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用微信登录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搜索
查看: 33632|回复: 6

破译三星堆龙印为“昊禹蚕丛”揭开三星堆龙印之谜发现龙印实为山羊印图

[复制链接]
来自
湖北
精华
3

549

主题

4696

帖子

5005

积分

上尉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5005

IP属地:湖北省襄阳市

发表于 湖北省襄阳市 2021-12-23 18:56: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破译三星堆龙印为“昊禹蚕丛” 揭开三星堆龙印之谜发现龙印实为山羊印
文/卧马先生(李敦彦)
    早就看到过关于“三星堆龙印文字”的相关研究,研究过各路专家所释译的“老天保佑”、“本族兴旺”等祈福类话语的推测,初步研究发现这些所译文字与三星堆龙印笔画严重不符,如此主观臆断之说根本不足凭信。再看经验丰富的彝族学者阿余铁释译龙印为“鹰眼守家”意思是“鹰眼守护本族疆域”。从汉字角度分析,彝族学者所译与汉字传承演变不符。因为不懂彝文,所以对曾破译过不少玉石铭文、图文符号的阿余铁所译暂不置评。
1986年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1号坑出土爬龙柱形器与三星堆龙印对比图
    关于三星堆龙印与三星堆爬龙柱形器到底是不是龙印问题,从器型、器物上动物明显都是长着羊角和羊胡子、山羊尾巴的山羊之形。看过山羊、认得山羊的人不管是谁,不用多说看一眼肯定都会说是山羊形器无疑。
三星堆龙印印文正反面印文对比图
    关于三星堆“龙印”,因为印文底部曲折的笔画极像扭动的蝌蚪,也被部分研究专家称为是“蝌蚪文”,而至今没有一个专家能够解读出这四字印文的蝌蚪文字及含义。作为一个多年从事古文字考古研究的古文字爱好者,个人研究认为既然三星堆龙印是龙印,不管它是汉字是甲骨文、金文、蝌蚪文还是彝文,都应该从文字的笔画演变传承上扎实研究,多渠道寻找破解龙印之谜的文字证据。
    虽长期未能破解“龙印”文字,但看到“龙印”文字的印象非常深刻,第一眼当即认出印文右下部似“禹”字?因未全部破译印文,虽然发现禹字,对汉语言专家认为三星堆龙印是为表示居功至伟的大禹而设计的说法不敢完全苟同。
    近日再次反复研究三星堆龙印印文及汉字演变早期的甲骨文、金文、及传抄古字,发现所谓的三星堆龙印是“蝌蚪文”地笔画很眼熟,当是汉字在文字形成早期古文字的写法。经过反复查证深入甄别研究,终于破译三星堆龙印印文为“昊禹蚕丛”发现当是蜀祖蚕丛之印。研究发现三星堆龙印“昊禹蚕丛”印文的排列为回文印,字意是:教民蚕桑的古蜀国先祖蚕丛,有昊天宇内大禹之功德。
参看下列“昊禹蚕丛”每个字演变传承及传抄古字的字例证据。
    三星堆四字龙印之首的字译为“昊”字,得从这个字上天下正圆形口的文字组合说起。古人文字的书写灵活多变,同一个字只要有组合笔画的文字,咋写都行,这是中国文字没有统一之前,为何同一个古文字有几十种写法的主要原因。
    三星堆龙印首字上部是天字,下部的正圆形是古日的写法并非口字。将上天下圆形的字译为“昊”字,符合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叙》“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的析文解字之理。特别是上天下圆这个字,更符合万里无垠的浩瀚天际之下悬挂一个周而复始的太阳之天相。
    将三星堆龙印的第二个字破译为禹字,个人认为,不论从古字今形,均与千百年来未变化的禹字笔画结构、古今演变传承相符,当为禹字基本无疑。
    关于三星堆龙印译为禹的字,唯一疑问是禹字横下口中缺少上下连贯的一竖笔画问题?参看“虫”字演变中口中没有竖笔的写法,就会打消疑问。
“虫”字甲骨文金文篆隶演变字例
    下面继续说将三星堆龙印第三字破译为蚕丛字的蚕字。发现三星堆龙印回文排列方式排列的蚕字是印文左下的字。能够破译出蚕字着实不易?因为龙印印文左下字的笔画结构,根本不像象形文字中蚕的形状?
《汉典》蚕字:传抄古文字与三星堆龙印左下字对比图
    在反复查找对比研究蚕的传抄古文字时,才发现这个怪异的蝌蚪文字,上下左右、尸、攴、连下部匕形笔画,90%的笔画与蚕字传抄古字相符,因为左边连笔书写,有些差别,整体结构与“蚕”字相符。最后再说将三星堆龙印第四字破译为蚕丛字的丛字。
    三星堆龙印左上字的笔画,反复观看发现,字形笔画,很像两个手拉手、肩并肩、迈步脚步向前走路的样子?再看上部,两个圆形、与下部根茎相连的两朵开花、没开花、开着不同花朵的一丛茂盛的植物。特别是将龙印第四字破译为蚕丛的丛字,与前文的蚕字吻合相符。之外,将珍贵的三星堆龙印,破译为“昊禹蚕丛”或“蚕丛昊禹”与三星堆历史、与古蜀国先祖蚕丛“教化川蜀之民蚕桑”的功绩和历史文化相符,基本解开三星堆龙印之谜。
    当然,因为年代太过久远,关于古蜀国文字、关于蚕丛的历史记载、和相关古文字演变的字例较少,破译是否准确,有待三星堆考古专家、古文字研究考古专家日后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探讨,以期早日彻底揭开关于三星堆龙印的千古之谜。
                                   2021年12月23日 于中国湖北老河口 卧马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3

549

主题

4696

帖子

5005

积分

上尉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5005

IP属地:湖北省襄阳市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襄阳市 2021-12-24 11:48:48 | 显示全部楼层
000 三星堆 青铜 龙印侧面 大图.jpg

三星堆龙印 侧面图文

000 三星堆 青铜 龙印 青铜形 印文.jpg

三星堆龙印底面 青铜印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3

549

主题

4696

帖子

5005

积分

上尉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5005

IP属地:湖北省襄阳市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襄阳市 2021-12-25 10:34:04 | 显示全部楼层

000 三星堆 青铜 龙 出土 2.jpg


000 三星堆 青铜 龙 出土 1.jpg


000 三星堆 青铜 龙 出土 3.jpg


2021三星堆考古又有新发现,最新出土的蛇形卷曲、虎耳朵的龙形青铜器充分证明,三星堆带胡子的山羊形龙印不是龙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3

549

主题

4696

帖子

5005

积分

上尉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5005

IP属地:湖北省襄阳市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襄阳市 2021-12-26 13:14:25 | 显示全部楼层

000 三星堆 青铜 龙印侧面 大图 禹鼎 演变对比图.jpg

    认真审看三星堆龙印侧面的花纹图案,再次在侧面,山羊造型下,印身中部隐约可见雕刻不深的四字外,下部印座一侧隐约中可见六个不清晰的字,反复细看右上部的字很眼熟,发现一个酷似“禹”字金文笔画的禹字。
    参看图中《禹鼎》铭文的禹字,和西周时期禹字的金文演变字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3

549

主题

4696

帖子

5005

积分

上尉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5005

IP属地:湖北省襄阳市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襄阳市 2021-12-28 12:25:49 | 显示全部楼层

彝族学者阿余铁日2009破译鹰眼守家与三星龙印差别非常悬殊 图文

本帖最后由 卧马居 于 2021-12-28 16:10 编辑


彝族学者阿余铁日2009年破译的鹰眼守家与三星堆蝌蚪龙印差别不是一般的大 非常悬殊
    参看:三星堆蝌蚪文考据 彝族是夏代的统治者 彝族学者阿余铁日
         彝族网络文化博物馆:http://www.yizuren.com/yistudy/yxjlygd/20432.html
2009三星堆龙印印文拓片
彝族学者阿余铁日2009年4月月15日破译三星堆龙印鹰眼守家与龙印文字对比图
  
    卧马先生:对比彝族学者阿余铁日,2009年4月月15日破译的三星堆龙印“鹰眼守家”文字笔画,幼儿园的小学生看一眼估计都会发现阿余铁日破译的文字与三星堆龙印印文拓片文字笔画,四个字与龙印印文一点都不像,两者的差别不是一般的大?从文字笔画书写上看字迹笔画非常非常悬殊?
    欢迎看到图文的专家老师朋友们说说自己的看法意见??
    古文字考古,难道真的能够这样的破译考证古文字吗-----------------???

参看:2009年 三星堆蝌蚪文考据:彝族是夏代的统治者 古彝文是夏代
作者:钟鸣

    【按:这是2009年8月10日发表在《南方周末》,由本刊记者钟鸣先生写的一篇很有重量的考古学意义的中国文明源头到底属于中原还是属于是自古入主统治大西南具有5000多年文明历史的彝族(古夷人)问题的文章,这篇文章最大限度地给那些一直固守“中原文明”是中华文明起源的中国史学界或学霸们一记重击,他提出:“彝族是夏代的统治者  古彝文是夏代的官方文字”的颠覆性的中华文明起源观。这对中国古代文明起源问题,不亚于投下一颗重磅原子弹。很值得一读,特此推荐给大家。】
    三星堆蝌蚪文考据:彝族是夏代的统治者  古彝文是夏代的官方文字
    能否倾听这样一种解释:彝族是夏代的统治者,古彝文是夏代的官方文字,殷革夏后,彝族便迁往南夷高地,却留下辉煌的三星堆?这种假设出的衰败,能否解释三星堆文化“历夏商周”这样的绵延性、完整性?

●夏朝历经十四代十七王,足见盛世,不可能没有文字。若有,是什么形态?又在何种范围?

●三星堆文字自成一体,无论数量、书写方式的多样化,在甲骨文之前之后甚至在夏后夏前,都独领风骚。

●能否倾听这样一种解释:彝族是夏代的统治者,古彝文是夏代的官方文字,殷革夏后,彝族便迁往南夷高地,却留下辉煌的三星堆?这种假设出的衰败,能否解释三星堆文化“历夏商周”这样的绵延性、完整性?

史学家上了秦始皇的当
    去年,偶遇旅居法国的摄影师曾年,他正为美国《国家地理》拍摄介绍蜀地的三星堆文化,我引他看陋室庋藏的三星堆古玉,闲谈时涉及“中国的……”,曾速匡正,历史上“中国”的说法很晚。这点他是对的。
《礼记·中庸》“洋溢乎中国”,《汉书》“统天下,理中国”……,都指的是中原黄河流域一带。那时一族一国,叫方国,是草昧至周朝主要的社会组织形式,逐渐翦灭而趋统一。这应该是梁任公“中国三段论”中的第一段——即“中国之中国”,然后才是亚洲之中国,最后是世界之中国。
    所谓“中国之中国”,也就是华夷互换时期的中国。苏秉琦先生曾诟病历史教育两大怪圈,第一个怪圈就是“中华大统一观”,也就是把汉族史看成是正史,少数民族地区的历史则一笔带过。所以,言先秦时期巴蜀尚未入华夏,有些问题,因过去是“入夷则夷,入夏则夏”,四川的族团、方国之治,没什么不同,且六夷、七羌、九氐,民族之多,混杂,繁衍,故复杂性便成为重要特征。民间三星堆玉石器,在越有利解开三代之谜时,则反倒和传统严重地冲突,也说明了这点!难怪李济曾有那著名的论断:“两千年来中国的史学家,上了秦始皇的一个大当,以为中国的文化及民族都是长城以南的事情”(《中国文明的开始》)。由西北方向看,那种把长城以外断送给“异族”固然错误得很,——若再调头往西南方向看,那种把“夷”断送给“华”的做法就同属“卤莽灭裂”。
民间收藏的玉石铭文拓片(文字未破译)
汉彝学者辨识字符大相径庭
    上世纪30年代到目前为止,普遍认为三星堆文化的官方器物没文字。而彝族学者到博物馆,却能辨识不少古氐夷文字。不光是文字,还有器物、图腾、符号、造像,汉彝学者的阐释都大相径庭。就连汉族学者识别不了公之于世的字符,也为彝族学者阿余铁日所破,他破译过不少民间的玉石铭文。有趣的是,北大语言研究中心有个课题小组正在构拟藏缅古语形态,桥梁是古彝语,而彝族学者构拟三星堆文化,其桥梁也是古彝语,三星堆玉石铭文也就此绕不开了。但,有图文的玉石器,十年来都流布民间,所以,才有了前不久厦门的“三星堆玉石文化研讨会”,由热心的民间赞助发起,有海内外学府大儒参加,想看能不能找到研究的新路。事后经个别媒体“矮化”处理,遂沸沸扬扬,患了“文化”敏感症!
    这里的“文化”,牵涉最深的内容,依我看也就是玉石文字。揭橥于世,多在坊间,也就是说没“ 坑口”,虽有跃跃欲试者,也只能望而却步。说来也怪,红山文化著名的C形龙、保利集团纪禹功的青铜器等国家重器都没坑口,却仍能登大雅之堂,而民间三星堆要拿文字说事却犯众怒,想来该是背景不同,却占了好沽名者的要津,当然虚弱。但民间所发现的两千以上不同的文字——肯定不会有虚弱的表现。有明眼的专家认为,这些玉石文字应该是甲骨文之后,所发现的最具规模的上古文字系统。彝族学者阿余铁日甚至还有“彝文字和汉文字越古越同源”的论证。
甲骨文之前有没有文字
    三星堆玉石出土,要追溯到1927年代的燕道诚,故事尽人皆知。其实,真正讲故事的不是燕氏,而是那些围绕玉石器,关注华夏五千年文明史的人,包括许多外国人,如桑志华、德日进、安特生等。最重要的还是李济在安阳、二里头的发掘,让甲骨文成为最终的事实,让章太炎闭了嘴。李济认为,甲骨文字决不是原始的,无疑在此之前有个很长的历史发展时期。
三星堆发掘,开始非常民间化,1930年代包括董宜笃牧师、军人陶宗伯、好古的罗县长、华西大学美籍教授地质学家戴谦和,随后才是华大博物馆馆长美籍教授葛维汉、副馆长林名均。通过后者,远在日本的郭沫若也知道了此事,并回了那封著名的信件。信中最重要的一点便是强调探索四川史前文化和周边地区文化接触的重要性,也谈及甲骨文中就有“蜀”称。没想到,一语成谶,直到现在,多数论及三星堆也都难逃此旧窠,与器物的辉煌不符。
    笔者陋见,阻碍健康研究略有两个原因:一关乎理念,二关乎器物,两相交恶,又导致更坏的循环,欲罢不能。
所谓理念,就是“中华大统一观”,或“中原文化先决论”。有不少人爱用《蜀王本纪》的“椎髻左衽,不晓文字,未有礼乐”来证明这点。但就笔者由南到北所见,民间庋藏的抚五弦琴、习族礼、鼓乐舞的造像,足可消“未有礼乐”之说。扬雄言“不晓文字”,因为时代隔膜,不消说他,就是孔子,距夏更近,也曾感慨言夏资料不足。从中看出,论证所需文献之重要,包括典籍,也包括器物。
    商周为西方承认,因有甲骨卜辞,而夏朝就得费功夫了,因为没发现文字。为此,一国倾全力又押在了偃师二里头,但除“夏商分界”、“西亳”一类假设,至今还没听说发现了甲骨文之前的文字。而夏不能证,“夷”也就仍然会被“华”给遗忘。可惜,这些关注,因器物之便,又默默地肇始民间,想想发现甲骨文当时的窘况,谁又不能释然。
三星堆之谜关键在文字和图识
    从燕氏到现在,民间收藏可分两个阶段:上世纪20年代到90年代为一段落。燕家出土400 件,大多流布民间,异地和国外恐怕都有。民国要人陈立夫当时在重庆所得神人面具,就是其中之一。美国芝加哥美术馆收藏了一件捆绑俑。台湾故宫博物院藏有三件三星堆玉器,估计是后来流失出去的。包括日本、新加坡东南亚诸国。
    说没发现文字恐怕有误,当地文管所就收有铭文的青铜器。二号坑青铜C型人首额头上,有“H” 符号,据研究,就是“风”姓氏异体字,也就是古籍所言“ 尧教化及雕题蜀越”中之雕题人的文字,所谓“雕题”,就是额头上刻字者。王家祐从战国至西汉的文物上分别辑录有一百五十余种图像文字,后被称作“巴蜀图语 ”,但和我所见到的玉石文字并非同一书体。
除王家祐、卫聚贤外,研究巴蜀文字的还有蒙文通、李学勤、李复华、童恩正、钱玉趾。王家祐和李复华撰文认为,巴蜀符号具有看图传语的功能,并提出巴蜀方块字与夏有关,是夏人先祖西凌氏文化。钱氏撰有《古蜀地存在过拼音文字》的论文,认为巴蜀符号实为拼音文字,和古彝文有关。
    1990年代文物开禁,三星堆玉石器也就此不断流向社会,于是进入第二阶段。最初广汉有几个藏家。稍晚,成都的张思勇遂规模最大。外地收藏较多者是北京、深圳、广州和香港。成都、重庆约有三十来位。而首先把注意力引向玉石文字的,是张思勇和梁氏合著未出版的《古蜀玉石文藏品选》,表明民间已清醒意识到,欲破三星堆文化之谜,关键在文字、图识。官方研究器物之缺失,恰恰又是许多人固执己见,无视坊间努力,诋毁民间收藏的恶果。
                                                    --- 未完待续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3

549

主题

4696

帖子

5005

积分

上尉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5005

IP属地:湖北省襄阳市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襄阳市 2021-12-29 16:44:45 | 显示全部楼层




  彝族学者阿余铁日 与他破释了一枚古玉玺印,用彝文直译即“鹰眼守家”图

    对比彝族学者阿余铁日破释的一枚古玉玺印的“鹰眼守家”,与三星堆龙印文字笔画,根本没有一点可比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山东
精华
3

549

主题

4696

帖子

5005

积分

上尉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5005

IP属地: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

 楼主| 发表于 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 2021-12-30 11:56:52 | 显示全部楼层

质问:阿余铁日“鹰眼守家”玉印与三星堆龙印青铜龙印字都不像有啥关系?

本帖最后由 卧马居 于 2021-12-30 19:30 编辑



质问:阿余铁日“鹰眼守家”玉印与三星堆龙印青铜龙印一点不像会有啥关系?

文/卧马先生(李敦彦)


彝族学者阿余铁日 与他破释了一枚古玉玺印,用彝文直译即“鹰眼守家”图


    三星堆龙印的蝌蚪文,印文字迹笔画,有象形文字、甲骨文笔意?
    甲骨文与中国象形文字、金文、篆隶、一脉相承,大部分甲骨文虽然演变几千年文字笔画任然有共性字意相通。就三星堆龙印而言,与彝文“鹰眼守家”应非一个语种、非同一个语言体系之外、连印文字迹、书写笔、一点画都不相同的两方印,放在一起会发现问题很严重?真不知道彝文研究专家如何说三星堆龙印一定是彝文?凭什么用写的不一样的彝文去破译三星堆龙印文字为玉印的“鹰眼守家”-----------?
    质问:凉山州彝文研究专家阿余铁日“鹰眼守家”玉印与三星堆青铜龙印字都写的不像两者会有啥关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在本网BBS上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应当理性、文明,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