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牛新民 于 2022-5-23 21:39 编辑
痛惜洪山一株岳飞松之殁 年前武汉疫情稍缓。一日乘兴赴宝通寺登上后山,沿路观尝旧景,又沿宝塔后小道东行至岳松亭(实尚无亭额,自“命名”),突然下意识地感觉到有点不对劲:原在亭之左下约十米处的岳飞松竞不得见!原其树冠遮档亭之视线景况今竟不在。急沿踏步下至原树址,不但连根树根都不在,其地也荒草丛生,看来此树已殁数年。 又急步回至亭内,一老者还在亭中,问岳松事。答疫情前(2019年底前)树已枯死。问可采取过措施?回说好似曾予施救。当时心情顿不平静,甚至还有点不相信这是真的事实。 关于岳松,笔者原曾在汉网作帖《洪山三株岳飞松》予以介绍。旧时岳松名声颇大,国、省、府、县等地方志都有记载。其中康熙年间的《武昌府志》记载:“岳松,在洪山上,为武穆手植,明季斧于贼,今复茂。”而同治八年(1869年)的《江夏县志》记载:“岳松,在洪山之巘,岳武穆手植,今无存。” 光绪八年(1882年)的《洪山宝通寺志》记载:“忠武王岳公飞,高宗绍兴年间登山植巨松,其貌如龙。” 从上文可知,岳飞手植松明时已殁,但从其后“无存”、“复茂”句可知,岳松历来也多有兴废补栽,今之岳松,至少是第三代了。 那么,今见岳松植于何年呢?同治八年时岳松已“无存”。经查,同治十一年,李瀚章开始重修宝通寺,并在寺右(东侧)为岳飞建庙,岳飞后裔岳翥轩还“捐修照墙并东西圈门”。同治十三年(1874年),岳庙建成并交宝通寺看管。因此估计岳松当为此时补栽,这样,才会在光绪八年又“其貌如龙”。(移栽之树也当有一定树龄) 洪山岳松原为三株,从东至西大至在一直线上,间隔皆不足20米。约在2005年,武汉为百年以上古树名木挂牌,其中间的一株在一土坪旁侧,径达70公分,直挺高耸,被定为27号黑松。而西侧一株侧不同,树干较细,但苍老虬劲,“其貌如龙”,被列为28号黑松。但当时东侧一株却未被关注,笔者时在报上作一小稿介绍洪山岳松,(长江日报2005.11.21)同时又致信市园林科研所,请求对该松予以测定。2006年,当再赴洪山时,发现这株原长于坡侧,深受杂木古藤困扰的老松,已经整理并砌以石栏保护,被新列为322号岳松。 今见已殁者为中间原27号岳松,为全山直径最大的黑松,直立挺拔,颇显岳飞刚直不阿之气概。今不幸而歿,着实可惜! 如今,三株岳松仅剩两株。原东侧的322号岳松今改作42010600124号,(简称124号)这与武昌居民身份证相仿。原西侧28号岳松为126号。依其位置,中间原27号岳当应为125号,但可惜今已歿去。而西侧28号岳松,十余年来,也由数枝树叉今仅剩一支,2021年,还见该树插有药瓶,似在施救…… 因此,笔者认为,可否在适当的时候,仿旧时举行一个简单仪式,在原地再补栽一棵呢?(选两三米高黑松为宜)并同时为其上面的亭子题写亭名,亭中的无字碑也可刻下岳松的历史传说,及这次补栽岳松的原由和时间。既可使此处成为一游人景点,也可让岳松成为“活文物”,将岳飞的爱国精神永远传承下去。此事似并不太难。 需作补充的是,去年底去至宝通寺东的洪山公园,发现山顶几株松树旁新辟一小道,名其曰“岳松林小道”,似为附合岳飞手植松之事?此不尊重历史原貌,以假乱真的作法,实在不敢苟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