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情节 武汉市新洲四中 罗相和 爱月,中国人有月亮情结。 一年中,当月亮团圆之时,我们中国人安排了好多与月亮有关的节日,正月十五是元宵节,二月十五是花朝节,七月十五是送鬼节,八月十五是中秋节,这是一个大节,有吃的,有说的,有送的,有过的。外人研究说,每到月圆之时,犯罪率上升,但是,我想。中国人,每到月圆之际,应该是望月怀人,望月怀乡,望月怀远,人不会去犯罪的。 只是在地下望月不成,我们最早派嫦娥飞上月宫,借月亮圆缺阴晴来展示中华美丽的人品、舞姿和想象。后来人们感到她一个女孩子太孤单,就让玉兔去陪伴她,让神仙吴刚带着斧头也去护驾。 月亮,我们中国人给她多少美称:嫦娥、婵娟、素娥、月桂、桂树、桂魄、蟾蜍、夜光、冰轮、玉轮、玉蟾、顾兔、玉兔、玉盘。 小时候,我们喜欢唱一首儿歌: 月亮走, 我也走, 我跟月亮提包娄, 一提提到大门口, 打开院门摘石榴。 这是多么富有诗意的情节和意境哦。那月亮也好像懂得人们的心事,你到哪里,她就跟到那里,富有女性的特征:温柔、体贴、妩媚、多情、善解人意,是人们远游、居家的忠诚朋友,在我们的古代,那时候,交通工具不发达,通讯工具很落后,我们要思念远方的亲人、情人,我们都不约而同的抬起头来,凝望天空,那里有月牙,有月华,有月光,有月辉,有月韵,有月魂。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是思念。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愿望。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是孤独。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是美满。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是亲热。 天边树若荠,江畔舟如月,是小衬大。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是乐衬哀。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是全程陪伴。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是孤苦寂寞。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是相思寄托。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忧愁无奈。 一句话,月亮,在我们中华民族的心灵中是深入浅出、体贴入微、全知全能的。明月是我们的通讯工具,也是我们的交通工具;是我们感情寄托,也是我们心灵洒脱。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不同别人,他看到了“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诗人对宇宙的生成、人类的本源进行哲理的思考,对人类在宇宙中的生存状态进行禅意的思索:宇宙永恒,明月常有,而生命又多么短暂;但是我们人类又是代代相传,生生不已,与明月共存与天地之间,江流之上。 遥望苍穹,一轮明月在云层中闪现,你有没有想过,老天为什么要把明月挂在天空之上吗?为什么还要让月亮周而复始的变化呢? 明月明月,难道月亮是非常明亮的吗? 十五十六的月亮,真是圆圆的吗? 十五月亮的背后是什么? 我们只要想象,外人还要清楚,为什么在天空有一个太阳,还要再挂一轮月亮,因为太阳太孤单了,我们喜欢好事成双成对,一个是热情似火,明亮耀眼,光芒万丈,充满阳刚之气的伟丈夫,一个是温柔似水,皎洁玉润,幻化含蓄,充满阴柔之味的美女子。 月亮其实是饱经忧患,满目疮痍,我们眼睛里看见的明镜,其实是假象,实在的境况是月亮自己不能发光,是借助太阳的光来放射的;月亮也不是平滑的,而是布满了沟壑山地,我们所见到的桂树,那不是树,不是桂花树,而是起伏不定的高山与深谷,还因为没有大气的保护,月球每天都要遭受陨石的冲击,成为满脸的疤痕。 月亮只是地球的一颗卫星,它迎着太阳的一面那是零上一百多度的高温,而背后则是零下二百多度的低温,月亮每一天都要经历这样冰火两重天的考验,但是,月亮多少万年,一直不辞劳苦,跟随者地球,把我们人类照耀。 月如勾,可以留人; 月如弓,可以射日; 月如船,可以载人; 月如镜,可以照心; 月如孩,可以迷藏; 月如豆,可以蹦跳; 月如刀,可以解剖; 一句话,月亮在我们中华民族的心里,是神圣的,是光彩照人的,是我们文化的传承,照人、照情、照心,李白诗歌的的爱物,托物寄情的美物。 在我眼睛里,月亮更有情有义。你知道吗,近视的人越来越多了,但是人们都没有我的发现,近视也有乐趣呢! 当明月从天边升起来了,来到当顶,你朝月亮望去吧,视力正常的人,他们只能望见一轮圆月,而我们可以看见一串明月,那月亮呀,还闪闪不停呢。这是近视人最美的发现,所以,我想李白说举酒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要是我们会是这样“举酒邀明月,对影成一群”,看看,多么好,我们是一群戴着眼镜的知识分子联谊会。李白还只是一个没有戴眼镜的文人呢。我还有一点发现,当我眼睛里满含着秋水时,那月光,很懂我的心,她把千万条射线发散开来,像银针,给我治疗怀才不遇的病根。所以,我就写了一句诗: 低头洗手洗明月,青春白发红文凭。 是的,人到中年,我才明白了,在深夜里,我抬头望月,明月只化作了两只孤轮;在明月夜,我带上学生,一同欣赏飞轮天空,明月就变成了学生的两倍;一旦,学生每一个人都把手中沾上清水,那么明月就从天空来到了人间,走到了每一个学生的手上、心中。这就成为另一首更有深意的诗句: 何时化作身千亿,散入人间万户明。
|