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牛新民 于 2022-6-5 20:28 编辑
马跃檀溪孔见 马跃檀溪是有名的三国故事之一,今襄阳还有“马跃檀溪遗址”处。那么,是否真有此事呢? 在陈寿(233—297)的《三国志》中只是说,建安六年(201年)刘备投奔刘表,由于刘备在新野广纳“豪杰”,因此“表疑其心,阴御之”。说明刘表对刘备存有戒心。但并未说有刘表或部下追杀刘备之事。 但在裴松之(372—451)注《三国志》中,裴在此处引用了郭颁(生卒不详,西晋史家)的《魏晋世语》说道: 备屯樊城,刘表礼焉,惮其为人,不甚信用。曾请备宴会,蒯越、蔡瑁欲因会取备,备觉之,伪如厕,潜遁出。所乘马名的卢,骑的卢走,堕襄阳城西檀溪水中,溺不得出。备急曰:"的卢:今日厄矣,可努力!"的卢乃一踊三丈,遂得过…… 这应是刘备马跃檀溪故事的最早起源,而作者郭颁还曾任过襄阳县令。难道真有此事? 不过,裴紧接着又引用孙盛反对的意见: 孙盛曰:此不然之言。备时羁旅,客主势殊,若有此变,岂敢晏然终表之世而无衅故乎?此皆世俗妄说,非事实也。 孙盛的意思是(古文无断句,可能也含裴意),若有刘表欲杀刘备之事,刘备也不会一心终事与刘表。刘备建安六年投奔刘表,直至建安十三年曹操伐刘表,表病故,子琮接班后又降曹,刘备才去至夏口。 孙盛,生卒时间不详,东晋史学家,其高祖为曹魏重臣,《晋书》有孙盛传。孙还著有《魏氏春秋》、《晋阳秋》等史著。 笔者也认为孙盛言之有理。郭颁虽曾任过襄阳县令,但毕竟距刘备“马跃”时日已久,或记的仅是当时在襄阳听到的民间传说。估计充其量或许就是一次宴会话不投机,刘备的一次不辞而别,后被夸大误传为追杀刘备? 再说说檀溪位置之事。 今之马跃檀溪遗址在襄阳城西南九真山下,在一石坡下部处至今还有两马蹄印痕。石岩上刻有“马跃檀溪遗址”,在东侧不远还有“檀溪”二字。 但据《水经注》述,当时襄阳西南一带有一鸭湖,鸭湖水又分两支:一支为檀溪,“西去城里馀,北流注于沔”。另一支“一水东南生……是水当即襄水也”。也就是说,檀溪出自鸭湖后,即向北注入汉水,而今九真山下处实应为襄水,马跃处的檀溪并非在此。 而在今人绘制的一幅襄阳古城变迁图中,也将马跃檀溪处估绘在今檀溪路与长虹南路交汇处西侧附近。即也否定了现今认定的马跃檀溪遗址处。 当然,这也不能当作实证,因该图参考的是南朝《水经注》所述的河道走向,而汉末的檀溪会否也是这样呢? 马跃檀溪的故事流传很早,因此古诗常有提及,但是却未见提到具体的位置。今遗址马蹄痕、石上刻的跃马檀溪遗址、檀溪等字迹,在地方志的古迹、艺文、金石等章节中均无记载。另外,如果跃马三丈可理解为夸张,但能在岩石上踏出马蹄窝、蹄痕则就是神话了。所从,此马跃檀溪遗址注定就是传说中的故事了。 顺便说明,“马跃檀溪遗址”、“檀溪”二处繁体篆书石刻,皆为1981襄阳市文物部门所刻制。但不知是有意为之还是疏忽,“檀溪”二字竞刻成现代的从左向右书。1983年,马跃檀溪处被列为市文保单位,这也对这一历史故事起到了很好的传承与保护作用。 2022年6月5日
补充内容 (2022-6-6 19:32):
文中“一水东南生……是水当即襄水也”的“生”应为“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