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袁隆平 武汉市新洲四中 罗相和 袁老离世一年,最好的纪念就是把袁老的精神品质变成我们的精神财富。 袁隆平自称“就是个种了一辈子稻的农民”,表示“不从事杂交水稻,我的生活就没有意义了。” 在学生作文中出现最多,古代是苏轼,现代是袁隆平,袁老获得了很多大奖。1981年获得国家发明特等奖,2001年获得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14年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2018年获“改革先锋”称号,2019年被授予“共和国勋章”。还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等二十余项国内国际大奖,成为天空的“袁隆平星”。 那么袁老有哪些值得后人学习、借鉴的精神品质呢? 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有“九大精神”。 一、深入实际,脚踏实地 已是鲐背之年的袁老依旧在做科研、带学生,“我带研究生有一个要求:你下不下田?你不下田我就不带。”袁老年轻的时候是赤脚下田(现在有套鞋,条件好很多),经常被虫子、蚂蟥叮咬。袁老为解决亿万国人吃饭问题所作出的贡献彪炳史册,但他因长时间赤脚浸泡在春天冰冷的水稻田而得了肠胃病。作为农业科学家,田间地头是他们科学研究的主战场,靠想象干不出杂交水稻,他们的科学成果必须写在大地上,长在土壤里。从这个角度来看,袁老收徒必须下田的“门规”,是从事农业应用科学研究的前提条件。袁老在节目中说,他对年轻人最想说的8个字是:知识、汗水、灵感、机遇。 二、耄耋之年,不断进步 在长沙举办的中非农业合作发展研讨会上,袁隆平献上一段英文致辞,一开口就把大家惊呆了!在这之前,在袁隆平爷爷的指导下,杂交水稻在非洲高产创纪录,当地原来每公顷3吨的产量,现在变成了10.8吨,可以说非常骄傲!在致辞中,他表示自己正致力于研究超级杂交水稻,非常愿意帮助其他发展中国家,解决粮食短缺的问题。而很多人看到这段视频,都忍不住红了眼眶——“可以看出袁老真的老了,都快90了还在忙碌,重于泰山的一生。”“真的有点泪目,我记得之前看他好年轻,仿佛就在前几年……”“这么大年纪还在奋战,怎么会有如此优秀的人。” 三、追寻所爱,行动报国 1949年,他义无反顾地报考了西南农学院的农学系,毕业后,被分配到了湖南农校任教。在那几年,他边教课边学习,不光给学生提问题,更喜欢给自己提问题。课堂外的他,经常埋头在田野间,去从实践中找答案。到了60年代,自然灾害来了,很多地方都闹起了饥荒,人们有的饿死,有的病死,就连袁隆平的身体也有些撑不住。残酷的现实摆在眼前,他愁得连觉都睡不好。在当时,杂交水稻可是世界性难题,就连发达国家的专业人员也没有攻克,很多人都觉得袁隆平在痴人说梦,可他偏偏不服输——“外国人成功不了,不代表我们中国人不行!”人民挨饿的情景促使他走进田野,去寻找那从未有人见过的水稻雄性不育株。他头顶着大太阳,脚踩在烂泥里,弯着腰一点点地观察、寻找,后来他终于找到了,可这仅仅是第一步。实验,观察,整理数据,撰写论文……潜心研究了好几个春秋,他才使杂交水稻成为了可能。 四、力排众议,坚持真理 很多人说是袁隆平是救世主,但人们却不知道,为了研究水稻,他独自一人吞下了多少心酸……他的前半生是饱受争议的,在刚提出这个想法时,他就收到了无数人的揶揄和嘲讽,人们不相信这么个不不起眼的小教师,能做出什么巨大的贡献。不断被泼冷水的十多年中,他没有放弃,在经费短缺的条件下,他也依然坚持实验,只要他还活着,就要把“梦”做下去。他要坚持,他不怕别人阻挡。90年代前后,有关杂交水稻的争议不断涌现,年过半百的袁隆平,却还是和年轻时一样,用实践来回应争议。下田对于老人来说可不容易,他却生生克服了这个困难,他的胸中有一团火,任何非议与质疑都没法把它浇灭。他对待水稻比谁都认真,只要在生长期,就必定每天下田观察,就算眼睛刚做了手术,就算肺部感染,一天要打三次针,他也从不间断。有人说,这一路走来遇到过这么多苦难,他难道不怕吗?可袁隆平还就真的不怕,他相信,只要自己踏踏实实下地研究,就什么都能攻克。 五、朴实真诚,淡泊名利 有记者问袁隆平:您的身价值1008亿,您如何看待财富和名利?袁隆平说:不错,我身价值1008亿,可我真的有那么多钱吗?没有。我现在就是靠每个月6000多元的工资生活,已经很满足了。对金钱我不会挥霍浪费,但该花的还是要花。至于我获奖得的奖金都放到基金会里边了。我今天穿的衣服就50块钱,但我喜欢的还是昨天穿的那件15块的衬衫,穿着很精神呢。我的表260元,鞋子100多块。要说一点名利思想都没有是不可能的,但要淡薄名利,对物质别要求太高。 六、不知疲倦,永远向前 袁隆平爱自由,什么事情都想尝试,高中时,他就已经是百米自由泳的第一名了,曾经为了省船费,甚至游过嘉陵江。 大学的时候,他曾报名参加空军,体检和政审都合格了,但为了参与经济建设,他选择了留校学习。 他甚至还会拉小提琴!小提琴可是公认的最难学的乐器之一,把大部分时间都放在科研中的他,依旧会遵循自己的爱好,抽出空闲来练习。 他还是那个他,不管面对什么,永远都不惧怕。 他的英文也非常好。 他读书时就很用功,后来,为了能够更好地帮助世界解决粮食问题,和更多的国际友人沟通,他更是勤于练习。哦,对了,老爷子的俄语也不差。而除了这些,他还会打排球,会跳踢踏舞…… 七、热爱祖国,热爱人民 袁隆平对祖国和人民始终怀有深厚的感情,他常说,“科学研究是没有国界的,但科学家是有祖国的,不爱国,就丧失了做人的基本准则,就不能成为科学家。”自年轻时他就立志献身杂交水稻事业,并为之不懈拼搏、顽强奋斗,始终把为国家解决好“民以食为天”问题当作自己的重大责任和崇高使命,50多年如一日,意志坚定、锲而不舍。 八、潜心实干,求真务实 “我不在家,就在试验田;不在试验田,就在去试验田的路上。”这充分体现了他潜心实干的本色和求真务实的作风。“水稻是自花授粉作物,没有杂交优势”,这曾经是世界经典著作中的“金科玉律”。袁隆平不迷信权威和书本,20世纪60年代初,他从对“鹤立鸡群”稻株的观察中悟出天然杂交水稻的道理,从而勇敢承担起杂交水稻研究的课题,不畏艰难,反复试验,终于研究成功三系杂交水稻。袁隆平不满足已取得的成就,不断创新,带领我国杂交水稻科技工作者又研究成功两系法杂交水稻,使我国的杂交水稻研究一直保持世界领先水平。 九、扎实做事,追求极致 袁隆平一生致力于杂交水稻的研发,即使中途遇到再多困难也从不放弃,现在许多年轻人遇到一点点困难挫折就选择放弃,这也是他们之所以没有成功的最大原因。袁老这一辈子就做了杂交水稻这件事,他说“人一生只需要做一件事,并把它做到极致,那就是最大的成功。” 1961年7月的一天,袁隆平在试验田选种,意外发现一株“鹤立鸡群”的稻株。穗子又大又饱满,籽粒多达230粒,仔细一推算,用它做种子,水稻亩产会上千斤,而当时高产水稻才不过五六百斤。 “把它收起来第二年播下去,结果没有一株像它‘老子’长得那么好,高的高,矮的矮。”袁隆平此前接受采访时表示,“我原来抱有很大的希望,结果我失望了,失望后突然来了灵感,正是杂交稻才有分离现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