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自信是中国美术的唯一出路
【摘要】在两千多年的中国美术史(中国画)发展中,中国画逐渐发展成为中国人文情思里最为深重的沉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厚积薄发;自从宋徽宗赵佶“第一幅诗情画意”作品的创立,中国画的审美标准日趋完善,自此成为了中国文人永恒的精神追求。《辛丑条约》以来,国民的信仰随之崩溃;崇洋媚外之心,因为国境突变而突显。中国画近百年来,中国画以素描“为基础”;以至于中国画面对西洋画有些“抬不起头”,国家受“冷落”,人民文化自卑,已经是百年有余了!“有些观念必须重新思考,我们必须改变!”民族文化自信,我们首先要恢复“中国画的诗情画意”、夺回我们民族的“话语权”。
“除了胜利我们无路可退!”华为是这样,中国美术(中国画)也是如此。跟在西方人后面,寻找中国画出路是不会有“结果”的;中国画的发展,必须在自身,在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我们的文化被入侵、被蚕食,已经触目惊心到了非常严重的地步。西方的价值观(标准)“深入人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被弃之脑后,岌岌可危!“外国一个烂LV包包卖几万块钱一个,难道咱们老祖宗几百年留下的好东西不比一个烂包包?”这些“无脑人”在心里认定“法国文化必中华文化值钱”?没有文化自信,哪来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升中华文化软实力?文化自信关乎国家尊严,我们切身利益;因此,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人的责任!
道不同不相为谋
中西文化,天壤之别;中国“车行左”,西方“车行右”(正面看);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讲究天人合一(人与大自然和谐共处)!如:中医是以生命的高度,来研究“扶正祛邪、阴阳平衡”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西医研究人体器官的病变,“哪里不好?切除哪里!”因此,“中医让人糊里糊涂地活着,西医让人明明白白地死去。”中国是诗的国度,既有“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豪迈,“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的离愁委婉,也有“有花堪摘直需摘,莫待无花空折枝;”和“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深邃思考,还有“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作者不实答,却一下使你面对滔滔东流的大江。如果只是一实,还能有那样丰富的含义,那样阔大的境界吗?”这样以诗为魂的中华艺术,中国画怎么能缺少呢?教育家蔡元培指出:“西画近建筑(理性的,以描摹客观物象为重点),中国画近文学(感性的,以借物抒怀、诗情画意为本源)。”即:西方的绘画近似建筑一般的理性——写实性强;是客观事物的模仿(描摹)。而中国画是近乎文学作品一般的个性强烈,艺术化的客观事物(超然物外、不受具体物象的束缚),因而达到“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目的——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是生活的提炼,是情感的宣泄)。因而,会按照中国传统文化的方式来表现。
在世界艺术之林里,各个画种都有自己的特点,而代表中国美术的,只能是中国画。她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厚积薄发!民族文化的中国画是具有“诗、书、画”等中国民族文化特征,这是中国画的根本;其最高境界就是“诗情画意”。
中国画不能因小失大或“削足适履”,有识之士的呼吁!
一、从清代末年至今近一百年,中国画的发展是混沌的,缺乏艺术主见。在西方“实体”认识论与中国“辩证”认识论相对立的前提下,中国出现了以怀疑和排斥中国传统文化,片面追求西方文化为主导的艺术取向,致使中国画发展失去了抚育之根——中国的传统文化。其结果是将中国画的发展推向一个极端,要么保守自封,坚守陈腐;要么全盘西化,以西方理论将中国画改造得不伦不类。在此期间,虽然也出现了几位为中国画的再发展不懈求索的画家,然而由于他们缺乏对中国画的理论渊源——中国传统文化进行研究,因此使只能局限在以“术”求“术”的艺术思维之中,无法摆脱长久以来形成的“意象”的思维方式。虽然他们在艺术上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研究出一些新的技法,但是并未从理论上根本解决中国画的创新与发展问题。------摘自《近百年中国画发展的现状与弊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