建筑。根据清乾隆版《荆门州志•升天塔详文》记载,升天塔为明末绅士胡化组织修建“以关锁州城水口”,故原名“胡家塔”。该塔在刚垒筑至一层多高时,恰遇李自成克荆门,工程被迫停工。李自成军攻城七日未果。后来,他们用树木层层垒起到与城头一般高时才攻破城池,双方伤亡数万人,致使荆门一度弃城,州署不得不迁往沙洋,清顺治年间又才迁回荆门。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荆门知州舒成龙重修州署,将双方战死在文庙和州署中的官兵遗骨挖掘出来,令参军萧式汤作高三尺八寸,四面各宽四尺八寸的一具大棺殓之埋于塔下。舒成龙接着又令萧式汤督工,于当年三月开始续建其塔,在原塔基上增建三层,周围八方,宽一十八丈二尺,高六丈五尺,顶盖筒瓦、脊吻、兽头、走马,八角按响铃十六套,上供天后,以镇水口,中塑地藏,以安忠魂。竣工于第二年五月(1752年),耗资四百金。落成后舒成龙亲笔题额曰“升天”,“升天塔”名由此始。
舒成龙为什么要把水口塔搞成以安魂灵为主的建筑呢?舒成龙是一个善懂建筑地理学的人,自然有他的道理,也许他认为胡家塔从动功之日起就不吉利,不仅没给荆门人带来好运,还引来了李自成攻荆门的屠城之灾。破城之日,李自成军将所剩兵民和二百学生逼进文庙和州署,双方再一次激战,二百生员及军民全部殉难,接着一把火把文庙和州署夷为平地,双方义士尽埋其中。一百多年后,舒成龙重建州署,掘出磊磊白骨,不安之余,觉的有必要表彰其忠列,便安排下属做了一个巨型棺材将这些尸骨殓之,葬于未竣工的胡家塔内,接着又派萧式汤将该塔维修完毕。舒成龙接着还在现龙泉书院大门西侧建了个“全忠祠”供奉其遇难者牌位,并把他们载入《荆门州志》,舒成龙对他州署下的这些亡灵可谓是敬奉到了极致。他这么做,一是弘扬封建社会的忠孝节义,二是让子孙不要忘记荆门城市历史上这次最大的战乱人祸。
当官求名是好事,舒成龙做官一生爱求名,他在荆门治州期间特别重视文化古迹建设,对荆门境内所有古迹都进行过维修,然而,他把一个镇城市水口的建筑搞成以慰忠魂的建筑,也许违背了社会民俗常理,因为谁也不愿意看到自己城市的出水口有一个不吉祥的升天塔。在他死后,后人便采取措施,把第二层神龛中的地藏王换成了龙神,并勒石:“众流汇聚”,把第五层天后像换成了脚踏波涛,独占鳌头,手持神笔的奎星,把他书写的“升天”石额换成了“文运天开”,恢复了水口塔的本来功能,也祀求荆门文运昌盛,人才辈出。今天我们看到的升天塔上的石匾和雕塑就是例证。然而是谁把舒成龙的“升天”石额和天后石雕换掉的呢?换上去的石匾题刻均未署名,我想换匾刻者可能认为不换掉“升天”不吉祥,换了又有负大德知州舒公之意,也就干脆不署名让后人评去。
最近笔者将南门内奎星阁上的“文运天开”题刻摄回耒与升天塔上的“文运天开”字迹对比,发现两处“文运天开”字迹似乎出之一人之手,可惜奎星阁上的题刻也未署名。根据南门内的奎星阁修建于清道光十三年(1883年),所以本人推断升天塔上的石额及雕刻更换时间当在清道光年间,因此两者时间相距约八十年,更换时间距今约一百七十多年。
另外根据州志《升天塔图说》,升天塔旁还有一座水府庙。关于这座水府庙,查无其它史料记录,也许舒成龙修塔时根本没有水府庙,他把水府庙画在州志上,意在希望后人帮他完成。但是也有本土老者介绍升天塔旁过去确有一个水府庙,而且还有一条水府庙街。个人认为,今天我们如果重新维修该塔,可考虑在塔北十米外建一小型水府庙,一慰舒公之意,二可满足信众祭祀。
按照中国古代建塔的规范,升天塔底中心应该设有地宫埋葬大德僧人舍利或其它镇塔之宝,可惜无史料记载。笔者近日对升天塔建筑进行了实地测量,先探其底座是否有深埋部分,经过开挖,塔基覆土在原来基础上仅增高了约50公分,测八方边长也与州志所记载尺寸相附。测正门坐甲向庚,即坐东偏西南向,站在正门西望,中轴线直对月牙岛主河面,令人观之一兴,不的不佩服古人善于营造“天人合一”之境地。现在如果顺正门向西延伸一条神道直下河底,必气势壮观。目前周围林木过密,遮挡了四方观瞻视线,也矮化了主塔的神圣,所以如果维修升天塔,首先应清除该塔周围至少20米内树木,让该塔成为广场主要人文景观。
升天塔不仅功能多样化,其建筑设计也有很多独到之处,如塔身每层伸向八方的翘角均采用波浪式石翘角,使整体建筑静中有动,突出了该塔镇水口的作用,可谓独聚匠心。另外镶嵌在笫五层的奎星石像眼露威灵,傲视苍穹,栩栩如生,实乃一件珍贵的石雕。
历史让升天塔从诞生的那天就命运多舛,时修时废,历时一百余年方竣工,奠基时恰遇战乱,二百年后又遇文革浩劫,龙神被砸,宝顶被拆,文曲星被凿,更令人遗憾的是第五层被改建成蓄水池,历史对升天塔又开了个大玩笑。好在近年在改造广场时,并没有把它像南门文峰塔那样移走。由于城市规模的扩大,如今升天塔镇水口的作用已不复存在,但是它作为城市少有古迹之一,不能让他再缺头少臂。目前,已有不少有识人士呼吁尽快恢重升天塔原貌,相信升天塔不久会结来它残缺的日子。让我们共同珍惜老祖宗留给我们的这笔宝贵文化遗产,同时祝愿国运昌盛,天下太平,让升天塔的历史悲剧不再重演。
见《荆门日报》2011.2.27日(星期天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