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田深处的教育奇葩 武汉市新洲四中 罗相和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但是,我们现在的天空好像被雾霾笼罩着,好像一切都鱼龙混杂,分不清了,美丽似乎离我们而去。 迎着初升的太阳,我在校园里漫步着,发现着,思考着。 是的,我们的世界,笼罩天空大地的,不只是阴沉沉的雾霾,还有飘悠悠的云雾。雾霾是粒子毒雾,人们需要戴上口罩;云雾却是浪漫美景,大家可以畅快呼吸。在校园里,你随处可以发现,美丽,或者就站在你手头身边,或者向你迎面走来,或者跟你擦肩而过,或者与你挥手告别。 睁开眼睛,美丽正在同你握手言欢。 带着学生,走在主道路上,学生说,老师,哪里有什么美,不就是几棵树吗?是的,学生或者没有看见,一棵树,上枝托举起天空,下根支撑着大地,中间的主干成为栋梁之才,何况还有花和果,还有这么多树呢! 自然中,生活里,工作上,学习时,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丽的眼睛,更是缺少发现美丽的心态和发掘美丽的能力。 细心的人,也许发现了,校园里走出来了一批美丽的剪影: 花园里,花树美、布局美、人文美。 教室里,知识美、方法美、学习美。 校园里,建筑美、理想美、人才美。 我正在跟学生大谈发现美时,心理却想着也许外面的世界真精彩,走着走着,却看见几个陪读的妇女提着菜篮子,在学校操场上,蹲下来,她们在干什么?走近一看,她们在捡拾蘑菇,这一场春雨之后,天青了,水绿了,蘑菇也大量产生了。我怎么没有看见呢?这是我每天都要跑上几圈,最熟悉的地方呀!原来,在绵绵春雨中,我还感觉到人都要发霉,她们,这群农村妇女却在校园里发现了深红色的蘑菇,这种蘑菇是借春雨生长,这些可以食用的美味,一旦没有人发现,它们就自生自灭。 哦!美丽就在校园。 在传统文化学习活动中,一个年轻教师脱颖而出,他叫李纪文,来自于张店中学武汉市道德模范罗一鸣身边,罗老师拾荒十三年,资助60名贫困学生的事迹感动了他,李老师来到新洲四中后,向罗老师学习,明里暗中乐于做好事做善事,他走到哪里,好事就做到那里,捡垃圾,清污垢,帮助有困难的路人,用传统美德感化学生,他的行为,清洁了校园,干净了环境,洗涤了人们的心灵。 又走来一个中年教师,他的事迹登上2013年6月21日的《楚天都市报》,他叫刘真友,作为一名高中教师,参加中考监考。有一个特殊考生,腿受伤了,行动不便,而家长和送考老师不能走进考试区。作为监考老师,刘老师可以走进考场,他自告奋勇,背上考生,走进考场,而且一背就是两天五场,进出考场,上下厕所,他成为“义务家长”。 我们那么多留守儿童,我们的老师,特别是班主任都成为学生的管学,管教,管钱物,管生活的“义务家长”。 人们知道,如果校风不正,要办事,时时处处都要花钱,用钱来铺路,有钱能使鬼推磨。曾经,因为不满分房子要研究研究(烟酒烟酒),有一个老师也跟领导送了一份大礼:一把白菜一捆葱——一清二白。因此一个领导登上大雅之堂—— 他叫库国耀,是学校分管后勤的副校长。作为一所学校的中间力量,办事要公平、公正、公开,他坚决拒绝接受别人的钱物。他说了一句大实话,不光是吃了人家的口短,拿了人家的手软。你接受了别人的意思,你自己就不好意思,你做事就受到一种无形的钳制,一碗水就端不平,群众意见一大,你腐败你就得下,里外不是人,自造囚笼。 看一个人有什么能力,不能只看他顺利之时,能够呼风唤雨,而要看他在身处逆境时的所作所为。如果能够在万般困境中依然奋进,力挽狂澜,那才是真英雄。 新洲四中有过很多高考辉煌的胜利光环,也有过高考不利,诸事不顺的时候。特别是几年以前,四中留不住人,很多成熟的教师都纷纷外调,这些教师都是创造四中辉煌的功臣,不要阻止他们外调,因为只有学生考好了,才能走上理想的大学,桃李满天下。同样,也只有教师教好了,才能够勇敢地牛气地走出小山村,把四中精神在各地发扬光大。 那么,成熟的教师走了,教育质量拿什么来作保证。名校要名师,名师出名生。这时,常务副校长毛耀南悄然而来。 他是搞教研的行家里手,也是学校教育的中间力量。问题就是课题。他在完成了《农村高中学生心理辅导与治疗研究》课题后,又根据学校现状,进行新课题研究。新洲四中因为教师外调快,新教师也多起来,年轻教师多起来,教育质量怎么上去?面对着这个新形势、新问题,他没有回避,也不能回避,就只有勇敢地站出来,接受时代的挑战。 为了让年轻教师更快更好成熟壮大起来,我们学校开展了《农村高中年轻教师校本培训策略的研究》,以教导处、教科处为依托,以教研组为常设组织,开设年轻教师研讨班,鼓励教师继续深造,学习研究生课程。特别是大力培养年轻教师,使新洲四中成为新洲教育名副其实第二个教师培训中心。 针对我校35岁以下教师有140多人,每一年进出20多名教师的现实。学校在教师培训工作加大了研究和培训的力度。提出了“一、二、三、五、八、十”发展规划。即要求青年教师在教学上做到“一年常规教学入门,两年教学程序过关,三年课堂教学达标,五年常规教学套路成熟,八年成为教学骨干,十年成名教师”。以课堂教学达标为起点,实施系统的四、六、八练功制,即研读好四本书(教育教学理论书、教学大纲、新课程标准、学科教材)。练好六项基本功(粉笔字、简笔画、口语表达、课件制作、教学设计、教研论文)。学好八种课型(汇报课、达标课、自荐课、优质课、示范课、推广课、研究课、特色课)。定期过好四关,即教学理论关,教学基本功关,教学常规关,教学特色关。 因为有这些美丽的干部、教师,我们学校才如日中天。2012年,新洲四中获得了湖北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心颁发的“中小学教师培训创新奖”,2013年又获得了省教育学会颁发的“学习型团队”。 一所学校的兴盛,不能只有几个领导、几个老师,要整体,要大流,要动力。在深入思考和发掘中,学校团委书记王小平又以高屋建瓴之眼光发现了一个新洲四中的大美。 我跟学校写了一系列的总结文章,还写了几年校志,自以为是一个善于发现的人,这一次真是自叹不如,我们这所普通的农村高中有何难以发现的大美? 2012年“五四”青年节的夜晚,新洲区委宣传部、团区委、区广播影视局联办的“新洲区十大年青之星”颁奖典礼传来最强音,新洲四中年青夫妻教师群体获得特别奖。 新洲四中现有近六十对夫妻教师,其中八对夫妻任教四中二十多年,四十三对任教四中十余年,其余的也有近十年左右。众多夫妻搭档多年来坚守四中,耕耘在育人一线。 颁奖词说:他们来了,他们就再也没有走,来时青春年少,如今华发早生;三尺讲台,一方书桌,俯首躬耕,只为桃李芬芳。三千余农家子弟,六十对师者伉俪,是大别山最美丽的风景。 2012年5月《长江日报》、《楚天都市报》等媒体,对四中教师夫妻进行了连续报道。新洲四中是全市唯一远离集镇的市级示范高中,距离周边的邾城等街镇最近也有5公里。被人们称为“田野中的学校”,培养了成千上万的农家子弟,还培育出一对对教师夫妻。在“57对夫妻教师”中,有8对坚守学校近20年,43对超过10年。正是有了这么多甘于奉献的“夫妻教师”,才使得这所老区学校的师资队伍得以稳定,而夫妻之间的相互促进、共同提高,也无形中提高并稳定了教学质量。 我们学校的党委书记张白戈夫妇,在这里教书三十多年,从泥瓦房开始,从泥巴水淌过,不知道放弃了多少次进城的机会…… 新洲区副区长余凤生多次专程来到四中,与青年夫妻教师代表座谈。他对我校57对夫妻教师扎根农村高中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对四中全体教师艰苦奋斗的精神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他说:四中精神,第一就是以苦为乐。我们师生的心灵是纯净的,精神世界是乐观的和充实的。第二就是甘于寂寞,乐于奉献。在现代社会人们最感困惑的,不一定在于金钱,不一定在于物质生活,最困惑的可能还是寂寞,不被理解的寂寞。第三就是心中有大爱。为新洲人民,为东半区人民,奉献了自己的青春,确实是为了四中这个“大家”牺牲了小家。第四就是胸有鸿鹄之志。四中的日子都是激情燃烧的岁月,不管你是工作两三年,还是工作十几年、二十几年,每一天都是激情燃烧的岁月,都是记忆深处不可磨灭的故事。这种鸿鹄之志来自于什么呢?就是始终坚信四中的明天会光明,四中的未来更美好。 带着学生,我让他们知道,美丽不光是停留在口头上,嘴巴里,笔底下,纸张上,还要表现在行动中,习惯上,思考里。更要深入,看见别人看不见的深层次高水平的美丽。 暗香浮动月黄昏,对于花香,需要鼻子有好的嗅觉才能品味,自然之美丽,本在物质,是人类发现美丽的基础;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人的美丽,需要眼睛和心灵的发现才能欣赏,教育之美丽,本在人,是人民发展美丽的基本。 近年来《长江日报》《楚天都市报》等媒体报道:新洲四中三代师生成同事上演乡村教育版“愚公接力”的故事,引人关注、持续发酵,不少走上社会的新洲四中学子看到报道后,纷纷向长江日报记者回忆讲述当年与三位老师有交集的故事,感恩这些愚公式的老师把他们带到更广阔的天地。 物之美不如人之美,教师之美是为了学生之美。我们学校的教师的以校为家,以苦为乐,艰苦朴素;还有学生的艰苦奋斗、奋发有为、成人成才、爱心奉献之美。有多少次,学生们拿出自己不多的生活费,向灾区人们送去温暖,向贫困地区献上爱心,向大病学生送上关爱。学生在异常艰苦的环境中坚持学习,坚持思考,坚持进步,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艰辛的胜利……虽然不是最好的,但是,一个穷人捐一百分钱,比一个富人捐一百万更加艰难,更加难能可贵,更加美丽动人,更加光彩照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