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是过于激动,吴宽误把徐泰的表字“士亨”写作“惟亨”,亦或许是把徐泰的两个表字“惟进”“士亨”混融为一。 是徐泰在明代第一次将《此事帖》呈现到世人面前,此前一百多年该帖不见踪影。此后,该帖先后被王鏊、严嵩、项元汴、韩世能、张丑等收藏。因此,徐泰也是王羲之《此事帖》的明代“第一藏家”。 徐泰之所以能成为《自叙帖》《此事帖》的明代“第一藏家”,与吴宽的鉴赏、他和吴宽的互访是分不开的。没有吴宽的鉴赏、题跋、宣扬,没有他们在成化十四年夏的互访,徐泰藏有二帖也恐难为世人所知,“徐泰”之名在书画收藏、书画鉴赏界也会泯然无存。因为,双方互访后不久,徐泰就谢世了。因此,徐泰成为二帖在明代的“第一藏家”,实在是一种缘分。 至于徐泰如何获藏二帖,以及二帖何时流出徐家,目前还没有资料直接说明。目前所知: 1.徐泰祖父徐麒(字本中,号心远,1361—1445)与明初书坛“三宋二沈”之一、书画家宋广(字昌裔)有过接触。洪武年间,徐麒以白衣奉诏喻蜀,行前,宋广书赠之以诗札,其诗并跋文为:“秋飞白帝露华寒,望隔云关行路难。金策玉书天上到,青山绿水自波澜。望蜀若云汉,然无由相随一倾夙志。戚戚胡已,起为清商。草草佐各老浩歌,果谓诗何?昌裔。” 在跋文中,宋广表达了因“无由相随(徐麒)”而“戚戚胡已”的惆怅心情,由此可见二人关系密切。 宋广草书学张旭、怀素,辽宁省博物馆现藏宋广《草书临怀素〈自叙帖〉》卷,笔法精到传神、形体高度逼似,由此推测他应见过《自叙帖》原本,或《自叙帖》曾为他所有。若事实属于前者,那么,最晚在明初,《自叙帖》就可能已归徐家收藏,宋广临《自叙帖》,可能是借用徐家所藏;若属于后者,那么,《自叙帖》在明初为宋广所藏,后转藏徐家——徐家所藏来自宋广,徐泰收藏是继承家藏。当然,这两种情况都只是猜测。 2.怀素《自叙帖》原帖现存所有题跋,明代部分最早为吴宽所题。吴宽为《自叙帖》先后两次题跋:第一次是徐泰持帖前来苏州拜访时所题,这段跋文原帖中现已不见;第二次是《自叙帖》转藏徐溥后所题,即现存原帖的跋文:“素师《自叙》,初为南唐李氏物,历苏、邵、吕三氏,流传转徙,又不知几家。今为宫傅谦斋先生徐公所藏……弘治六年七月既望,长洲吴宽题。”按落款时间可知:徐溥获藏《自叙帖》的时间,不晚于弘治六年(1493年)七月十六日(既望),换言之,徐泰家族转手《自叙帖》,最晚是在弘治六年七月十六日,此时徐泰已过世十多年。 3.王羲之《此事帖》帖尾,除吴宽跋文,还有书法家、诗文家萧显(1432—1506)的题跋:“廿年前,余在京师,闻士夫云有此羲之帖二十字,太守徐士亨箧以自随。盖珍藏之不欲人见也。余彼时与士亨初识,亦尝求一观,而彼此倥偬,?不获一遂此心。迄今虽梦寐中亦欲见此。丁未十一月廿四日,太守之次子原菽同寓于常州城隍庙前水次,恳恳邀余过其第,始以不暇辞。既而,原菽与余语及乃尊所藏羲之帖,欲一赏识,用是,亟亟移舟到马镇,得一捧观,则廿年愿见夙心,遂于此日也,不胜景慕之余,草草题纪岁月于后云。廿七日。海钓萧显记。”(图4) 图4 萧显《题王羲之〈此事帖〉》(选自《右军书范》,民国十六年珂罗版印本)
读此跋可知:萧显题跋时为“丁未十一月”,即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十一月,此时徐泰虽已不在人世,但《此事帖》仍在徐家,由徐泰次子徐原菽(应作“元菽”)收藏,也就是说,最晚到成化二十三年,徐家的《此事帖》仍未转手。 再按跋文“廿年前……有此羲之帖二十字,太守徐士亨箧以自随”可知:早在成化三年(1467年),徐泰就已获藏《此事帖》,并且是装在竹箧里随身携带的。
四、复任荆门——“高驾云车天上行”
成化十五年(1479年)春,徐泰起复吏部候阙。由于“荆门父老数辈诣阙,奏愿复得徐知州。疏下,吏部从之”,于是,徐泰就有了复任荆门太守的行程。 五月,徐泰临行荆门,京师友人李东阳、张亨父(1436—1480)、刘珝(1426—1490)等饯行,众人各有诗相赠,李东阳作序。李东阳在序文中感叹徐“去其州(荆门)三年,又历一守去矣,而始再莅其地”,正可谓“兹州之不可以无君”;他勉励徐泰:荆门任上,“名成而行益勤,任重而心愈忧”“使其民如饥者之必饱,渴者之必饮”。刘珝赠诗为:“二十年前已识荆,荆州今复去专城。柳条解绾离人恨,河水长流故旧情。阙下有人推孺子,江南到处说徐卿。也知骐骥终腾踏,高驾云车天上行。”诗末“高驾云车天上行”句,本意是对徐泰复任荆门的良好祝愿和期望,未料却成徐泰驾鹤归天的谶语。商辂《生白公赞》:“君在任,历五月,矻矻理政,疾作,即不可治。”商辂(1414—1486),字弘载,号素庵,浙江淳安人,曾任内阁首辅。 徐泰两次在荆门就任,第一次是成化四年至十一年(1468—1475),第二次是成化十五年(1479年)五月至十月——仅五个月就病逝于荆门任所。 徐泰去世后,侧室顾氏(名庄)扶柩以归,成化十七年(1481年)葬于无锡界马镇村福昌里之原。由于徐泰生前与兄徐颐“友爱甚笃”,且其亡故时二子元谷、元菽未领人事,故其丧事由徐颐全盘操办。受徐颐请托,同邑卞荣(1418—1487)具徐泰生平状,徐溥撰《徐知州墓表》、吴宽撰《湖广荆门州知州徐君墓志铭》。 商辂为徐泰画像题赞,赞曰:“学既抡元也,而犹惜未展其奇;仕既为守也,而犹惜未竟厥施。所不泯于乡者,在庚桑之尸祝;所不没于官者,在岘首门之去思。况乎庭闻有绍,玉茁兰滋,祝诸有才未售而有善无称者,亦不谓天道之无知也。”
作者简介: 汪小玲,男,别署大镛。1970年生于皖南祁门。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江苏省青年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无锡市书法家协会理事、兼学术委员会秘书长、江阴市书法家协会秘书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