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札记】叶明山:“忆念一个人,是共同的幸福” ◎涂 阳 斌 2022年元旦,我拨通了知名作家叶明山老师的电话,想给他恭贺新禧,接电话的却是叶老师的女儿,她告诉我:“谢谢您的美意,可惜您的祝福我爸爸收不到了,爸爸已经走了一段时间了!” …… 叶明山老师是安徽庐江人,1944年7月出生,生前是湖北省作家协会驻会的专业作家,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津贴享受者。主要从事小说、散文和影视剧本的创作,在《人民文学》《当代》《中国作家》等刊物发表作品500多万字。他还是电视剧《男儿女儿好看时》《襄河二月》、电影《山高不挡路》的编剧。我因1986年写作电大毕业论文《试论叶明山小说的散文美》,和叶老师成为了“忘年交”。
1986年以来的三十多年间,我和叶老师有过4次文字交道;叶老师在此间出版的新书,每本都签上大名,还写上一段“心语”,送我“存正”。我把这些文字集拢来,表达我对叶老师的深深思念之情。
《红丝带》,长江文艺出版社1984年10月第一版,叶老师的“心语”是:“涂阳斌同志存正。” 《假如能活两次》,长江文艺出版社1985年12月第一版,叶老师的“心语”是:“涂阳斌同志存正。” 《荒岛沉浮》,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7年7月第一版,叶老师的“心语”是:“读书忌一目,下笔审千行。——勉涂阳斌亦自勉。” 《男儿女儿好看时》,山东文艺出版社1988年3月第一版,叶老师的“心语”是:“奋斗无期是有期,但愿此心常相知。——致涂阳斌。” 《学会做富人邻居》,长江出版社2009年10月第一版,叶老师的“心语”是:“时间是一条河,它能流失姓名和地址。我能忆念一个人,我希望这是共同的幸福。——致涂阳斌。” 《天堂西》,作家出版社2013年6月第一版,叶老师的“心语”是:“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垂直之人格。——致阳斌。” 《打店》,长江文艺出版社2013年12月第一版,叶老师的“心语”是:“财路由人聚,小径任我乐。——赠阳斌。” …… ——“忆念一个人,是共同的幸福。” 叶老师的“心语”在耳畔萦绕。
附一:叶明山为父老乡亲写佳作 ◎涂 阳 斌
叶明山就站在我的面前,这是仲春一个细雨濛濛的日子,如叶明山作品般清新明丽、具有几分阴柔之美的日子。叶明山应中央电视台之邀,创作一部属于南方的《篱笆·女人与狗》——叶明山说不想写总是光着脊梁、穿着小裤头的“茂源老汉”们,而想写骑着嘉陵、能拔拉着算盘的第二代或第三代“茂源少汉”们。这部暂定名《男儿女儿好看时》的12集电视连续剧,将在荷花开得火爆的日子,在江汉平原开拍。他说他这次是来仙桃寻觅“仙”气的。几经周折,我们便结束了长达6年之久的通信“神交”,在排湖岸边一间小平房里抵足而眠,彻夜长谈。
叶明山是位严谨、勤奋而又很有才华的作家。在他还不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也不是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的时候,我就深深地“爱”上了他的作品,以至于电大毕业时,选择他的作品作为研究对象,完成了两万言的毕业论文——《试论叶明山小说的散文美》。虽然论文或多或少给我带来了一些烦恼,依然不减我对叶明山作品的爱慕,不减我对他这个农民儿子执着追求的钦佩。粗略算来,46岁的叶明山,凭着他初中毕业的水平,在短短的9年间,共创出版了反映父老乡亲喜怒哀乐的长篇小说6部,中短篇小说集2部,还有90多个短篇小说,散见于60多家刊物。他的长篇小说《男儿女儿好看时》在华东六省一市举办的图书评讲会上,荣获“优秀图书奖”,同时获得湖北省首届屈原文学奖。短篇小说《鹅湖妹子》等多件作品在省级评奖中夺魁。
“是农民的乳汁哺育我成长,是坎坷的经历磨砺了我的意志”。叶明山操着地道的安徽口音对我说。叶明山出身在庐江县一个贫寒的农家,七岁便开始放牛,以弥补家大口阔之不足。稍长,便早晚上山砍柴,以此换取学费。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念初中的他,想着比他更辛苦的母亲,便把学校发给他的馒头省下来送给母亲吃,自己空着肚子,或者找点野菜、野果充饥,然后扑在知识的面包上吮吸。不久,他便得了浮肿病,便被同学们用门板抬回了他的小山村。从此,他开始了人生的长途跋涉,在那片属于他的土壤上生长理想之树。他扶过犁,上过水利工地,他带着在任副大队长期间留下的惶惑,走向了火热的军营,当上了跳伞兵;在军营,他放飞了他的梦之鸽,诗歌、散文闯进了《人民日报》的“战地”版;1970年他“解甲归田”,又来到了和他家乡一样秀美的江汉平原,唱起“我为祖国献石油”之歌。在油田,他当工人,做记者、教师、创作员,可他没有急于发表作品,而是潜心阅读他在《解放军文艺》社“帮工”时弄来的几百册古今中外名著。为了有充足的时间读完这些“精品”,他申请做了水厂的开泵工——每天扭过一遍阀门后便开始“天天读”。这为他以后给父老乡亲写佳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他说:“人生的坎坷是文学的宝藏,我们应该珍视它”。
为了“替乡亲立传,为父老写真”,叶明山把根深深地扎进生活的沃土里,从生活中吸取营养。在一些人的想象中,作家大概都是蹲在高楼深院里写作,可叶明山不,他虽然是省作协的专业作家,但他每年都把80%的时间“泡”在基层,“泡”在农家。他长期住在江汉油田三机械厂里,出门便是江汉平原上的农户。那里农户的情况,他都能说出个子丑寅卯。有时,他就在农家“猪、鸡、鸭”的合奏曲中开始他的写作。用他的话说,就是“我要创造故乡,这个故乡就是生活基地。把在生活基地感受到的东西移入故乡去写——故乡有你熟悉的氛围,作品便有了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时代气息。只有生活在人民群众中间,才会有永不枯竭的艺术源泉。”正是对农村生活有了独特的感受,叶明山始终把作品的聚焦点对准躁动的热土,从不旁顾“左右”。前几年,先后有好几个出版商找到他,要他写点“够味”的东西,“关于性的细节写生动些”,并当场许诺,“每千字80元稿酬”,叶明山说:“要是写那样的作品,钱是有了,可人格丢了,那实在对不起父老乡亲。一个作家应该写对社会有意义的作品,才是走正路。”
叶明山告诉我,他目前正积聚力量克服创作中出现的“高原现象”,设法超越自我,在小说创作的技巧上和增加作品的力度上作新的尝试。他打算在完成他的“触电”任务以后,静心开始两部反映农村生活的长篇创作。一部叫《母亲》,他想塑造一个有别于高尔基笔下的“母亲”:母亲在艰难困苦的日子里,把家庭操持得井井有条,可面对纷繁复杂的好日子,却不知如何是好了,他将用他写过诗的笔写下他近来思考的结晶。另一部叫《男孩子是怎样长成的》,这部有点自传性质的长篇已孕育多年,他想塑造一个农舍里立起来的“真正的男子汉”。
叶明山长期把“志撑寂寞,心缠清苦,净手著作,焚香读书”当作座右铭,他用他对父老乡亲的赤诚,实践了他的诺言。 (1992—4—20)
又记:叶明山老师编剧的《男儿女儿好看时》,已于一九九四年七月在中央电视台黄金时间播出,引起轰动。祝贺您,沙漠中顽强的跋涉者! (1994—7—20)
【原文载上海《文学报》1992年第546期;《仙桃市报》1992年4月20日第四版。】
附二:试论叶明山小说的散文美 ◎涂 阳 斌 【该文网址:https://zhyctyb.blogchina.com/243885.html;已收入作者的散文集《行走在大平原上的思索》一书。】
附三:《谈文说艺微信六十则》之第十则 ◎涂 阳 斌
知名作家叶明山,安徽庐江人。30年间他寄我他的大作7本,每本都写有“心语”,如:“读书忌一目,下笔审千行。”1986年,我电大毕业,选了《试论叶明山小说的散文美》作论题,在李克银、周年丰、刘守华、黄修己等先生的严格指导下,完成了毕业论文。叶先生的《男儿女儿好看时》,拍成20集电视连续剧在央视一套播放。1996年,由我牵线,叶先生为纪念仙桃建市10周年创作了一部电视短剧《襄河二月》,在央视一套播放后,当年被评为央视优秀作品。汤恒先生在1997年第22期《求是》杂志上发了一篇评论文章,为《襄河二月》点赞。
【《谈文说艺微信六十则》2017年3月至5月分5期在《仙桃日报》连载;后收入作者的散文集《本味》一书。】
附四:《外面的世界》真精彩 ——评介涂阳斌的散文集《外面的世界》 ⊙叶 明 山
在湖北文坛上,有一位不事喧哗,扎根泥土,扎实写作的作家,他就是潜江市委常委涂阳斌。其实,他屡屡发表在《人民日报》、《随笔》、《中国青年报》、《农民日报》、《中国妇女报》上的散文、特写、报告文学,以相当力度,洗涮了文坛的生活贫乏和无病呻吟,可喜可叹地振作了时下文风。他的作品内容是厚实的。风格清新,诗学意味重,故而多次获《人民日报》和“宋庆龄基金会”等大奖,其中力作选为学生课本教材。我愿向读者推荐,始终以文化人格自塑、始终以创作为大乐的涂阳斌的散文集——《外面的世界》。这是继他的素描集《憨人杆司令》等集子之后的又一力作。他在繁杂的政务之余,向读者展示了《外面的世界》真精彩。
(叶明山,安徽人,湖北省作家协会国家一级专业作家,湖北省影视剧创作中心主任,电视剧《男儿女儿好看时》《襄河二月》、电影《山高不挡路》编剧,著有小说集7部。)
【原文载《仙桃日报》1995年6月3日第三版;《仙桃广播电视报》1995年5月25日第一版;《潜江日报》1997年3月7日第四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