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用微信登录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搜索
查看: 28641|回复: 0

「校长说」原黄冈思源实验学校校长皮建明:教育要有遗爱精神

[复制链接]
来自
河南
精华
0

9238

主题

1万

帖子

1万

积分

少校

Rank: 8Rank: 8

积分
15092

IP属地:河南省漯河市

发表于 河南省漯河市 2022-2-21 12:32:0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遗爱”一词出自苏轼的一篇短文《遗爱亭记代巢元修》。北宋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谪黄州为团练副使,当时的黄州太守徐君猷一向仰慕苏轼才华,对苏轼敬重有加,两人很快成了朋友,常常相约去黄州城南的安国寺,在院内的竹林中的一座亭子中品诗论话,说古道今。元丰五年(1082年),黄州太守徐君猷即将罢任去湖南任职,安国寺和尚继连请苏轼为二人经常饮茶的竹间小亭取个名字,以作纪念,苏轼取名为“遗爱亭”。恰逢四川眉山人巢谷(字元修)来黄州,当时也在场,徐君猷便请其为遗爱亭写一篇记,苏轼认为巢谷才来黄州不久,对徐君猷不太了解,于是代写了一篇文章《遗爱亭记代巢元修》。文章中苏轼对“遗爱”做了诠释:“何武所至,无赫赫名,去而人思之,此之谓‘遗爱’。夫君子循理而动,理穷而止,应物而作,物去而复,夫何赫赫名之有哉!”文中何武是古代的一个官吏,他在各地任职过的时候都没有多少显赫的名声、政绩,但他不劳民伤财,按照客观规律办事,真心实意为百姓做好事,他离开以后百姓才慢慢受惠于他过去在当地从政时所做的事情,才感知到他的好。

苏轼一生推崇这种遗爱精神,他认为徐君猷就是这样一个有遗爱精神的好官,所以他为那个竹间小亭取名“遗爱亭”,就是为了在徐君猷离开黄州后留作纪念。

失去的是什么
我爱苏东坡,喜欢他的诗词歌赋,敬佩他的清正人品和傲然风骨,仰慕他的绝世才情和淡泊情怀,作为教育人,更欣赏他这种功成不必在我,“去而人思之”的遗爱精神。

中小学教育是“奠基工程”,它本身不能直接产生“效益”,它的质量如何在外面是看不见的,完全取决于从业者的良心和素质。学生考试成绩、学校升学率只能考查学校教育质量的一个很小的方面,如果为了教育者的一时“政绩”,而不顾后果一味追求它,那么,带给学生的只能是灾难。因而,苏东坡所推崇的“无赫赫名,去而人思之”这种“遗爱精神”也恰是我们教育人所需要的。

我在初中做了20多年的英语教师,担任班主任,兼任中层干部、年级主任,学校都是实行年级负责制,所以我不仅要带好自己的班,还得为整个年级,每届700多人的教育教学质量负责。

说到质量,离不开考试成绩,初中就是看中考,中考成绩的优劣直接决定大家对一所学校办学质量的评价。黄冈市区不大,前些年每届初中毕业生3000多人。这里有个著名的黄冈中学,是每届3000多名初中毕业生梦寐以求的地方,也是每位考生家长的向往。从小学到初中,甚至从幼儿园开始,每一个孩子都绕不过这道坎,将来能不能考上黄冈中学,成了判别孩子是否优秀的标准。每年中考结束,成绩公布,城区几所初中都会第一时间“喜报”本校多少学生考上黄冈中学。

那时,黄冈中学每年在城区招生100多人,我所在的黄州中学是城区较好的一所完全中学,初中部规模较大,最多的时候一届能考取黄冈中学近60人。但一个年级有10多个班,每班多的10多个,少的一两个也常有。成绩公布,考得好的班主任和老师喜气洋洋,考得不好的便觉得无颜见人。

我到学校第二年,领导就要求我做班主任,但我没敢答应,我被这种竞争的氛围吓怕了。第三年,推脱不掉,第一次当班主任,暗下决心,一定不能输。我投入了自己几乎全部精力,也争取到了家长们的全力配合,把控了学生的全部时间,真正做到了老师苦教、学生苦学、家长苦帮。三年后,我所带班中考考取黄冈中学人数居年级第一。

第一次当班主任班上就考得好,似乎应当高兴,庆贺,然而,我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

我们学校这一届700多名毕业生,考得较好,54人考上了黄冈中学,城区3000多名初中毕业生,上黄冈中学的名额只有120个。这么多学生,苦苦奋斗三年,为的就是争这120个上黄冈中学的名额,那么,没有进入这前120名的学生花费那么多休息时间、运动时间来上课、做题,价值又在哪里呢?即使是考上黄冈中学的这些学生,他们没在初中这个最佳的时间段去激发学习兴趣、探究自主学习方法、享受学习乐趣,而是为了多考那一分两分拼死拼活地反复练习,重复学习,失去的又是什么呢?

苏轼在《遗爱亭记代巢元修》说,“夫君子循理而动,理穷而止,应物而作,物去而复,夫何赫赫名之有哉!”“理”“物”就是客观规律、科学道理,在教育上就是教育规律,就是学生成长发育规律。一千多年前的文人、士大夫都能够不为名利而违背客观规律做事,我们今天的教育又怎能以牺牲学生的兴趣爱好、探究精神,乃至身心健康为代价来获得眼前的升学成绩呢?

“莫问中考”
基于这些思考,我从做第二届班主任开始,第一次家长会上,我就告诉家长,初中就干初中该干的事,我们不能让全城初中学生、老师,包括家长都围着那每年120个黄冈中学的名额转,不能为了一次中考牺牲了孩子人生最宝贵的三年时光。咱们班不问中考!

家长接受不了我的观点,初中不就是为上高中做准备吗?

我说,不对,初中就应该有初中的生活,即使是做准备,也是为高中及以后的学习、生活乃至一生打基础的阶段,而不仅仅只是为考上高中做准备。

考上高中,只是一场考试来决定,它的内容是知识,是试题,因为中考的绝大部分内容都是课内知识,所以,为它做准备最简单、直接的方法即是学习这部分知识,训练相关题目。

很多孩子从小学高年级开始慢慢喜欢上阅读,往往一到初中就因为课业负担过重,基本上就没有课外阅读了,而到了高中负担更重,时间更紧,就更没有课外阅读的可能了。到了高中,随语文必修教材一起发放给学生的,每学期都有厚厚一本泛读教材,但学生基本上都没有时间阅读。

一个孩子好不容易培养起来的一个良好的,也是会终身受益的阅读兴趣,如果经过初高中六年的间断,它又何以能成为爱好和习惯呢?

英语学习也是如此。起始阶段的学习应该重在听说能力和英语语感的逐渐形成,而不是为了眼前的考试的高分,做大量的习题训练或死记硬背。

而“莫问中考”的初中,则可以慢慢的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而不是给学生布置大量的作业,死记硬背、重复操练;可以让学生在自由的学习氛围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而不是枯燥乏味的“满堂灌”;可以在与同学合作探究中感受良好人际关系的美好,而不是把同学当做白热化的竞争对手;可以广泛扩大阅读视野,培养阅读兴趣,而不是只盯课本;可以坚持自己的体育、艺术爱好,而不是舍弃一切,只为中考。

后来,我一直坚持这种“莫问中考”的理念,每届在初一、初二,我班学生的考试成绩常常会比别人差一些,但到初三并不差,相反,每届中考都考得很好。

有一个学生,她读高中时,一次在英语竞赛中得了全校第一名,学校让她介绍经验,她说:“我其实没有什么经验,只是因为初中时我是皮老师班上的。”

有人问,你让学生“莫问中考”,平时你管得这么松,为什么学生成绩还这么好?

我想,这个道理应该很明了。教育需要解除外在的羁绊,需要解放学生的心灵,遵从科学规律,让学生自由呼吸,慢慢生长,静待花开,切不可急功近利,揠苗助长。学生身上的枷锁解掉了,心态轻松了,性格阳光了,学习也就顺理成章了。只要老师把方法教给学生,给他们相对轻松的环境,当学生自己愿意学习时,学习一定是高效的。中考知识范围本来就不大,我的学生平时学得就不是很差,只是不如其他班的学生训练得那么多,所以平时会考得差一些,只要初三中考前学生严密地复习好,中考考好是完全可能的。

“莫问中考”并非不要考试,而是不要让学生把所有的时间、精力都拿来为中考做准备,不要让“中考”这一件事填满了学生三年的初中生活。初中正处在学生身体发育、心理成熟的快速发展期,也是他们认识世界,形成自己的世界观的关键时期,因此,初中阶段要为他们提供促进全面发展的丰富多样的课程,为他们开展认识世界、了解社会的活动,还要为他们留下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自主发展的空间。

校长更需要遗爱精神
2011年秋,市教育局要选派我到黄冈市实验小学担任校长,黄冈市实验小学是省级示范小学,省、市名校,也是城区百姓择校最热门的学校,而那时候我只是一所普通中学的一名英语教师,对这一消息,我身边的朋友和同事都感到意外,我更是从没有想过会有这样的事情发生。

组织谈话时,领导的一番话解开了我的疑惑。领导说,你在中学做班主任、中层干部,这十多年的教育教学大家都看得很清楚,作为初中教师、年级主任,你能长期坚持“莫问中考”这样的教育理念,有规划地拓宽学生知识面,发展学生兴趣特长,这种坚持很难得,这就是素质教育,正是我们的中小学最需要的。当校长不是做“官”,有没有经验在其次,关键要有正确的教育理念,并能坚持在学校实践自己的理念。

第一次做校长,总是希望做出点成绩出来的。黄冈市实验小学是一所历史悠久的百年老校,名人辈出,地质学家李四光的父亲在这里做过校长,原教育部长刘西尧曾在这里任教,学校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在我之前的几任校长也都是黄冈教育界德高望重的名师,学校的办学方向明确、理念先进,甚至学校管理制度都很完善、科学。

在这里怎样做出自己的成绩?重新想出一个吸引眼球的“理念”?重新出台一套管理办法?

苏东坡说,即使“无赫赫名”,也要“循理而动”“应物而作”,讲的就是要按事物本身规律做事,我们做教育更不能为了吸引眼球,故弄玄虚、标新立异,甚至因此而折腾孩子。

学校不缺理念,黄冈市实验小学所推崇的“以人为本”“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一切为了孩子的发展”“为孩子的一生奠基”,这些最简单的话语其实都是符合苏东坡遗爱思想的教育理念,我们要做的就是践行和坚持,就是让挂在墙上的理念落实到课程中,落实到课堂中,落实到学生身上。

苏东坡在黄州生活了四年时间,留给了黄州灿烂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黄冈人民为了追随他的遗爱精神,把黄州的城中几座湖打通连成一片,取名为遗爱湖,建成了风景秀丽的城市公园,这里已成为黄州人的一大骄傲。

我相信,遗爱精神也将在黄冈教育人心中落地,生根,发芽。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的绩效不能只看眼前,教孩子三年、六年,要着眼于他今后的三十年、六十年,基础教育就是为学生的人生打基础,虽“无赫赫名”,能在若干年后“去而人思之”,则足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本网BBS上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应当理性、文明,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