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刘南陔 于 2022-1-17 06:40 编辑
荆门刘家集刘氏房族分布情况初探 房即家族的分支,有亲房本房、近房远房之别。各姓氏分房的情形都不一样。 荆门九龙庵始祖叶本生有九子,九子后裔分居不同地区,为厘顺家族关系,而后分成九房。叶本六子思奇、八子思元无后,叶氏虽号称九房,其实仅七房而已。 荆门五里铺两河口刘家嘴刘氏始祖刘顺与唐真同庚,二人深相结义,一同迁至湖北。而唐真后裔念先人结盟之好,唐刘永为一姓,世世和睦如故,后刘(唐)氏分为八房。这八房虽同为刘姓,但并无血缘关系,而且使用派名也不相同,上祠堂字派为:“志士中原启,文运自天开。本立能生道,广昌英俊才。五常三纲胜,众坤保和谐。”下祠堂字派为:“万金守定宗祖德,光明正大应保承。绍继汉世从元起,玉庭文字在后兴。” 刘家集刘氏房族分布情况是怎样的呢? 据民国元年重修《壬子年小七房纪事簿》载:荆门刘家集刘氏“大房在城北乌门洞、乌盆冲。二房在沙洋罗汪岭。三房在九龙庵庙塆,族长刘士相、刘兆清。四房在兴隆余树庙,族长刘士钧、刘云锴。五房在梨树角塆堰,族长刘运概、刘松桥。六房族长刘世祥。大七房族长刘和轩、刘友林。八房在下面曾庙西,族长刘运金。幺房在宜昌。”《壬子年小七房纪事簿》还记载:“刘淮有七个儿子名叫纪、士、光、登、养、于、恒。”但房设却多达十个(大房、二房、三房、四房、五房、六房、大七房、小七房、八方、幺房)。显然刘家集刘氏设房与荆门九龙庵叶氏不一样,不是按刘淮儿子后裔分设的。 查阅《荆门州志》(乾隆十九年舒成龙纂修)载《东七图适中刘家集至州八十里》图,刘家集三字加有方框,表示刘家集是荆门州南八十里的中心集镇。图中配有文字说明,此处东抵九龙庵、南抵谢家台、西抵深港、北抵洪家湾。《壬子年小七房纪事簿》记载的九龙庵就在此范围内,而余树庙、梨树角、曾庙因其地名小,虽未标注,但亦在此范围内。由此推断,刘氏分房与其后裔居住地域有较大关联。 为考察刘家集刘氏房族及分布情况,我们还收集了几种不同的刘姓版本的族谱,抄录了一些刘氏碑刻,有了许多发现。 一是今人根据丙子(1936年)族谱编写的《五房族人登记谱》。此谱载“我们五房人等,老祖在南面赵集东,罗集西有坟墓。老祖道一道兴二弟,日后又迁移到柴集南五里路弯堰角梨树塆住。” 二是《刘传隆碑文》。碑刻在九龙庵庙湾南墓地,碑文载有“三房源永传宏世运昌承光耀祖宗”等文字。庙湾不远处,有一自然村落名“三房塆”,这些都与《壬子年小七房纪事簿》对三房、五房后裔分布的记载完全一致。 三是《大七房族谱》。此谱由刘运锦(1919-2000)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根据《故高祖妣宁老孺人墓碑》撰写。谱中记载大七房先祖的后人大都居住在柴家集、九龙岗、荆条港一带。 四是在续谱建群后,有称四房的宗亲,居住在楚河村,楚河村地处兴隆岗。有称八房的宗亲,现住地在沙洋县拾桥镇境内,这部分宗亲是在修建金鸡水库时搬迁过去的。《壬子年小七房纪事簿》载:“八房在下面曾庙西。”经多方查证,曾庙在金鸡冢子东南,早已圮毁,至今遗址地貌尚见。这再次印证了《壬子年小七房纪事簿》对四房、八房记载的可靠性。同时,有入群宗亲称小七房的,居住在朱庙村、三清村的,至此刘家集刘氏房族的分布情况大致明朗起来了。 五是乌盆冲刘氏族谱的今人抄本。其序称:“元末明初,红巾造反,湖北军民逃离殆尽,是江西来祖,所传始祖刘公讳万山,祖婆倪孺人,原居江西吉林府汲水县刘家巷,南林院土地祠下,永乐末年庚戌岁三月初一迁居湖北承天府郢城长林县车桥村。”虽然这段文字有多处经不起考证,只能看作是当代人的随笔,但它毕竟记载了乌盆冲刘氏家族一段传说,为我们寻找刘家集刘氏大房宗亲提供了一些线索。这段话有两个时间接点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其一,元末明初即1368年前后;其二,永乐末年即1424年。二者相距56年,也就差不多有两代人。这说明乌盆冲刘氏到湖北后进行了两次迁徙,第一次由“来祖”率领,第二次则由“始祖刘万山”率领。为什么会有两次迁移,“来祖”“始祖”与刘家集刘氏始祖刘淮是何种关系,我们都不得而知。但根据《壬子年小七房纪事簿》的记载,根据二者派系的相似之处,比照五里铺两河口刘家嘴刘氏房属关系,断定乌盆冲刘氏为刘家集刘氏的远房应该是合情合理的,而且此推断已经得到乌盆冲刘氏宗亲长老的认可。 这样看来,荆门刘家集刘氏分房是兼具荆门九龙庵叶氏、荆门两河口刘氏两种方式,即既考虑到区域地缘,又考虑到宗派亲疏,可见刘家集刘氏一族的包容与大度。 至于二房、六房、幺房,《壬子年小七房纪事簿》记载或语焉不详,或地域太广,故寻访仍在进行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