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用微信登录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搜索
查看: 12707|回复: 0

[今日老河口] 转发铁苇2011博客文章 浅说老河口“宋长城”

[复制链接]
来自
湖北
精华
3

549

主题

4696

帖子

5005

积分

上尉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5005

IP属地:湖北省襄阳市

发表于 湖北省襄阳市 2021-12-31 11:55: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卧马居 于 2021-12-31 12:14 编辑


转发铁苇2011新浪博客文章:【探佚述评之一】浅说“宋长城”
《 楚方城 董耀会 博客截图 》铁苇 宋长城 截图.jpg
原文链接:http://blog.sina.com.cn/u/1876479970
    在老河口的地方文化中,所谓的“宋长城”显然是一条重要文化信息。它虽然早已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热议,但时至今日,并没有过硬的实物,也没有严谨的文字,来佐证它的最起码的成立与否。有感于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张英芳先生对地方文化继承发展的赤诚、执着和奉献,我不揣浅薄,紧步乡贤,将自己对“宋长城”的短浅之见写下来,以求教于大家。
【关于宋长城之说的虚妄】
    宋长城之说,应该属于历史存疑,今则乌有之事。
    因为,终赵宋三百余年,根本没有修长城的记载。直白地说,当年的统治者就没有修长城的理念,也没有颁布下发过此类有关的法令或诏书。这一点已经是学术界的基本共识。现在从百度网上搜出的两条有关文字,当然也只能是仅备存疑。不论所言是实是虚,也不排除将来还有可能出现重大考古发现,但至少截自目前,提到宋长城之类的论断,还是应该以谨慎为要,以免贻笑大方。
    百度网上的两条文字,均具新闻报道性质。其一是山西省岢岚县境“从县城东山至王家岔乡的古长城为我国独一无二的宋代长城”,“长达30公里”。其二是“宋长城位于湖北省老河口市袁冲乡与河南省邓州市、淅川县的交界处”,“全长30多公里”。山西岢岚的是不是宋长城与我们没有大关系,不去说它。只看涉及到我市的这一条30多公里的被宋长城,它的真实性和历史性到底如何。
网上的文字中说“据《说岳全传》和《正德光化县志》上记载,岳飞和金兀术统帅的两国大军,曾在这里进行过一场‘三尖山战役’。得胜班师之际,岳飞觉得这里‘上接关陇、旁通巴蜀、界连邓淅、屏蔽襄樊’,为兵家必争之地,遂令部将修筑沿边防墙并营盘,派兵据险守之,数度成功抵御了金兵南侵,也留下了如今的遗址。”如果仅就以上文字中所引的两本书作证,所谓的宋长城之说就根本不能成立。
    一是小说、故事、传奇绝不能当作信史看待,这是最起码的史学常识。二是所引《正德光化县志》一书,因没有引文,当然也不足采信。经本人核查《正德光化县志》,其中并无有关岳飞在光化修长城的记载,或者是岳飞在光化留下的言语行迹。但岳飞是否在光化抵抗过金兵呢?
    再查《宋史·卷365·列传第124·岳飞·子云》条,书中记载岳飞在绍兴四年曾受命出兵先后收复郢、随、襄阳、邓州、唐州、信阳等六州失地,提出了著名的“营田”之议。但戎马倥偬,收复襄阳之后紧接着的是攻克邓州、唐州和信阳,然后直接移屯鄂地(即今之鄂州),转回了江南,并受封武昌县开国子,有了爵位。第二年,岳飞即受命前往太湖破杨么,离开了他的屯兵之地。
北宋时期光化属内地,用不着修长城。绍兴11年末,岳飞屈死。
    在这之前,光化这一带属宋金两国军队拉锯争锋之地,根本谈不上谁想修或者谁能够修长城。如果一定要说南宋的岳飞在此修了长城,那肯定是为了守南宋之地。然而,光化一带是什么时候成为南宋边地的呢?
    《正德光化县志·卷1·封建沿革表》载“高宗绍兴十一年称臣,于今,以邓州西南四十里外属光化军,为宋沿边州城”;又《宋史·卷30·本纪第30·高宗6》中载“是月,与金国和议成,立盟书,约以淮水中流画疆,割唐、邓二州界之,岁奉银25万两,绢25万匹,休兵息民,各守疆土。”上文中的“是月”即指高宗绍兴十一年十一月。从以上两条文字可以看出,光化一带是在南宋绍兴11年之后才划定的边疆之地,但当时和之后的史志文献中,并没有任何驻军修筑长城的记载。
    至于前文所引百度网上那条文字所说的“三尖山战役”,在《正德光化县志·卷1·封建沿革表》中记为“宁宗嘉定十年,金乌古论庆寿分兵围光化军。诏京湖制置使赵方措置调遣,便宜行事。方增益戍卒,命扈再兴由光化境出砦于三尖山。金人大败。”砦者,寨也。宁宗嘉定十年是公元1217年,此时,距岳飞遇难的1141年已远隔76年,即便只是边砦的围栅,也不可能是岳飞修筑的了。
网上文字中所记载的岳飞所言“上接关陇、旁通巴蜀、界连邓淅、屏蔽襄樊”诸语,也肯定不是出自岳飞之口。至于是何人所言,引证既伪,其本身的真实与否,已无进一步求证必要。
    更何况,多长的城墙才可以称之为长城呢?虽然没有“钦定”“御旨”,也没有国标和世界标准。但这绝对不是小朋友搭积木,诸葛亮坐城楼,大嘴一张就可以定它一个长短大小的。《中国大百科全书》中的定义为“呈一字形布置的连续不断的城墙”。现在所谓的两处宋长城,均不超过30公里,且相隔遥远,各自为阵,孤零零一截残垣断壁,无系连,无后续,无其它相关配套设施,连一个小国的边城也算不上,充其量不过一段要塞石墙、战场鹿砦而已,长城之名岂可随意妄称?以此类推,岢岚“宋长城”胡底尽知。
    因此,关于本地的“宋长城”的人云亦云可以休矣。一是宋代根本不修长城。二是没有岳飞在此战斗和带兵修长城的史料。三是本地所谓的宋长城,从方位上看也不符合当年宋金两国在此呈东西对峙的现实。且长短区区30公里上下,也实在不符长城之名。
可悲的倒是,宋绍兴11年11月底宋金议和,史称“绍兴和议”。12月底宋高宗即迫不及待地“自毁长城”,杀死了一片丹心精忠报国的大英雄岳飞。风波亭上莫须有,血腥之气丝丝可嗅,今天提及依然令人心寒。
【关于宋长城之说引起的思考】
     宋长城虽属不议之议,但放开历史的视野,就会别开生面,柳暗花明。被错认为宋长城的横亘绵延在老河口、邓州、淅川交界之三尖山一带的断壁残垣,  竟然正是一段号称“中国长城之父”的楚长城的孓遗。
    ①史实——鲁僖公四年(公元前656年),齐国率诸侯兵侵蔡,胜而伐楚。楚成王命屈完入齐师谈判。齐侯让屈完观兵威之盛,说:“以此众战,谁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屈完回答他说:“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齐侯于是与楚盟而兵退。《汉书·地里志》中有“南阳郡叶,楚叶公邑,有长城,号曰方城。”以上是有涉于楚长城最早的文字记载。
    长城一词即从楚方城之称转来,由指称边城的“点”的特征,转化为指称边城“长短”的特征,根本的原因就是因为长城是较长的边城。②近时考古的有关资料——公元2005年版《邓州市志·卷23·文化·第7章·旅游》中提到“杏山楚长城”,并记有“2000年5月,经中国长城学会会员考察,确认为战国楚长城。”一段文字。认为楚国在此修筑长城是因为“公元前312年,秦楚在丹阳大战(长城正西十里处),秦斩楚军8万人,楚大败,惧秦,遂在丹阳之东杏山上建长城。……以前有人说此建筑是南宋孟珙抗金长城,非也。宋代不修长城已为专家定论,抗金应是东西向防北部金的工事,与此长城方向相悖。杏山长城是楚长城无疑。”
    2010年11期《文史知识》“探访楚长城”一文中写道:“2010年3月9日新华社报道:‘河南省文物局、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用考古学方法找到了楚长城,确定了部分楚长城的地里位置和走向。’”又说:“楚长城应是始筑于楚成王元年到楚成王十六年(前671——656)这十几年间,战国时又有重筑和展筑。直到公元三世纪初,南阳盆地一带被秦、韩、魏等国占领,楚都东迁,楚长城才成为历史,它作为楚国北方重要军事防御工事存在了近四百年之久。”
    在百度网上,有关楚长城的资料较为系统完善,其中提出古楚长城有多条线路,而与我地有关联的应是其西线一路。具体描述如下:“中国长城学界资深学者罗哲文先生在其《长城》一书中写到:‘关于楚长城的建筑形式,由于保存的遗址尚未查清,目前尚不能确证,但从历史文献记载上我们还能得知一些情况。’”“今邓州市西南隅与淅川县交界的杏山上,也新发现一段长约30公里的长城遗址,其间有军营石墙基遗址百余间,有多处烽火台,有的地方长城呈纵横交错之势。长城北部为丹江水库,即楚始都丹阳所在地。这一发现,为罗哲文先生提出的楚长城西线南起湖北竹山县提供了依据。”
    “楚长城的位置,根据历史文献记载,它的西头从今天湖北的竹山县,跨汉水辗转至河南的邓县,往北经内乡县,再向东北经鲁山县、叶县,往南跨过沙河直达泌阳县。总长将近一千里。”
    “其西线,大致自湖北竹山县起,向西北交于淅川县、邓州相毗邻的杏山,入邓州市东北的穰县故城,再转向西北,逾湍河,经内乡县郦故城,连西峡、内乡两县间的翼望山,复折向东行,沿伏牛山脉入与南召县;西内线循镇平、内乡交界北行到南召板山坪镇周家寨(金斗关),再向北抵达乔端镇野牛岭关。”
     “楚长城的相对长度约一千六百余里,绝对长度难以数计。”
    以上网络信息,也或多或少反映在有关的地方志书上,成为相互印证。
    已经不用再多举例,基本可以判定的是:●在我市袁冲乡纪洪岗一带山岗上的古代城垣遗址,就是楚长城西线的附属城垣。●楚之后的两千多年里,西线楚长城曾多次作为关塞要地的防卫墙砦而发挥战争的作用。●仅就边城边墙的历史和功用来说,所谓的宋长城与确实存在的楚长城已不可同日而语。
【应该具有的言行】
    一、在本地一切有关的文化信息中不再持宋长城一说。
    二、应对楚长城形成共识,并积极作工作,认真考察光北一带的地形地貌,在审阅核实大量史志笔记等有关资料的基础上,编写本市内楚长城介绍文本。
    三、汉水连天河、伍子胥、欧阳修等等较为重大的史迹和传说,都应以严谨审慎的态度,做好调研工作,编制尽可能详实的文字资料,与楚长城一道,构筑起它们之间相互关联的历史脉络,以利整体联动,言之有据,言之有物,言之有道,为深入开发老河口的旅游事业提供历史文化内容。

   注:关于楚方城、宋长城的重大学术问题,建议不管是媒体、研究学者,还是应该用学术的方式来全面综合研究解决,谨言慎行,不能自以为是的轻易忘下结论。汉水是决定楚方城军事防御设施在哪儿的关键证据。十年之后,因为老河口史学研究界多年考察,在与各地楚长城研究专家唇枪舌剑的激烈争论中,汉江以东的老河口汉水楚方城的研究发现,汉水之滨的老河口楚方城研究以压倒性的绝对优势,力压远离汉水300里外的河南南阳方城县、南召县、平顶山市叶县等楚方城各说,得到各界楚长城楚方城研究专家的一致认可,取得两千六百多年来楚方城研究的重大进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本网BBS上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应当理性、文明,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