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用微信登录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搜索
查看: 3096|回复: 2

质疑“知子莫若父”

[复制链接]
来自
湖北
精华
4

15

主题

22

帖子

63

积分

下士

Rank: 2

积分
63

IP属地:湖北省武汉市

发表于 湖北省武汉市 2021-12-13 10:45: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质疑“知子莫若父”
江腊喜
俗话说:“知子莫若父。”其实,这句话也有很大的局限性,《晋书》所记载的贾充之母与郗超之父,就说明即使是亲生父母,也未必真正了解自己的儿子。
贾充,字公闾,可谓西晋的第一号功臣。当初,发出“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强烈愤慨的曹魏小皇帝曹髦,因不堪忍受皇权即将被司马氏篡夺,就“铤而走险”,率领身边的心腹,起兵讨伐司马昭。因是名义上的皇帝“御驾亲征”,虽然司马昭身边的人数众多,且兵强马壮,可他们没有“以下犯上”的勇气。眼看司马昭就要失败了,深受司马昭厚恩的太子舍人成济问了时任中护军的贾充一句:“今日之事如何?”贾充坚定地说:“公等养汝,正拟今日,复何疑?”意思是说,司马公养着你们,正是为了今天你们能为他出死力,你们还犹豫什么呢?这句话,给了成济“百倍的勇气”,于是,成济才胆敢“抽戈犯跸”,刺死了皇帝曹髦,“讨逆军”也因此而全军覆没。
由此看来,没有贾充那句“复何疑”的命令,司马昭很可能要成为曹髦的刀下之鬼。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贾充才在事后晋封为阳乡侯。因此,贾充既是西晋的第一功臣,当然也是曹魏政权的罪魁祸首,更是弑帝的元凶。
然而,这么一位与曹魏政权有“不共戴天”之仇的贾充,其母柳夫人却对曹魏忠心耿耿。
成济刺死小皇帝曹髦,柳夫人不知其前因后果,更不知成济的胆量来源于其子贾充的一句命令,十分看重节义、忠于曹魏的柳夫人,认为成济不忠不义,多次在家痛骂他。可柳夫人身边的侍从,每当听到主母痛骂成济时,没有不暗中耻笑的。
那么,贾家母子的“价值观”何以相差这么远呢?这其实也与环境有关。贾充历侍司马师、司马昭、司马炎,这个阶段正是曹魏“气数”逐渐衰竭,司马氏“将革命进行到底”的时候,作为投机分子的贾充,自然要“弃暗投明”;再加上他的几个女儿当中,一个嫁给晋武帝的弟弟、继承皇位呼声很高的齐王司马攸,一个嫁给近乎白痴的太子司马衷(也就是日后的晋惠帝),因此,他自然要死心塌地地护卫司马氏。而他的母亲柳夫人,其丈夫是魏朝著名的忠臣贾逵。贾逵在担任绛邑长的时候,叛贼攻陷绛邑,贼首要求贾逵行跪拜礼,贾逵大义凛然地斥责说:“哪有国家官吏给贼寇叩头的道理!”叛贼发怒要杀他,还是当地百姓救了他。丈夫如此忠于魏朝,妻子自然受到濡染,因而痛恨弑魏帝的成济。
郗超,是东晋权臣桓温的心腹谋臣,有名的典故“入幕之宾”就是因他而来的,他也是桓温集团的核心成员。发出“既不能流芳百世,那就要遗臭万年”感慨的桓温,久怀篡逆之志。原本指望通过北伐,建立不世之勋,以收时望,然后再一步步篡夺晋朝政权,谁承想北伐之战的枋头一役,被鲜卑军队打得大败,所率五万北伐军,战死的达三万人。
枋头之败以后,桓温原先屡战屡胜的威名受到了很大的损害。郗超于是向桓温提出建议,通过废立皇帝来树立自己的威信。已经当了六年皇帝的司马奕,因此而被废为海西公,另立司马昱为帝。郗超的谋划,外人自然不得而知,其父郗愔也无从知晓。
虽然郗超才华横溢,可天不假年,四十二岁时,比他的父亲郗愔抢先一步走了。郗超虽然不忠于朝廷,但在家绝对算得上是一个孝子。死前,郗超拿出一箱书信交给他的门生说,这些记载阴谋诡计的信件,本应统统烧掉,但我担心年迈的父亲因思念儿子而损伤身体;因此,我死之后,如果我父亲悲伤过度,你们就把这箱书信给他看;否则,就烧了它。
果然,郗超死后,郗愔悲伤成疾。门生根据郗超的遗言把书信交给了郗愔。郗愔看了这些与桓温密谋要夺取晋室江山的往还书信,大怒说:“这家伙早就该死了!”从此不再为儿子的早逝而悲伤了。
可见,无论是“见识短浅”的婢女,还是封建士大夫的门生,他们所知道的那些士大夫的一些事情,士大夫的父母竟毫不知情,“知子莫若父”在这里就是不折不扣的“假命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85

2496

主题

1万

帖子

2万

积分

版主

浪子、樵夫、不化缘的。 ... ...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积分
22729

东湖服务奖章

IP属地:湖北省

发表于 湖北省 2021-12-13 13:40:07 | 显示全部楼层
意思还是确定的。
明晰未必。
林深数树
大道不道,真言无言。何知是知,不文一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4

15

主题

22

帖子

63

积分

下士

Rank: 2

积分
63

IP属地:湖北省武汉市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武汉市 2021-12-13 20:18:53 | 显示全部楼层
在那个以投靠新主子为荣的时代,有这么两位父、母,着实令人难忘,不禁要行诸笔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在本网BBS上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应当理性、文明,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