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用微信登录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搜索
查看: 13538|回复: 0

[今日老河口] 2013-2022 《中国楚方城考察研究报告书》(系列之三楚方城圈定楚国丹阳)

[复制链接]
来自
湖北
精华
3

549

主题

4696

帖子

5005

积分

上尉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5005

IP属地:湖北省襄阳市

发表于 湖北省襄阳市 2022-1-3 13:31: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卧马居 于 2022-1-3 13:54 编辑

2013-2022《中国楚方城考察研究报告书》(系列之三楚方城圈定楚国丹阳在老河口)
文/卧马先生(李敦彦)
三、汉水之滨的老河口楚文化考察意外发现楚方城楚长城研究终现曙光
    老河口楚方城的研究发现,并不是建立在仅发现了几段石磊城寨那么简单。
明清《光化县志》记载“春秋为楚阴”及“楚国收阴,阴入于楚”图
2018年2月12日首次厘清今天的县多是古代一个诸侯小国的酂县阴县为楚国阴国并且绘制楚国阴国疆域图
2016年5月3日首次以汉水、古丹水之北、二劈山脉为据精准绘制五十里丹阳四至图
楚国攻灭诸侯临国列表图
春秋早期楚武王与屈瑕伐随伐绞伐罗等圈出楚国丹阳及楚临国疆域国
    老河口的楚方城的研究发现,建立在全方位系统研究八百年楚国迁徙演变与楚国历史相符的基础之上;建立在老河口古为阴国,春秋早期楚厉王服陉隰收复阴国《光化县志》记载的楚国收阴,阴入于楚;建立在发现楚文化源头在老河口、准确发现以古丹水为界的五十里楚国丹阳四至;建立在百里古汉水东岸沿老河口七里岩、傅家寨、牛头山、马头山、蛮子湾、五座坟山脚南下的流向,建立在系统研究发现战国为酂县阴县之前为楚国阴国,建立在已经发现的楚武王陵、楚文王楚成王墓在老河口霸王坟出土文物证据基础上,建立在与春秋时期楚临国谷城县的谷国、丹江口的绞国、淅川县鄀国、邓州市邓国、襄阳鄾子国、南漳县卢国、宜城市罗国、随州随国、南阳市申国、十堰古庸国、荆州沙洋纪南城古权国那处等等诸侯临国山水、疆域、地理、历史事件均一致相符大历史框架和楚文化大背景的基础之上进一步纵深研究的结果。
    因为秦始皇统一六国焚书坑儒等原因,灭楚后的历史记载非常少,司马迁虽在《史记》中记载了楚国丹阳,但因记载过于简略两千多年至今一只没有一个史学考古大家能够准确的找到五十里楚国丹阳在哪儿的准确方位确址。但是从一件件被楚国灭亡的诸侯国临国为寻找楚国丹阳提供了很多有价值的历史线索。如楚熊渠西征庸南伐杨越、楚武王灭权的历史,告诉你,楚国在古庸国之东荆州沙洋之北;与楚国订立城下之盟的绞国证明,楚国在绞国之侧;朝秦暮楚的成语证明楚国在秦鄀之外与古为鄀国的淅川县为邻;鄀国盗牛(灭犊)的清华简记载,证明楚国鄀国一步之遥;楚武王伐随的随州大量的考古发掘出土文物证明参观在随州之北;楚文王伐申灭邓的“噬脐莫及”历史典故,证明楚国一定在申国南阳市邓国邓州市之西侧,谷国的谷城县在汉江之西等等,一桩桩一件件楚国与临国之间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把楚国的包围圈逐渐缩小,再用减法,把一个个被楚国攻灭的诸侯国去掉,会发现五十里楚国丹阳地仅剩下古为阴楚之地的老河口了。
    正是老河口在掌握了这么多与楚临国历史相符证据之后,我们才在发现楚长城寨线索基础上全方位深入考察系统研究曾经吓退无数来犯之敌守卫楚国边塞国门数百年的楚国重要军事设施楚方城。也正是老河口楚方城研究发现让迷失两千年的楚方城研究终现曙光。
                                     2022年1月3日 于湖北老河口 卧马居
2015年4月21日首发原文:楚长城圈定楚国和丹阳只能在老河口(图)
文/卧马先生(李敦彦)
《新浪网》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792a2a0102vkun.html
    近期对老河口境内的楚长城,作了初步的摸底考察,发现了老河口境内袁冲乡的大山寨到洪山嘴境内的三尖山、姚寨、王寨等楚长城遗踪。为了真正弄清老河口“楚长城”的来龙去脉,对关于楚国“楚长城”进行系统研究后有重大发现,发现楚长城是早期楚国的疆域界限外另有“悬机”,“楚长城”的国门界限准确的圈定早期楚国丹阳,只能在楚长城以南,汉水、丹水、淅水、蒿堰河和排子河之间的老河口,并找到无可争议的历史证据。
参看:楚长城、汉水、丹水、排子河圈定的早期楚国丹阳 图
    历史上是没有关于“楚长城”记载的,楚国只有“楚方城”。“长城”一词最早见于史籍记载的是《管子·轻重》篇,文章中有“长城之阳鲁也,长城之阴齐也”句,根据公元前719-公元前645年的管仲生平和公元前685-前643年在位的齐桓公推断,此长城是齐长城。不管它早晚与楚长(方)城无关。
    “楚方城”的“方城”一词,最早出自公元前656年《左传·僖公四年》楚大夫屈完的“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句。从这个历史记载看楚方城应该早于公元前656年。而屈完言下的“方城”没有详述,究竟是山名、城邑名、关塞名还是长城名,自晋以来,一直受到学者关注,尤其是近代以来,随着楚长城研究的不断深入发展,认为春秋时期楚国已经修筑的“楚方城”是我国最早的“楚长城”的观点已成为学界主流观点,但至今尚无定论。也因为“楚方城”中有“方城”,也建有方城的所以南阳“方城县”就非常重视“楚方城”的研究,招徕了国内长城研究专家对方城境内的“楚方城”进行了文物考古似的深入研究,很多专家学者在没研究清楚国历史和方城历史的情况下,断言方城县境内的楚方城是“中国最早的楚长城”?
     过去的每一秒都是历史,过去的历史是任何人都改变不了的,在历史问题研究中,历史是老师历史是不会说假话的镜子。查一下方城的历史沿革会发现,方城县最早并不叫方城。方城春秋时是楚地,秦于此置阳城县,汉改称堵阳县。北魏始县方城县,后废置无常,至宋复置。金于此置裕州,领方城、舞阳、叶三县。明废方城人州。明清均属南阳府。民国2年(1913)裕州废,复置方城县。
因为楚时修筑的长城叫方城而得名,可见南阳方城县名于建楚方城之后。虽然方成境内有以大关口为主的土筑或石垒楚长城39公里,但方城县没有早于楚方城的相关历史。古代城和池是唇齿相依的关系。方城大关口到丹江与汉江交汇的丹江口市的汉江直线距离180公里,大关口与淅川境内的丹江直线距离150公里,与楚大夫屈完言中的“楚国方城为城,汉水为池”的汉水相距离甚远。
   另外楚国境内除了南阳“方城”外,湖北竹山县和平顶山市叶县等地的楚长城都叫楚方城。唐《括地志辑校》记载:“方城(山)在房州竹山县东南四十一里。其山顶上平,四面险峻。山南有城,长十余里,名为方城”。
    《括地志》卷四记载:“方城山在许州叶县西南十八里”。而竹山县公元前656年时还不属于楚国,因为古为庸国的竹山县,是在公元前610年被楚灭亡后才成为楚国附庸国的。所以关于竹山县的楚方城与屈完说“楚方城”的晚了46年,即是早于公元前656年竹山建有方城,也不能叫楚方城。
    而叶县的楚方城离汉江180多公里,与汉江也相距太远。关于楚国的“楚方城”还有一个特点是“楚方城”基本都建在山顶比较平的平顶山上,所以“方城”和“平顶山”也有不解之缘。而最有意思的是河南平顶山市居然是以建在“山顶平坦如削”的平顶山下而得的名。只可惜平顶山山上没有最能代表楚方城的平顶山寨。而平顶山市的平顶山公园上即是有山寨和楚方城,离汉江河直线距离也218公里了,距离更远了。
    综合考察,东西南北四边有寨门的老河口袁冲二劈山上的鸿磐寨山寨,就建在二劈山的平形山顶上,鸿磐寨其实就是一个标准的方城山寨,综合历史上关于各地的楚方城旁的方形山寨分析,楚国“方城”的“方”和“城”,并不是“方城县”一样的连贯性词组,“方”和“城”应该是各有所指的。“方”应该是指围绕山险边地离城桓不远、多建在平顶山上的兵营山寨。“城”才是沿山峰而建的土石城墙。再高的城墙离开山寨都将失去它的防御功能,构不成“楚国方城”的防御体系。
    《礼记·礼运》:“城郭沟池以为固”。《汉书·王莽传赞》“城池不守,支体分裂,遂令天下城邑为虚”。城池在古代指城墙和护城河外“城和池”是“唇齿相依”的依存关系,综合分析,方城之城和叶县的方城离汉江之滨的楚国太远,仅有城没有护城河,是不具备“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的防御功能的。而老河口的楚长城就完全不一样了,从邓州的杏山、朱连山楚方城,到袁冲乡大山寨、到洪山嘴境内的三尖山、姚寨、王寨,依山据险修筑城墙和楚方城山寨,绵延三十公里向西一直到汉江,楚长城以西、以北、以东分别有汉水、丹水、淅水、蒿堰河和排子河环绕,江山和楚方城铁桶一般拱卫着襄阳以北百里江山。真正具有了屈完言中的“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坚不可摧的强大防御功能。

    了解八百年楚国历史的应该知道,楚国最早建方城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楚文王打破商周以来的世袭分封制,吸取周王朝所分封的诸侯威权日重后,周王的权力被架空,藐视王室,中央政权,名存实亡的经验教训,楚文王一改间接统治为直接管理,最早在楚国创立县制开始。
      从公元前741年间楚武王灭今湖北荆门市的权国之后,设权为县,并派大夫斗缗为县公(长),出现了县制的雏形开始。公元前687年,楚文王伐今河南南阳的申国,申国的国君原是周宣王的大舅。服申之后,文王曾想复申之国,使之与楚结盟。但楚令尹彭促爽从分封制的历史教训与申的地理位置考虑,建议楚文王灭申而设县。以后又灭掉今河南省息县的息国而设县。从公元前687年楚国创立县制至今的县市已经沿用2700多年了。这就是《左转》所说的:“彭仲爽,申俘也,文王以为令尹,实县申、息。”
      “县”的意思《说文》解释:“县,悬也“。意思是指悬于国门之外的军事据点。申、息北接中原,东连淮夷,正是楚国的北疆门户,悬于楚国门之外的边防要塞,是楚国挥师北进的桥头堡。从公元前687年楚文王伐申国、伐息国,在河南南阳建申息设县看,南阳方城、叶县之属于,都在早期楚国国门之外无疑。
      从楚国初创的县制的特点是,楚王对县公、县尹有任命与调遣的权力,它不是世袭之官,没有铁饭碗的。如楚文王最先派遣的彭宇为第一任申公,其后申公屡易其姓。楚王可以直接从县邑征集军队。楚王可以直接从申息调兵谴将,可以如楚王左右臂指挥。另外楚王可以直接从县邑征集赋税。设县之后,土地占有形式,赋税制度都发生了变化。县邑是楚王的直属辖地,也是征收赋税的基地。楚国创立县制后把地方的政治、经济、军事权力都集中到国君的手中。为全国的政令统一与中央集权开创了历史的先例。
     ------------------------   ----------------------------------------
     刨去这些被楚国所灭的诸侯国,悬与楚国国门楚方城以外的南阳县、邓县、息县、平舆、淮阳、上蔡、襄城、舞阳、宝丰、叶县等20个河南境内的诸侯国后,再刨去早期楚国所灭的谷国谷城县,刨去屈瑕所灭的郧县麇国、丹江口的绞国、随州的随国、宜城的罗国、襄阳的卢国,公元前610年楚庄王灭的庸国,就只剩下秦楚界外楚长城脚下、汉江、丹江、淅水、蒿堰河和排子河之间的老河口了。了解了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之弟的楚文王创立县制的这一段楚国的辉煌历史后,会发现,”中国长城学会“关于中国最早的楚长城在河南方城的一系列论断都是错误的。
     因为南阳县、方城县、邓县、息县、平舆、淮阳、上蔡、襄城、舞阳、宝丰、叶县等20个河南境内的诸侯国,永远都只能是悬在楚国国门之外的楚国方城,永远都不可能进入楚国的政治军事和文化的中心地。从楚方城邓州杏山楚长城、朱连山楚长城,和老河口袁冲、洪山嘴境内的大山寨楚长城、三尖山、王寨等“楚方城”所圈定的地理位置,可以准确清楚的看到早期楚国丹阳地望和楚国的疆域范围。所以“楚方城”的历史、楚国历史都是考证楚国和丹阳的铁证。屹立在秦楚界上2700多年的“楚方城”见证了八百年楚国的兴衰史。
参看《荆楚网》原文完整篇:
                                        2015年4月21日 于老河口 卧马居
    欢迎继续关注2013-2022《中国楚方城考察研究报告书》(系列之四、五、六、七、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本网BBS上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应当理性、文明,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