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后发制人” (作者单位 武汉市新洲区第四中学) 战场上,讲的就是抓住战机、抢占先机,从而一举掌控战场的主动权。因而,就有了由“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而来的成语“先发制人”,也有由“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而来的成语“先下手为强”。这些成语都说明了在战争的进程中,抢占先机的重要性。 然而,事实上,战争的双方不可能都达到“先发制人”的目的。因此,“受制于人”的一方,也不会坐以待毙,他们必定要寻求突破口,寻找战争的转机,进而达到化被动为主动的目的。这就是成语所说的“后发制人”。 在古今中外的战争史上,“后发制人”的战例也并不少见,而这其中的“经典案例”,当属三国时发生在吴蜀两国之间的夷陵之战。 公元219年,孙权趁关羽倾巢而出与曹魏集团争夺樊城之际,派大将吕蒙袭取荆州。尔后,“大意失荆州”的关羽又兵败麦城、殒首临沮。 远在今四川的刘备,得知荆州已失、关羽兵败被杀,称帝后不久,便不听丞相诸葛亮等大臣的劝阻,起倾国之师攻打吴国,为关羽报仇。孙权在几次求和都遭到刘备拒绝的情况下,毅然起用年轻的书生陆逊为都督,前去抵御蜀汉军队。 接受重任的陆逊,通过对双方兵力、士气以及地形诸条件的仔细分析后,认为刘备兵势强大,居高守险,锐气正盛,吴军应暂时避开蜀军的锋芒,采取后发制人的策略。于是,他果断实施战略退却,一直后撤到夷道(今湖北宜都)、猇亭(今湖北宜都北古老背)一线,然后在那里转入防御,遏制蜀军的东进,并集中兵力,相机决战。因此,吴军完全退出了高山峻岭地带,把兵力难以展开的数百里长的山地留给了蜀军。 由于陆逊的坚守不战,刘备企图以优势兵力速战速决的图谋破产了,蜀军将士士气逐渐转向低沉。而六月的江南,暑气逼人,蜀军将士更是不胜其苦。刘备只好将水军舍舟转移到陆地上,把军营设于深山密林里,依傍溪涧,屯兵休整,准备等待到秋后再发动进攻。 陆逊看到蜀军士气沮丧,认为战略反攻的时机业已成熟。由于当时江南正是炎夏季节,气候闷热,而蜀军的营寨都是由木栅所筑成,其周围又全是树林、茅草,一旦起火,就会烧成一片,于是陆逊决定采取火攻的战术。陆逊命令吴军士卒各持茅草一把,乘夜突袭蜀军营寨,顺风放火。顿时间火势猛烈,蜀军大乱。陆逊乘势发起反攻,吴军进展顺利,并且用水军截断了蜀军长江两岸的联系。刘备见全线崩溃,逃往夷陵西北马鞍山,命蜀军环山据险自卫。陆逊集中兵力,四面围攻,又歼灭蜀军近万之众。至此,蜀军溃不成军,大部死伤和逃散,车、船和其他军用物资丧失殆尽。刘备乘夜突围逃遁,被吴军追逼,几乎被擒。后来好不容易才逃入永安城中。 就在陆逊要向蜀军发动进攻之时,其部下将领都反对说,如今蜀军已深入我国五六百里,占据了险要地势,加强了防守,现在进攻不会顺利。陆逊则回答说说:“刘备是个很狡猾的家伙,再加之经验丰富,蜀军刚集结时,他思虑周详,我们无法向他发动攻击。如今蜀军已驻扎很长时间,却仍找不到我军的漏洞,将士疲惫,心情沮丧,再也无计可施。现在正是我们对他前后夹击的好机会。” 陆逊和他的部下的这番对话,道出了后发制人的原因和方法。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充分利用国外的技术和资金,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发展我国的相关产业,在我国科技工作者的接续奋斗之下,中国科技实力实现了从跟跑到并跑领跑的历史性跨越,国产大飞机、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等重大成果层出不穷,引起了某些发达国家的恐惧。这其实也是后发优势带来的“后发制人”的结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