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我市围绕建设体育强市,打造运动休闲之都的战略部署,成立了体育强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陆续出台了《加快建设体育强市 打造运动休闲之都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意见,明确提出建设“两区两地”,即建设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示范区、体育特色产业聚集区、体育运动休闲旅游目的地、体育后备人才集训地,推动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一体化发展。
当风轻借力,一举入高空。
2020年以来,在疫情走势复杂和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下,我市体育产业发展逆势上扬,获评“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称号,被省政府授予“湖北省体育贡献奖”,并获得2019—2020年度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2020年“体育强省建设”突出贡献集体、全民健身先进集体、体育产业发展先进集体等多种荣誉。全市体育事业乘风破浪,逐步打造出一县一品特色体育产业版图,呈现出新格局、新成效。
群众体育打牢发展之基
让群众健身举步可及,大力推进体育设施建设,市、县两级累计投入资金近20亿元,基本形成了市、县、镇、村四级体育设施网络。
推进大型体育场馆建设。投资10亿元,建设京山国际网球赛事中心,包括国际网球馆、游泳馆、篮球馆,其中国际网球馆规模位居全国同类场馆第4位,并将承办第十四届全国运动会群众网球赛事,这也是全运会第一次将赛事放在县级市举办。投资近3亿元,建成东宝文体中心羽毛球馆、游泳馆,其中羽毛球馆规模全省第一,可承办国际性羽毛球专业赛事,目前已挂牌省羽毛球队训练基地。投资1.4亿元,建成沙洋体育馆,结束了沙洋没有大型体育场馆的历史。
推进城市体育综合体建设。实施体育公园、体育综合体项目5个,建成了沙洋平湖体育公园、沙洋融One体育城、掇刀百盟慧谷等体育场所,积极推进莫愁湖、屈家岭体育公园建设,近期争取掇刀体育综合体中央项目资金1900万元,体育场馆成为城市地标性建筑。
完善基层体育健身设施。争取湖北省新全民健身示范工程项目资金1.2亿元,争取项目资金接近全省的1/5,排名地市州首位。实施乡镇运动健身中心、文体广场项目106个,新增健身路径1435套、农体工程1742套,实现了城市社区、公园、广场和农村体育设施全覆盖,全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1.95平方米,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初步建成城市“10分钟健身圈”,较好解决了“群众健身去哪儿”的问题。体育基础设施建设,为全市体育产业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竞技体育擦亮产业名片
我市把竞技体育作为提升体育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抓手,不断改革创新,敢于先行先试,走在了全省前列。
改革发展模式。2018年,市政府与省体育局共建湖北省射箭运动队,京山市与省体育局共建湖北省网球学校,开创了“省队市办”“省校县办”的先河。省射箭队参加2019年二青会取得1个第三、1个第八的好成绩,参加2021年全运会射箭项目资格赛成功拿到参赛席位,实现了全运会上湖北射箭项目零的突破;湖北省网球学校声名鹊起,注册在校学生中五分之一来自浙江、江苏、山东等外省地区,在近3年的全省青少年网球排名赛中,囊括了赛会总奖牌和总金牌数的70%以上,4名学生成功入选国家少年网球预备队,每年都有超过2000名家长前来参观考察。
大力培养体育后备人才。在全市中小学开展“一校两特”(每所学校开展一项体育特色和一项文艺运动)活动,与10余所学校联办奥运项目运动队,射击、游泳、皮划艇、摔跤、网球等5个项目被命名为“省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训练基地”,涌现出了田福轩、龙雅婷等一批全国冠军,我市获得十五届省运会第四名的好成绩。在刚刚结束的东京残奥会男女混合4×50米自由泳接力赛中,从荆门走出去的运动员袁伟译获得金牌。
竞技体育为我市体育产业发展创造了一张张响亮的名片。
一县一品造就特色版图
我市立足各地特色优势,走差异化发展道路,打造了一县一品特色运动版图、产业版图。
每个县市区推出一个主打品牌。沙洋着眼于“春天里第一场马拉松”,打造“一马当先”品牌;钟祥着眼于广泛的足球文化,打造青少年足球“一蹴而就”品牌;京山着眼于“中国网球之乡”,打造“一网情深”品牌;东宝着眼于“醉美圣境山,中国滑翔地”,打造“一伞浪漫”品牌;掇刀着眼于李宁体育用品制造,打造“一名惊人”品牌;漳河新区着眼于爱飞客运动休闲小镇,打造“一飞冲天”品牌;屈家岭管理区着眼于深厚的农耕文化,打造传统射箭“一箭钟情”品牌。
做强“一县一品”特色产业。以荆门爱飞客小镇、京山网球小镇等2个国家级运动休闲特色小镇为引领,打造集规划、建设、运营、管理、表演于一体的体育产业综合体,我市在全国体育特色小镇建设会议上作了经验介绍,每年接待省内外来荆学习考察团超过10批次。
培育“一县一品”龙头企业。成功创建国家级体育产业基地2个、国家级体育旅游示范基地1个、省级体育产业示范基地(单位)5个,重点培育了李宁(湖北)体育用品、鄂旅投荆门爱飞客、湖北动能体育、钟祥龙行天下等一批体育龙头企业。截至2020年,全市体育产业总规模达到140亿元,增加值75亿元,占GDP的比重为3.83%,居全省首位。全市体育消费总额达到52.45亿元,人均体育消费2020元,在全国首批40个体育消费试点城市中居中上游。
我市还不断推进“体育+”“+体育”全产业链、全生活场景塑造,积极推进体医融合发展,成功创建全省体医融合发展试点城市,在市二医试点推行医疗卫生与体质检测“一站式”服务。推进体育与科技融合发展,依托李宁(荆门)产业园,全力培育数字化智能体育产业,启动智慧体育场馆建设。推进体教融合发展,创建了一批“体教融合”示范学校,体育教学、训练和竞赛逐渐融入学生日常学习。
目前,全省体育产业发展势如破竹,我市将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铿锵前行!(记者解天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